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梦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预测方法,形成预测意识,体验预测乐趣。《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掌握预测方法、理解预测特点、体验预测乐趣为目标。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旁批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预测,理解预测是有依据的,且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验证和修正预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只呈现了故事的一半,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有依据地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而《小狗学叫》的开头和故事情节都很完整,有三个结局,以教会学生有依据地预测合理的故事结局为目标。由此看来,预测单元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脉络如下:精读课文,学习策略—略读课文、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策略—语文园地,总结策略。学习第一篇课文应明白预测要有依据,懂得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学习第二篇课文,学会了如何有依据地预测故事会怎样发展;学习第三篇课文,学会了如何预测合理的结局。因此,第一篇课文是第二、三篇课文学习的基础,第一篇课文的学习尤为重要。
“生态语文”强调人的自由性与自觉性,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知识生态环境中,逐步形成并完善自我修养提升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传承发展的价值追求,让心灵更好地放飞和成长”。(董小玉、刘千秋《数字化阅读:生态语文的一种实践走向》)。这样的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思维品质的提升。文本解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生态语文”思想的引入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预测策略的掌握。
一、聚焦重点,掌握预测
“生态语文”追求课堂的低碳,即“教师精讲少讲,学生轻负精练”(施丽《浅析生态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教材重点,教会学生剖析知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文本中,旁批、课后习题、叙述手法和语言结构等都能帮助学生掌握预测的方法。
1.关注文本旁批
文本边上的旁批是编者猜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会有的猜想。本篇课文中有7处旁批,是模仿儿童的阅读心理所进行的预测,提示学生预测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旁批阅读,学生能够知道文章的题目、插图及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自己预测。例如,“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预测线索是题目;“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预测线索是插图;“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预测线索是故事内容里的关键语句。随文旁批发挥着示范预测,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发展的作用。
2.关注课后习题
课后第一题指向预测意识的唤醒,为学生提示了交流的思路,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并相互交流各自预测的内容。前两个“学习伙伴”的话,示范了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的预测,提示了可以在哪里展开预测,以及如何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得出这些预测。第三个“学习伙伴”的话,提示了可以借助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等展开预测。第四个“学习伙伴”的话,提示了预测的内容未必与课文的实际内容一致。课后第二题指向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交流对老屋的印象。
3.关注叙述手法
文中出现了三种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小猫、老母鸡、小蜘蛛。它们因各自的原因请求老屋帮忙。每一次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入事件,形式基本相同,但是内容却不一样。文中各部分情节的相似性,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接下来的发展是和前面的一样,还是有变化?文中老屋和小动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的描写也具有相似性,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凭借。比如,老屋反复说“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接下来的情节里会不会依旧重复这句话呢?又如,一再有小动物请求老屋帮助,会不会还有其他小动物也有类似的请求呢?这样的写法是三段式叙述故事的手法,事件的重复不仅扩大了艺术效果,还加深了小读者的印象。由于这些事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并且结合着丰富的幻想,所以在实际阅读中并不使人感到单调,反而具有一种特殊的情趣,很适合注意力还不能长久集中的三年级学生。
二、融入体验,活化课堂
“‘生态语文’需要生活的体验,教师需要把语文引向生活,把生活带进语文,让学生体验和触摸到鲜活、可感的生活语文。”(罗丹《生态课堂的实现途径》)生态课堂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是将生活与教学有效对接。对于本文来说,一方面,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学会预测,依靠生活经验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方法;另一方面,生活体验融入课堂可以让课堂焕发活力。
本篇课文是一篇童话,主要讲述了一栋老屋在准备倒下去时,接二连三有小动物来向它寻求帮助,促使它一直不倒的故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题目新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冲突。“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形成了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预测的可能性。在生活中,过于破旧的老屋终有倒塌的一天。在本篇课文中,“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预测故事情节。学生可能会进行如下预测:也许是老屋得到了修缮,也许老屋一直有人居住。学生带着这样的期待继续阅读下文,在读到小猫对老屋的求助时,新的预测又产生了:老屋是否会答应小猫的住宿请求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预测。例如,图片上为我们展示了慈祥的老屋,在生活中慈祥的人一般都很善良,所以老屋会答应小猫入住一晚上的请求。例如,这是一只可怜的小猫,遇上了暴风雨却没有地方住,从小猫询问老屋的语言来看,这又是一只有禮貌的小猫。在生活中,当别人遇到困难且又有礼貌地求助时,我们一般会很乐意帮助。所以,老屋会帮助小猫。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把生活体验融入课堂既能促进学生理解,又能激发课堂活力。
三、关注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生态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阅读策略的教学要以语文的方式打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潜心会文。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触摸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意蕴。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此文采用三段式手法叙述故事。这是常见于童话创作中的一种叙述故事的手法,也被称为反复。第二,本文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每次老屋在准备倒下时,都因一个小小的声音“等等,老屋!”中断自己的行为。老屋的语言结构为“准备倒下+同意住宿请求”,小猫和老母鸡的语言结构为“寄宿请求+寄宿者感谢的话语”。小蜘蛛事件的结局在文中没出现,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预测。本文的人物对话较多,呈现形式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似的语言结构预测情节发展,通过朗读感知人物特点和形象,还可以组织学生模仿写话。
四、关注生命成长,剖析人物形象
生态课堂需要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学生在生态场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在理解预测有据、预测有法的基础上,还需要让学生感知童话的真、善、美。
在本篇童话里,这是一座将要倒塌的老屋。老屋一百多岁了,破旧不堪,它觉得自己失去了价值,想要结束生命,准备倒下。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这些小动物的相继出现打断了老屋的自我摧毁行为。它们请求老屋不要倒下以帮助它们,老屋答应了,勉强地支撑着破旧残缺的身躯,一直没有倒下。它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精神力量变得强大了许多,从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本篇课文塑造了一个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是想告诉学生,每一个人对这个社会都是有价值的,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当别人向我们求助时,我們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懂得帮助他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不仅能收获美好的友谊,还能增强自身的能力。
作者与读者对于作品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了解作者的想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作者慈琪对于老屋形象的解读与大部分读者的解读有所不同。现有的解读基本集中于表扬老屋“不嫌麻烦、乐于助人”。而作者认为,老屋并非感到麻烦,它是不想孤独地湮没在尘埃里。老屋期待着自己被需要,期待有人不停上门请它帮忙,这才是它总也倒不了的原因。作者在创作这篇童话故事时,也许被老屋的孤独、失落、茫然所触动。老屋一直在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老有所用的慰藉。学习完本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于老屋形象的认识,体会老屋的善良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
经过以上对文本的解读,这节课的大致教学流程如下:依托初始体验,培养预测的意识;根据旁批,学习预测的方法;利用课后题,巩固对预测的认知;回归整体,识字写字。预测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快速地捕捉所需要的信息;促进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与提升。语文生态教学的思想需要贯穿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让课堂迸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