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让语文课堂更具智慧

2023-10-28 14:59桑飞婷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葫芦蚜虫生字

桑飞婷

【文本解读】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邻居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它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自主学习,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品味语言。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邻居劝一劝种葫芦的人,加深学生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既内化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得到了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学习生字“葫”“芦”。

导语: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许多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故事题目?(相机学习生字“葫”“芦”,“芦”单念是二声,在“葫芦”一词里是轻声。)

2.交流故事大意,学习生字“邻”。

(1)课前,我们预习过课文了,你们知道题目是谁对谁说的话吗?

预设:种葫芦的人对邻居说的话。(相机学习生字“邻”。出示词卡“邻居”)“邻”是前鼻音,跟读,开火车读,齐读。

(2)追问:他为什么要对邻居说这句话呢?

预设:因为邻居和他说叶子上生了蚜虫,要治一治,他回答说我要的是葫芦。

3.巧妙过渡。

同学们真厉害,自己就读懂了故事的好多内容。看来你们是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再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学文明理,启发思考

活动一:三个“葫芦”辨一辨,问一问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读。

2.研习“葫芦”。

(1)读好三句话: 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2)引导发现:三句话中都有“葫芦”,鼓励学生对三个“葫芦”提问。

预设:同样是“葫芦”,为什么有一处是用量词“棵”,有一处是用量词“个”?这三个“葫芦”的意思一样吗?“一棵葫芦”中的“葫芦”指的是什么呢?……

(3)交流解疑。

①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预设:“一棵葫芦”中的量词是“棵”,这里的“葫芦”指的是种下的葫芦苗。(相机学习生字:棵)

②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预设:“几个小葫芦”指的是小小的葫芦果。

③我要的是葫芦。

引导学生区分②③两句话中“葫芦”的不同:这里的“葫芦”指的是刚刚结出来的小葫芦吗?

预设:我要的是“长得赛过大南瓜的葫芦”。

(4)再读三句话,感受“葫芦”的不同。

3.巧妙过渡。同样是“葫芦”,放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也不同。你们不仅会发现问题,还能自己解决问题,真了不起!小葫芦是怎么长的呢?请读一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

(1)交流反馈。

预设:细长的葫芦藤—长满绿叶—开出几朵小花—花谢以后—挂了几个小葫芦。(学生说,老师将“叶”“花”“果”字贴在黑板一侧。)

(2)小结并过渡:长叶,开花,挂小葫芦,就是这样的生长过程。加大点难度,谁能一边介绍葫芦的生长过程,一边把这些板贴按顺序贴到葫芦架上?

(3)利用板贴,学生介绍并演示葫芦的生长过程。

根据学生的演示,补充理解:“长满绿叶”中的“满”字是指一点空隙都没有,密密麻麻的,因此板贴中的绿叶要贴得满满当当。平时我们对别人表示感谢,会说“谢谢”。“花谢以后”中的“谢”字,这里是“掉、落”的意思,所以演示时要把长在绿叶中的花拿掉或落到地上。

(4)葫芦生长是有规律的。请再次朗读第1自然段的第1~3句话,感受葫芦的生长过程。

4.借助道具,指导朗读。

瞧,(拿道具)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喜欢吗?谁来夸夸它?(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读出感叹号中赞美的语气。

追问:小葫芦太可爱了,大家都喜欢,种葫芦的人喜欢不喜欢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都”“看几次”,通過朗读,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和渴望。

活动二:两幅插图比一比,问一问

1.巧妙过渡,鼓励学生提问:他那么喜欢小葫芦,最后得到了吗?看看下面两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注意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比两幅图中的不同处,提出自己的思考。

预设:为什么原来绿油油的叶子,后来就黄了呢?为什么原来完整的叶子还有了一个个洞呢?种葫芦的人本来开开心心的,为什么后来那么惊讶呢?

3.提炼问题要点,出示学习要求:为什么最后种葫芦的人没得到他想要的葫芦?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第2~4自然段,轻声朗读课文,去找一找吧。

4.交流原因。

预设:有蚜虫。

(1)相机介绍蚜虫。

蚜虫是一种害虫,它会对植物产生危害,抑制植物的生长,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造成植物的根莖生长缓慢,甚至枯死的现象。它常常聚生于植株顶端的嫩叶、嫩茎与花蕾上,用口器吸食汁液。叶茎受害后,生长缓慢,发黄,变形,生长点矮缩变小。

(2)探究人物内心: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追问:那个人怕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种葫芦的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指导朗读,读出不屑一顾的语气。

(3)关注人物的言行: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啊,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学习生字“盯”,后鼻音,开火车读、齐读。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盯”的意思,借助小葫芦(道具)演一演。

想象种葫芦的人专注时的神态、动作,请学生表演朗读:“我的小葫芦啊,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读出种葫芦的人急切的心情。

(4)小结并过渡:看来种葫芦的人压根没把蚜虫放在眼里,怪不得没有得到葫芦呢!还有别的原因吗?

(5)不听劝。

①学生朗读对话。

②探究人物内心: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追问:在他看来,叶子上的虫用不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的人不以为意的语气。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③学生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的对话,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5.巧妙过渡:邻居劝他治蚜虫,他完全没放在心上,就这样,没过几天——(引读第4自然段)

活动三:一种劝法想一想,问一问

1.过渡:学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新的问题?

预设:叶子为什么会慢慢地变黄呢?(叶子上长了蚜虫)葫芦为什么最后会一个个都落了呢?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那邻居该怎么劝说才能成功呢?……

2.提炼问题要点,并设置情境:蚜虫、叶子、葫芦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你是那个邻居,你会怎么劝说呢?

(1)学生独立练说。(师巡视,如果学生练习有困难,可以出示资料《叶子的作用真大》。)

(2)同桌互相交流练说。

(3)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相机引导,劝说中要说清楚蚜虫、叶子、葫芦三者之间的关系:蚜虫会吸走叶子的营养,叶子营养少了,无法输送营养给葫芦,葫芦就黄了,最终葫芦就会一个个落了。(出示关系图)

(4)借助可以翻动的板贴,边劝说边演示。

3.小结:原来,那个人一个葫芦也没有得到,是因为他不明白蚜虫、叶子、葫芦这三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对比观察,写好汉字

1.玩摘葫芦游戏,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出示生字“棵”“盯”“治”“怪”,引导学生对比观察结构。

预设:四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指导书写“棵”“怪”。

(1)师范写:“棵”是木字旁,捺画变成点,右边是“果”字。“果”字横画多,间距要相等,撇、捺要舒展,而且不落地。

(2)师范写:“怪”的竖心旁长而直,“又”字开小口,“土”字藏下面。

生描红、书写,师巡视。

投影展示,评价反馈,再次书写。

四、续编故事,拓展延伸

转眼就到了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一些蚜虫,这一次,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课后想一想,把新故事说给同伴听。

猜你喜欢
葫芦蚜虫生字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蚜虫婆婆
读儿歌识生字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生字辨识大闯关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