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工匠精神的非遗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

2023-10-28 10:12金白梧
国际公关 2023年17期
关键词:研究与实践五年制高职文化育人

摘要:非遗文化代表着历史记忆,它的活态传承有助于当代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在了解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非遗文化传承至今,凝结着一代代大师的心血和智慧,可谓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展现。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不同于基础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还应掌握一到两门的技能,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的同时强化工匠精神的植入显得尤为可贵。本文对五年制高职非遗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工匠精神;五年制高职;非遗;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智慧、技艺的独特呈现,其所蕴含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对系统地培育民族心、爱国情、劳动观,以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特殊类型教育的五年制高职应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致力于学生 “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而为社会提供懂知识、善技能、创新型的职教优秀人才。

一、核心概念界定

就本文而言,有必要厘清四个核心概念。(一)工匠精神:英文名称为Craftsmans spirit,它实际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二)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也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域标志性文化。非遗在文化遗产中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物质成果,重要的是蕴藏在这些物像背后的精湛技艺、独特思想和审美镜像。非遗文化具有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特点,其内涵中所展现的工匠精神一直以来都引领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三)五年制高职:职业学校的一种类型,是以初中毕业为起点,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实行五年贯通培养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它与中职 (三年制)和大专 (高中后)一样,要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学校。(四)文化育人:主要针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的培养。前者是指文学、历史、哲学、地理、艺术等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后者是指人文知识内化后的精神表现,主要包含培养爱国情操、高尚品德、艺术修养以及正确、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概括而言,文化育人效应主要包括价值引领、品格塑造、身心修养、感情陶冶和行为规范等几个方面。

二、非遗文化育人的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以其无形的力量感召着人的精神世界,熏陶和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内心情感和价值追求。我国各地区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学校师生主动发掘、研究非遗文化,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需要,也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需要。

在对非遗文化育人的内涵研究上,以策略研究、体系构建、特色課程为主,总体来说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研究论文数量较少。而在非遗文化育人实践方面,高职院校同样领先一步,五年制高职相对鲜见。从国内来看,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非遗传习社开展 “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寻找校园非遗传承人”“弘扬非遗宣讲实践”等传承与弘扬非遗系列活动;江苏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吴风物语”工作室通过长期调研和实践,以数字化记录等形式收集大量数据资料,并以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为基础,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非遗文化与思政育人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非遗文化胶州秧歌和思政育人进行互融。该校还开设 “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推广”文化素质课,创新教学方法、模式、手段,在课堂上加以 “学术讲解”“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项目体验实践”“作品展览”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 “学非遗、用非遗、助力非遗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推动大学生美育高质量发展。[1]

与此同时,在高职院校非遗文化育人方面也存在着几个问题:(一)课程设置偏重人文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二)育人模式相对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三)影音、数据等固态文化记忆尚未真正成型;(四)传承者非遗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五)没有与社会力量产生最优育人合力;(六)理论研究相对落后于实践保护。[2]

尽管如此,蕴含工匠精神的非遗文化对校园的无形浸润是毋庸置疑的,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他们传承非遗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事实上,五年制高职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只有深挖非遗文化潜力,强调 “德技并修”理念和传承工匠精神,使之活态传承,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为五年制高职非遗文化育人提供现实的可能。

三、苏州地区非遗文化及其育人优势

苏州非遗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众多优秀的代表项目,其核心要旨就是追求卓越、讲究用心、勇于创新,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苏州各类职业院校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源泉,它蕴含匠心、匠艺、匠道的精神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高度契合。探索苏州非遗文化进校园,深入体验苏州非遗文化,不断地加以传承与保护,这是苏州非遗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呼唤。

其文化育人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有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对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从今天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要求来看,由于非遗文化思想与育人目标的同一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非遗文化的精髓是学生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学习非遗文化能够培养起学生在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有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正确认知。根植非遗文化沃土,汲取非遗文化精髓,将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国工、巧工理念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中蕴藉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耦合融通,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红色文化为引领、企业文化为标识的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思路,诠释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和学校特点的 “吴地匠心”育人理念,成为五年制高职师生思想、言行、形象的精神引领。(三)有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劳动观念的具体形成。在苏州地区,拥有灿烂的非遗文化,通过活态传承,以文化的软实力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吴地匠心”育人理念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实现校园和谐幸福,锻造出一代又一代拥有专注敬业、严谨坚持、敬畏岗位、创新创造等工匠气质的 “职业人”。(四)有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美育教育的生动感知。苏州非遗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追求精致、典雅,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卓越,保留下来的古典园林、古镇古村、名人故居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源。

四、非遗文化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

致力于工匠精神的五年制高职非遗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事实证明是可以有所为并能产生明显效果的。前期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准备工作:一是梳理非遗尤其是苏州地区有代表性的文化,找出其中能够被当代借鉴的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非遗数字化研究,真正做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充分体现非遗传承的赋能价值;二是结合五年制高职办学的独特优势,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探索非遗传承在文化育人上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非遗传承的赋能途径—将非遗真正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来,有目的地开展非遗文化育人系列活动,加快两者的融合进程,创新 “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传承兴趣。

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具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面对时代发展对当下青年提出的全新要求,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工匠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相关育人元素,带领学生深刻感悟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不断探索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 “传承工匠精神 铸师道荣光”为主题,将思政教学课堂搬进当地的相关场馆,通过实物、模型和真实事迹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了解工匠智慧和卓越的工匠技艺。而学习与传承非遗文化,则有助于非遗文化实现自身的文化共享及创新发展,保持其完整性和先进性,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4]五年制高职致力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苏州地区非遗文化的特点,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育人实践中探索了以文化为内容、思政为引领、教育为载体的育人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构建非遗文化育人内涵体系;(二)打造非遗文化育人运行平台;(三)创新非遗文化育人实践方式;(四)设立非遗文化育人评价标准。

在五年制高职院校非遗文化实践中,可以感受到其育人价值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在传承中使学生能深切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的巨大魅力;(二)在不断的育人浸润中,学生由一般意义上的了解到产生浓厚兴趣并主动学习;(三)非遗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中得以传承,为走上工作岗位奉献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学校和社会之间产生的紧密协作使非遗文化育人变单一模式为全方位、多领域参与,从而形成强大合力。[5]

致力于工匠精神的五年制高职非遗文化育人,至少有三大优势:第一,充分利用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创新利用非遗文化赋能育人实践。前三年以铺垫文化为主,后两年更多为实践操作,从而确保五年一贯到底;第二,充分利用非遗文化拓展育人路径,探索五年制高职院校在非遗文化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将非遗真正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职+高职)中来,有目的地开展非遗文化育人系列活动,从而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6]第三,充分加强五年制高职院校与所在地区的紧密合作,在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中找出其中能够被当代借鉴的部分,真正做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充分体现非遗传承的赋能价值。[7]

五、结束语

五年制高职院校可以 “文化传承”为旨归,以 “专业渗透”为依托,为危机中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精准赋能,为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赋能,同时也为进一步激发学校特色办学的活力赋能,将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育人的协同、高效发展。

非遗文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传统文化之集成,其内蕴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度契合,可以從内容和形式上为思政教育提供优质而丰富的教育资源,非遗文化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精神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非遗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提高文化自信,培育家国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非遗团队 “崇德尚美”的育人理念。传播和弘扬 “非遗文化”,讲好中华民族之故事,青春力量可堪重任。非遗文化中普遍传递了工匠精神,这契合了五年制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小彤.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特色课程胶州秧歌为例[J].北方音乐,2019(8):215-216.

[2] 梁婧,董彦宗,高霞.高职院校在 “非遗” 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重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2):98-102.

[3] 潘文丽.工匠精神视角下非遗文化助力高职校 “三全育人” 机制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214-215.

[4] 侯昀彤.非遗传承视域下高校以文化人的路径研究:以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6):68-70.

[5] 周婷婷.以文化人:大学育人环境构建中非遗资源挖掘与使用的着力点[J].四川戏剧,2022(9):186-188.

[6] 刘文良,张午言.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2(2):75-82.

[7] 楚学娟,李秀云.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22(10):157-159.

基金项目: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立项课题“非遗传承赋能五年制高职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 (B/2022/11/057),主持人:金白梧。

作者简介: 金白梧,男,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地域文化、旅游教育。

猜你喜欢
研究与实践五年制高职文化育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基于TBL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活动单导学”模式在五年制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技术文化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构建中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