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德育中,教师一定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德育内涵,同时贯彻立德树人的大德育理念,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文章立足于小学德育实践,积极探索了小学情境德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情境德育;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文章系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三大教育实验项目专项课题“小学情境德育有效实施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号:LZ[2021]SDXH23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方彩霞(1978—),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华美实验学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五育”并举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生需要接受良好的德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是小学德育的目标。情境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方法,是指在小学道德教育中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内容为支撑,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来达到育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一线德育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把情境德育引入学校教育中,为学生创设德育情境,设计良好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德育形象化,充满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德育的内涵,实现“明理启智、陶冶情操”的德育目标,同时贯彻新时代下的立德树人的大德育理念,进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一、创设德育情境,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小学德育中,教师要立足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探究学科的育人价值,挖掘德育素材,创设德育情境,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想情趣,积极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得到思想情感和心灵的升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在德育中,教师可以提取相关元素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等故事,并让学生适当补充故事情节和细节,创设故事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其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融入社会。创设德育情境能把枯燥、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生动活泼的内容,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升育人效果。
二、开展情境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一)观察家乡变化,培育学生的家园情怀
家园情怀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小学德育中,教师首先要培育学生的家园情怀,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促进其家园情感的生成。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培育其家园情怀。为此,教师可设计一些“关注家乡巨变,感受时代发展”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情境,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
比如,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实践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运用拍摄视频的方式,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呈现家乡在道路交通、饮食服饰、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深切感受到家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观察到的变化展开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促进学生家园情怀的培养。
(二)了解民俗风情,挖掘德育素材
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各有特色,在小学德育中,教师可从当地的民俗风情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結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比如,教师可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与风景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民风民俗,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促使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此外,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也是德育的有效素材,教师可结合德育目标,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以此熏陶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带领学生体验德育情境,强化其道德认知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认知能力比较弱,理性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对抽象的理论说教的兴趣不高。为了提升德育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体验德育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而提高其思想认知水平,提升育人效果。在德育中,情感是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共鸣,打动学生的心灵,就能收获良好的德育效果。为了使学生能体验良好的德育情境,学校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绿色成长的平台。例如,在举行升旗仪式时,要求全体学生唱国歌、行注目礼;在开晨会或班会时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起立敬礼;每一次大型活动,班主任都要与学生一起参加。良好的德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2]。
(一)营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以“美好生活哪里来”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对此,教师可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各行各业劳动者辛苦工作画面:农民辛勤耕作、科学家专心研究、工人辛勤创造等。这些场景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情境,让小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这些辛勤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我们才拥有美好的生活,国家才变得繁荣富强;明白职业种类虽然有异,但是劳动最光荣。这样的德育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参与劳动、勤奋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规划未来
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往往不够明确,较少进行生涯规划。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人生规划,帮助其树立人生奋斗的目标,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比如,在教学“我的人生理想”一课时,教师可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我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我为什么喜欢这个工作?我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这些具体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其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奋斗目标。
四、带领学生深入情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道德元素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于道德的感悟源于生活认知与行动,只有将理论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认知。为此,在小学德育中,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生活化德育情境,带领学生深入情境,具体分析现象,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
(一)承担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
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学生有义务和责任承担家务劳动。教师要和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为学生提供参与家务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比如,让学生在家中承担扫地、洗衣服、整理屋子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情境式的德育教学活动,通过家校联合,把德育落到实处。
(二)进行生活情境分析,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生活是实施德育的最好场所,学生只有经过生活实践锻炼,才能提高思想认知,培养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价值判断标准。比如,当学生之间发生了摩擦,产生了矛盾,甚至出现了沖突,教师不能因为其中的某一个学生日常表现优异,就出于感情上的好恶而对其偏袒。教师应以该事件作为德育的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整个事件的过程,就事论事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是非能力。
五、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他们由于年龄较小,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导致思想认识发生变化。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情境德育的实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一)借助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学习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学习文化知识和学习如何做人,这也是“五育”并举的要求。对此,教师可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比如,教师可通过开展“文明小组”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热爱劳动的意识,使学生积极为班级做贡献。此外,开展班级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讲文明、不打架,做新时代有理想的文明人,促使学生由他律转变为自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开展小组活动,营造互学氛围
每一个班集体都是由一个个学生个体组成的,个体的兴趣爱好有差异,思想认识有差别,即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可借助小组活动,营造互学氛围,让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自觉学习,在赶、超、比、学中充分激发潜能,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3]。比如,教师可按照学生的能力差异,划分学习小组,进行强弱组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增强能力强学生的助人意识、责任意识,营造班级良好的互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管理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构建良好的班风、学风。
六、发挥学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情境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在“实”“新” 上做文章。“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把德育目标和内容落到实处。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师可以把道德与法治学科和语文、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来,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校的德育活动相结合,设计相应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文明礼仪教育等,达到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目的。“新”就是要不断创新、拓展思路,为情境德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有大德育观念,从宏观上把握德育目标,从微观上设计德育内容和方式。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呆板的、灌输式的、生搬硬套的德育方法和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教师要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恰当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行和良好道德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超市购物、参观工厂等,提高他们的认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保护环境》动画片,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使他们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学习先进的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模式,切实提高德育的效果。尤其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结合情境德育理念,创设有效的德育情境,科学开展实践活动,优化德育环境,把德育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情境德育是一种教育创新和突破,有助于解决当下小学德育中的诸多问题,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小学教师要积极深入研究情境德育的模式,提升德育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牟天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21(21):83-84.
邓庆庭.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2(16):28-30.
李雅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2(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