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学课堂”的逻辑起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中“立”着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主体地位。文章以“立学课堂”下数学教学展示环节为切入点,主要围绕体现差异性、方法多元性、提升深刻性等方面展开具体探讨,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与探究展示环节来贯彻“立学课堂”的教学理念,实现“立学课堂”提倡的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学课堂”;数学教学;展示环节
作者简介:王海勇(1979—),男,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接小学。
“立学课堂”中的“立”体现为目标与结果,“学”体现为过程与方法,合起来即是“在学中立”。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能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经历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维与认知结构的发展。
一、体现差异性,生成资源
(一)大胆表现,养成良好习惯
“立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教师要基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到课堂展示环节中[1],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与深化思考,有效促进自身深度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发展。
以一道一题多解类行程题为例:甲、乙两车在同一时间分别从A、B两地出发,5小时后相遇,甲车车速为每小时30公里,乙车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这道题的考查核心是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学生们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法,包括先分别计算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路程,再将其相加;先算甲、乙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公里,再乘以时间;用方程法设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x;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解题思路,积极性非常高。
展示环节是“立学课堂”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展示自己对问题、对知识的独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机融合展示环节与点评环节,帮助学生通过展示环节来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习惯、读题与审题的习惯、计算习惯等,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二)系统细化,完善知识结构
“立学课堂”的差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习惯以及思考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其二,课堂教学策略也具有差异性。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不同形式的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相关的知识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展示内容,涵盖长方形的定义、特征、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等。在课堂展示环节,每个小组要清晰、详细地呈现自己负责的知识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使用思维导图将知识内容关联与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长方形的知识体系。
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时,教师应提供多样的展示渠道和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同时,展示环节应与有效的交流沟通相结合,要求学生仔细聆听他人的展示内容,以进行质疑、纠正和评价。这样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完善个人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三)整理拓展,深化学科思想
课堂展示环节除了学生进行展示、探索与交流,还需要教师讲解知识,以肯定、强调、梳理和归纳的方式,系统整理重难点知识并提供小结框架。同时,教师应该指出并纠正学生在展示中出现的不当或错误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足,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认识[2]。
以学生对正方形知识的展示为例,有学生在计算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时,利用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计算得出的数值都是16,于是说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相等。教师应在评价环节及时指出并纠正这个错误,让学生明白,计算结果尽管数值相同,但单位不同,16厘米不等于16平方厘米,两者是无法进行比较的。这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为使“立学课堂”下的数学教学展示环节发挥出积极的教学效果,达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深化学科思想的作用,教师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展示氛围、精心安排展示内容及合理设计展示类型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观察学生在展示环节中的外显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状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方式多元性,鼓励创新
(一)设计实验方案,归纳推理
课堂展示是学生在经过充分自学、探究和讨论后,通过特定方式将学习成果展示给教师和同学的过程。其具体实施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应性的展示方式,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的三维目标。
以“一亿有多大”探究活动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展示实验过程和成果,从而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实际大小,培养数感。在课堂展示环节中,有的学生选择了“数一数”实验方案,根据数100张纸所需时间来推算数1亿张纸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还有的学生选择“量一量”,先测量10枚硬币叠放的高度,再推算1亿枚硬币叠放的高度。学生的实验方案多种多样,他们在展示环节积极分享和呈现自己对1亿的实际大小的感知,最终获得良好学习体验。
换言之,设计实验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任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展示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小组探讨、展示交流等环节中体验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及推导过程,对数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二)融入学习小组,学会合作
良好的展示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应秉承激励性和全员参与的原则,通过建立小组,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小组任务,明确分工,共同体验合作完成任务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成就感与乐趣。
例如,对于“时、分、秒”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展示环节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组3名学生,分别模拟时针、分针、秒针,通过自我介绍的形式归纳表针的性质,巩固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还需展示和交流这三种计时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它们如何合作构成计时体系,以及如何正确表达各种时间。这种展示方式不仅有趣,还能考验小组成员间的默契,效果显著。
对于展示结果的评价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讲解和理解是否正确;二是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方法、态度等。通过展示和评价环节,学生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整合信息技术,彰显个性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课堂展示环节中,学生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如PPT和视频播放器,借助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形象直观地展示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仍以“一亿有多大”探究活动为例,有学生在展示环节中不仅呈现了实验方案和结论,还创意性地使用视频记录了实验过程,最终制作了大约5分钟的演示视频。视频中,学生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然后展示如何推算出1亿粒米的总质量,从质量的角度感知1亿的大小。除清晰地展示了自己的实验思路以外,学生在视频最后还呼吁大家节约粮食,强调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这一展示形式新颖有趣,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展示效果非常出色。
在整合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展示的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展示的内容上,避免过度关注形式的创新,这是展示环节很容易出现的误区。此外,教师还需注意展示的时机、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针对性点评以及维持课堂秩序等问题。
三、提升深刻性,科学引导
(一)揭示错误节点,对比细节
“立学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巧妙运用错误节点和变式练习等策略,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和展示的机会。通过这些机会,学生能在展示、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比易混淆的知识点,从而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分享了与角相关的日常中的事物,如剪刀、三角板、书桌和黑板等。他们总结了角的基本定义,能够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但由于角的部分特性容易引起混淆,教师可以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提出问题,比如:三角板上的直角是否比黑板上的直角要小?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吗?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如果出现错误认识,其他同学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最终,这种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易混淆知识点的正确理解。
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中出现的错误,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将错误转化为推动教学进度和深化学生理解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应识别问题的易错点和容易混淆的地方,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错误。
(二)加强变式练习,融会贯通
变式练习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从不断变化的形式中抓准知识点的本质特征,理解其中的不变之处。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紧紧围绕核心知识点,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形式,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
以数学中的植树问题为例,此类问题涉及多种植树模型,教师应通过变式设计来帮助学生系统归纳相关知识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沿着路旁植树,由于首尾都需种树,所以植树数目比分段数多1;另一类是沿周长植树,因首尾相连,植树数目与分段数相同。在每一类问题下,教师还可以将棵数、总长和间隔等不同变量作为切入点来设计习题,使学生能够由“会解一道题”逐渐拓展到“会解一类题”。
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来开展“立学课堂”教学,即让学生通过完成大量习题来巩固课堂知识,不仅不符合“立学课堂”理念,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數学知识设计变式练习,通过强化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升华感性认识,形成数感
小学阶段一般是学生系统接触与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数感的形成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立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时,要有计划、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培养数感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建立起对数与量的敏感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算一算”展示环节,为学生设计一些既能用常规运算解决,又能用简便算法解决的习题。习题里蕴含的简便算法要多元化,涵盖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知识,同时涉及拆数和转化等策略。在课堂上,通过“比一比”来看哪个小组能够迅速又准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能力。
需要明确的是,数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内涵,通过数与物的一一对应关系,自然而然地理解数量的多少、增减变化以及次序关系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建立良好的数感。
综上所述,“立学课堂”的核心思想是“立人”,其将“学习者学习”置于课堂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主体地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刻理解“立学课堂”在于“立人、立根、立身”的内涵要义,将其落实到数学课堂展示环节中,通过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来改变学生“学”的生态,促进“学”的真正发生与深度发生。
[参考文献]
姚建法,陈建伟.小学数学逻辑推理教学的三类问题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9(29):31-32.
潘修銮.指向素养提升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1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