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典文学海外接受与适应研究

2023-10-28 10:12丁芝慧袁静
国际公关 2023年17期
关键词:适应

丁芝慧 袁静

摘要:本文以跨文化视角为出发点,对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接受和适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接受的深层次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和翻译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接受和适应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接受程度和适应情况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推广和宣传。

关键词:跨文化视域;中国古典文学;海外接受;适应

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就享有盛誉。其诗、词、曲、散文等形式丰富多样,内容涵盖哲学、历史、人生、自然等广泛领域。中国古典文学海外接受与适应研究是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文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历史、哲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多重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文化因素既是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又是阻碍其在国际上传播和接受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交流和融合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接受和适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海外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可以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海外接受与适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文化传播和跨文化研究等领域,如Fran?oise、Susan Bassnett等。国内学者则主要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学出境翻译和文学批评等领域,如钱穆[1]、李义山[2]、范小雨[3]等。尽管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研究视角过于单一。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学翻译和批评等领域,视角过于单一,忽略了其他与中国古典文学海外接受与适应相关的因素,如文化差异、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环境等。研究方法不够多元化。现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分析、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相对单一,缺乏深入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如实地調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化。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零散的问题上,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难以全面把握中国古典文学海外接受与适应的整体情况。

二、中国古典文学海外传播概况

(一)古典文学海外的接受与发展

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和接受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 (17世纪至19世纪):早期阶段,中国古典文学主要通过传教士的介绍,传播到欧洲。意大利传教士马洛尼成为第一个将 《红楼梦》传播到欧洲的人,他在耶稣会士出版社出版了 《红楼梦》的第一部意大利文献。此后,随着更多的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开始学习中文,并将中国古典文学介绍到欧洲。中期阶段 (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中国古典文学开始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此时,中国的现代文学运动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和接受,许多中国古典文学家和作家开始成为国际文化舞台的重要人物。此外,随着中国接受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西方学者也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现代阶段 (20世纪下半叶至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此时,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已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专业领域,许多国际学者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由于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古典文学已经成为全世界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的文化资源。

(二)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

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成功的案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当地文化。在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有一些成功案例得益于适应当地文化。例如,美国作家埃克斯顿 (Arthur Waley)在1937年译出 《红楼梦》的英文版,其翻译风格灵活、自由,成为西方读者喜爱的经典版本。2.寻求合适的传播途径。在古典文学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成功案例得益于寻求合适的传播途径。例如,李敖的 《牡丹亭》得以在日本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李敖有日本文化背景,且在日本举办了多次关于 《牡丹亭》的讲座和演出。3.注意文化差异,创新传播方式。针对语言、文化和审美观念等差异,有一些古典文学的传播者采用了创新的方式来传播古典文学。例如,谷崎润一郎在 《春琴抄》中运用日式写意画的手法,将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重新演绎,获得了广泛赞誉。失败的案例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理解文化差异和海外读者的需求。例如,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机构曾经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送到欧洲,但作品内容和风格过于传统,难以引起西方读者的兴趣。在文化传播时,需要注意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读者的需求,寻找适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传播。

三、古典文学海外的适应与融合

(一)文学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文学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语言差异等因素。因此,文学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策略。1.准确性原则。准确性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原则。翻译应尊重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力求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并使翻译具有和原作同样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2.传神原则。传神是指翻译应能够恰当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义。翻译应尽可能地体现原作的情感特点,使读者感受到原作中所表达的情感。3.可读性原则。可读性是指翻译应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并能够流畅自然地阅读。翻译应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翻译语言,努力让读者感受到原作的文学魅力。

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以下策略:1.借助注释和解释。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可以借助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意义,这样可以减少读者对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误解,提高文学作品的可读性。2.运用比喻和类比。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运用比喻和类比等修辞手法,使翻译更加生动、形象、易懂,这样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翻译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感染力。

(二)古典文学在海外的翻译与评价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成果与质量评价,是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成果和质量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翻译的准确性。翻译的准确性是评价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成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翻译应力求符合原作的思想和意义,准确把握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意义。2.翻译的传神性。翻译的传神性是指翻译能恰当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义。翻译应尽可能地体现原作的情感特点,使读者感受到原作中所表达的情感。3.翻译的可读性。翻译的可读性是指翻译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并能够流畅自然地阅读。翻译应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翻译语言,努力让读者感受到原作的文学魅力。4.翻译的艺术价值。翻译的艺术价值是指翻译本身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翻译应力求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使翻译具有和原作同样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三)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分析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大的问题之一。中国古典文学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精髓,与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对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传播和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障碍。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与西方语言的文字系统截然不同。这使得西方读者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时,需要面对大量的生字和翻译难题,对于古典诗词、典籍等更是如此。因此,语言障碍是古典文学在海外传播中最大的难点之一。2.文化认知差异。中国古典文学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道、佛、诸子百家等哲学思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统礼仪等,与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西方读者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时,需要进行文化认知和理解的转换,这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3.审美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古典文学海外传播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典文学注重情感抒发和意境描绘,强调 “情在其中、意在其中”,重视 “形神兼备”,而西方文学则强调 “情节驱动”和 “人物塑造”,注重叙事性和戏剧性。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也使得古典文学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四、发挥文学价值,弥合文化差异

(一)肃清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是中国古典文学海外传播的最大挑战之一。中文语言的特点和语法结构与西方语言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进行翻译和本地化。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语言的精确性,还需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以确保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同时,在进行翻译和本地化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读者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通过开展文学翻译项目和比赛,可以鼓励更多的翻译家和文学爱好者参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和传播工作。这些项目和比赛可以提供翻译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也可以提供奖励和认可,激发更多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弥合文化认知差异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词语、故事和传统经典文化背景,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因此,需要进行文化翻译和解释,以便西方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含义。文化翻译不仅仅是翻译文字,更是翻译文化,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便文学作品能够被西方读者真正理解。例如,在翻译 《红楼梦》时,不仅要翻译文字,还要翻译其中的传统文化。比如,将 “金玉良缘”翻译成 “好事成双”,将 “菩提偈”翻译成 “佛经”。这些翻译的工作需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三)大力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学者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发表论文,提高西方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和了解。举办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可以增强公众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认知。这些活动可以包括朗诵会、戏曲演出、艺术展览等,以多种形式展示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独特之处。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和展览,可以使西方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价值。通过出版和推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其海外读者群。出版商可以选择优秀的翻译作品,同时进行市场推广和宣传,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和购买。此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也可以进行在线推广和分享,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播到更广泛的国际读者群。

五、讨论与建议

西方文化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其注重创新和拓展,不断地开发和更新文化产品,与时俱进,满足需求。同时注重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同时,西方文化传播也存在一些教训,尤其是在 “文化霸权”和 “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保持文化自信和自主性,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特点,并处理好文化差异与共性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类智慧,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向外传播,可以通过翻译和研究被传播到全球范围,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既面向国内读者,又需要为国际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与情感抒发,应该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责任和使命,为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人类文化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六、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快速和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和竞争化,未来的古典文学跨文化传播将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适合古典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新模式和新策略,提高古典文学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让古典文学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基于跨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和传播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教育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本研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推广和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研究依据,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钱穆.论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 李义山.毛诗大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

[3] 范小雨.外国人视野中的中国民间文学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6),437-442.

作者简介: 丁芝慧,女,汉族,上海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袁靜,女,汉族,上海人,硕士,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适应
经济转型背景下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性探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应用分析
浅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与管理研究
让故事化解孩子们的爱恨情仇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试析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