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泉+银威凯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本文以东莞市为例,详细考察在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适应的过程,对一些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并积极探索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生活适应的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 population mobilit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Taking Donggu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rban adaptation proces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in Dongguan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summarizes and generalizes some common and regular problems,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urban life adaptation of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关键词: 经济转型;少数民族;适应
Key words: economic transition;minority;adaptation
中图分类号:D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086-03
0 引言
①研究背景。改革开放30余年来,珠三角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莞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很大部分借鉴了珠三角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的发展经验和结合自己特点,从而促进东莞经济的腾飞。但是东莞经济产业结构是以外资经济为主导,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从而使其经济发展受外资影响较大。当今世界,全球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环境,东莞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东莞经济发展。在新的恶劣环境下,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莞面临更加恶劣环境。
②研究目的。在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适应的过程,开展经济转型背景下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性探析,有利于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生活适应在莞的环境。此举还可以创造优异的就业、生活环境吸引更多少数民族流入东莞市,从而为东莞市提供更多高素质人力资源,促进东莞市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 “莞式”经济转型进程
1.1 经济转型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空前的高速增长,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不断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为实现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中又有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或者按转型的速度划分: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
1.2 东莞经济转型的升级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优越的自身条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3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蜕变。它的快速发展基于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同时,得势于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有着东莞特色的发展点。
第一阶段从 上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东莞本地居民的思想观念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从安稳到参与竞争的改变。虽然在引进外资的总体规模和企业规模较小,但却使通过这种风险小、见效快的来料加工业务,不仅壮大了东莞农村集体经济、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初步完成了地区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并较大程度的改善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第二阶段从 90 年代初到 90 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上港澳台等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转移,东莞市紧紧抓住机会,利用外资迅速发展起来。这时候各种形式的“三来一补”加工企业遍布东莞市各村镇,也初步形成了以镇为组团的分散布局的雏形。
第三阶段从 1998 年到2013年,东莞在市政府的推动下实施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致力于提高开放引进水平,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水平含量和产业素质,加快推动东莞市产业结构转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轻工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在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东莞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第四阶段2013年到今,东莞市开始改革深化、转型升级、治理提升。同时,东莞以创新集聚人才机制为重点,加快建设“人才型”城市。东莞制订了《东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四份政策文件,在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服务等方面形成“1+N”的人才政策体系。
2 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况
东莞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 ,南连深圳。根据2014年东莞市统计数据,东莞市下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50个村委会,247个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31.66万,人口密度3381人/平方公里。其中,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2.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 据2014年东莞市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市常住人口831.6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8.9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5.2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88.67%,是广东省第三大人口城市 。而东莞常住少数民族总数约为40.6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000多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例约2.3%。东莞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多的是壮族、苗族、土家族、瑶族和侗族等民族,其中东莞市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数量也较多。主要有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其人数将近9000人。
2.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布 东莞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塘厦、长安、凤岗、虎门、寮步、大岭山等镇,其中塘厦镇少数民族人数最多,共有4万多人,其次是长安,共有3万多人,凤岗、虎门、寮步等镇人数均超2万人。其余镇(街)少数民族人数平均在1000人以上,20000人以下。东莞市少数民族人口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人口流动性大,分布广泛。东莞市第二、三产业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因此聚集了较多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个体工商业、进厂务工。
据东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不完全统计,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布于下辖32 个镇街。其中来自青海、甘肃的少数民族有7000 多人,主要经营全市近1000 家拉面店,其中每家均有雇工3-6人,加上店主(承包主)及其家属。
2.3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源 根据2014年东莞市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市外来人口40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外来人口40万,占全市外来人口9.5%。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来源于全国各地,主要来源于湖南、四川、广西。
自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市抓住机遇不断转型改革,经济得到了空前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较多就业机会,从而不断吸引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入东莞。
2.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 根据调查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东莞具有发展趋势,第一,在流入地城市的数量绝对数不大,但呈逐年上升趋势,流动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第二,青壮年、特别是男性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绝大多数,成为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流;第三,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大多低于流入地文化教育的总体水平,又由于具有特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诉求,他们在适应城市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第四,自主、自愿的经济型流动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流,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从业取向大都集中于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商业、旅游和餐饮服务业等领域,而且小商贩占相当比例。
3 “莞式”经济转型对在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影响
3.1 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搬迁或倒闭,就业机会减少 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用资金少,设备的技术程度低,容纳劳动力较多。如轻纺工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劳动密集型是东莞发展方式的典型代表,众多的外资云集东莞,除了土地成本低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有着源源不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廉价劳动力。但是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东莞的企业产品多数是外销。因此东莞民营企业对外资和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导致企业难以运转。大多数企业相继搬迁或倒闭,从而导致东莞就业机会的减少。在莞少数民族大多进厂务工,以此获取经济来源。东莞企业的困境,从而影响在莞少数民族适应东莞,进而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加。
3.2 经济转型对文化技能要求提高,就业更困难 东莞的加工制造也由“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主要生产外来商标的产品。但东莞的加工制造也大多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下游和末端,经济效益低下,且生产环节附加值十分有限。科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企业的长远发展,东莞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转型的日益推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需要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技能。但在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大部分未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更多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进行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这严重制约他们的就业。
3.3 经济转型对城市文明要求更高,经商准入要求更严格 东莞市要保持发展优势,关键是要推动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了进一步推动东莞市推进经济转型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东莞市的城市文明建设、经商准入门槛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才能实现民间资本的增值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双赢。
4 经济转型期间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性的建议
4.1 整合就业资源,与少数民族流出地寻求更紧密合作 当前转型升级是东莞企业的必然选择,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源因素。如何解决“缺工问题”,如何“留住人力”,成为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的适应流入地的城市生活。政府应整合就业资源,从根源抓起,与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紧密合作。从根源上,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性、就业需求等相关信息,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只有不断的改善就业环境,才能更好的留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入,更快的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流入地的城市生活。
4.2 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前指导 为促进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东莞市各企业稳定就业,东莞市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素质,更好地服务东莞市新经济转型下更好的发展。例如:可与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相结合,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廉价或者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切实可行的提高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职业素质。不仅为东莞市企业的经济转型打下坚实的劳动力基础,也为劳动力输出地缓解就业压力。
4.3 简化政府办事流程,提高更详细的办事指南或专项指导 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需要不断简化政府办事流程,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为了让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在东莞的生活,所以东莞政府在少数民族发展中不断思考探索新措施。在近几年,政府发布相关政策。一是,东莞市成立了“新莞人劳动服务管理工作站”,做好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排查登记,在50名少数民族人员以上的企业设立联络员。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地到少数民族群众中走访。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引导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活动。四是物色选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与他们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帮助少数民族成立志愿队伍,积极参与各种社区志愿服务。东莞市积极在社区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风情风貌、各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努力消除民族隔阂,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5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东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不断融入。如何能让外来少数民族更好更快的适应东莞的城市生活,已成为不能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较为妥善地对待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帮助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遇到的各种生存困境与发展问题。需要政府与外来少数民族二者共同努力,才有利于在经济转型下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快的适应城市生活。首先,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需要主动了解东莞文化、生活习惯,积极融入东莞,适应“莞式”生活。然后,政府需要不断发挥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不断完善并落实少数民族政策。提供面向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性化政策,特别是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等公共服务。东莞的繁荣富强,需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离不开各民族间团结互助、友爱,一起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庆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生活适应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周大鸣,马建钊主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M]. 民族出版社,2005.
[3]高翔,宋相奎.银川市新生代少数民族流迁人口城市适应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