顾晓萍
摘 要:“双减”背景下,学科教育应当重视教学质量,以保障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学习效益。随着初中数学知识难度的提高,教师应当在确保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有减负增效的教学意识。文章从学生本位出发,探索“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革新,以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避免学生产生过重的学习压力,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益,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先学后教;高效课堂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想打开学生的通窍之门,需要让学生先学,然后施教,即先学后教。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里的“学”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围绕学习任务、既定目标进行的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根据学情明确“教”的要点,有针对性地点拨学生,助力学生完善自学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依据学情组织随堂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展现学习所得,发现学习不足,并进一步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学意见,助力学生查漏补缺。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整个先学后教的过程中,学生的“学”是中心,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究,掌握学习内容,获取学习方法,锻炼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愿学、会学是高效课堂的显著特点,因此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下文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为例,论述如何具体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一、自学新知
学生自学新知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愿学、会学的实践体现。自学新知是指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学新知可以建立初步认知。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确定教学要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自学。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要细读课文,感受母爱。作者分别使用快镜头和慢镜头描述了与母亲相关的画面,展现出了母亲的辛苦、无私,凸显出了母爱的伟大。结合教学重点,教师提出任务:阅读课文第5 ~ 29自然段,想想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令你印象深刻?勾画相关内容,反复品读,标注自己的感受。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學生迁移批注式阅读经验,积极动脑,将视线集中在关键字词和语句上,建立独特感受,认真批注,建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知。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走到他们的身边,认真阅读他们的勾画和批注内容,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触动人心的描写内容,但无法深刻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基于此,教师确定教学要点:反复品读文章中触动人心的描写内容,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自学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究新知内容,做到了读思结合,便于认知新知,提高学习水平。同时,学生自学新知,明晰了课堂教学要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质疑讨论
质疑讨论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在自学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会遇到认知困难,由此产生疑问。小组讨论既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进一步地质疑,又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强化学生的阅读认知。因此,教师可以组织质疑讨论活动,助力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在学生完成自读任务后,教师可以提出要求:与小组成员分享各自勾画、批注的内容,在共享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提出你发现的问题,与他人一起讨论,认真记录问题和讨论结果。了解任务要求后,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可以买书不是应该高兴吗?有的学生提问:母亲为什么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不能辞职吗?随后,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建立个性认知,踊跃表达。整个过程中,各组的记录员认真记录每个问题及对应的讨论结果。教师把握时机,走进每个小组,阅读他们的记录单,了解小组成员的质疑和讨论情况,进一步调整课堂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在质疑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强化认知,进而明确课堂阅读要点,提高阅读针对性。
三、教师精讲
教师讲解是“后教”的表现。教师的“后教”可以使学生迁移自学认知,深入探究,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教师“后教”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课堂提问、任务驱动等。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结合教学要点,选用适宜的方式进行精讲,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例如,在学生体验质疑讨论活动后,教师依据了解的情况展示课件,围绕课件内容提出问题:在阅读这一内容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带着你的感受继续阅读这一内容。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发挥想象力,边阅读边想象,在脑海中建立直观场景,获得直接感知。大部分学生感知到母亲是瘦弱的。基于此,教师提问:从外表来看,母亲是一个瘦弱的人。那么,她的内心是“瘦弱”的吗?如果不是,从哪里来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迁移已有的阅读认知,再次阅读文本内容,将视线集中在“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这一内容上。教师追问:反复阅读这一内容,哪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真思考,描绘画面,找出关键词“立刻”。此时,教师不必发问,学生便会自发地提出疑问: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会连续使用四个“立刻”?教师赞赏学生的质疑行为,并鼓励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扮演母亲角色,做出相应动作,展现四个“立刻”背后的深刻内涵。有的学生说:“这四个‘立刻描述出了母亲连续的动作。这说明了母亲不想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想要抓紧时间工作。尽管工作环境恶劣,但是并没有使母亲产生放弃工作的念头,深刻体现了母亲内心的坚强。”
依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师及时总结,助力学生深刻感受母亲的“瘦弱”和“坚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引导他们继续探究,如“文章中的哪些内容体现出了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学生走进课文,反复读思。
学生体验精讲活动,积极思考,结合具体场景感受了母亲的形象特点,借此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建立了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思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四、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学生应用所学的重要途径。在应用所学的过程中,学生既会展现学习所得,又会暴露学习问题。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点拨。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强化课堂认知。对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组织巩固练习活动。
例如,在学生感受到了母亲的“瘦弱”和“坚强”后,教师呈现随堂练习。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用加下划线的词语写句子。(☆)
(2)“立刻”和马上、赶紧、迅速的含义相似。是否可以将“立刻”一词换成马上、赶紧、迅速?(☆☆)
(3)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立刻”,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随堂练习题的难度不同,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认真品读语句,迁移已有认知,思索问题答案。在学生作答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在既定的练习时间结束后,教师开展讲评活动。教师依据练习题难度,选择相应水平的学生作答。在讲评练习(3)时,教师选择学生作答。有的学生说:“连续用四个‘立刻,刻画出了母亲争分夺秒工作赚钱的画面,这既体现出了母亲的辛苦,又表现出了母亲的无私奉献。”面对如此回答,教师先进行赞赏,接着鼓励学生思考:从这四个“立刻”中,大家还可以感受到什么?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给出以下提示:在下文中,作者描述了母亲给“钱”买书的画面。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呢?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走进阅读文本中,阅读相关语句,建立个性认知。有的学生补充道:“母亲抓紧每分每秒工作,本应勤俭节约,舍不得花钱。但是,母亲却毫不犹豫地给‘我钱买书。母亲的前后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凸显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依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师总结问题答案。
学生通过体验巩固练习活动,迁移应用了阅读认知,得到了教師的点拨,进一步强化了阅读认知。同时,学生积累阅读和练习经验,把握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剖析课文内容,对文章内容建立深刻感悟,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
五、小结引申
小结引申由课堂小结和课堂引申构成。其中,课堂小结是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建立完整认知的途径。课堂引申是学生强化阅读认知、增强情感感悟的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组织课堂小结和课堂引申活动。
1.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项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活动。思维导图是学生发挥逻辑思维作用的支撑。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回顾文本内容,建立思维导图。
例如,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作者以动作、神态、语言等的描写为切入点,塑造了伟大的母亲形象。在整堂课上,学生反复探寻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之处。基于此,教师提出小结任务:阅读《慈母情深》和自己批注的内容,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等的语句,分析其展现出的母亲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大。在了解任务内容后,学生从整体角度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迁移已有阅读认知,将视线集中在相应内容上,再次了解母亲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大之处。与此同时,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展现认知成果。在完成小结后,教师随机选择一幅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在学生阅读思维导图时,教师鼓励他们评价,指出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思维导图得以完善。学生也因此对文章内容建立了系统认知,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课堂引申
课堂引申是指学生迁移阅读认知,自由表达,强化情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会建立个性认知,塑造独特情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情况,引导其交流阅读认知和情感,借此引申课堂。
例如,在学生完成小结任务后,教师进一步提出交流任务:在家境贫苦的情况下,母亲为什么支持儿子读书?母亲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尝试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看法。学生纷纷回忆课文内容,感悟母亲的希望。之后,各组成员认真交流。有的学生说:“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多读书,学习知识,不要做文盲。”有的学生说:“母亲希望儿子能学文化,一个人可以不上学,但不能没有文化。”有的学生说:“母亲也许希望儿子好好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不同的学生看法不同,但是他们都感受到了母亲的殷切期望,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为作者的母亲写一首小诗,歌颂母亲的伟大。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如此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促使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愿学、会学。基于此,教师要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作为建构高效课堂的工具。在建构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沿着“自学新知—质疑讨论—教师精讲—巩固练习—小结引申”的路径,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先学”。同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助力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获取学习方法,锻炼多种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紫芸. 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思路构建[J]. 当代家庭教育,2022(22).
[2]杨高英.“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2(20).
[3]周春华. 着眼于“学”,着力于“让”: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J]. 亚太教育,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