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文”视域下项目式学习策略的研究

2023-10-28 14:59朱丽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整本书驱动评价

朱丽娜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创设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提升的语文学习情境,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与运用能力的提升。“生态语文”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育人目标,进一步实现语文学科丰富的教育价值,注重在语文知识的习得与运用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分析、转化,促进合作与生成,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整体发展。

“生态语文”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个从吸收到加工再到输出的循环生态系统,倾听、阅读、研学,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吸收系统。学生从有自主意识开始,就在与外部世界不断交流,自主探索和学习,通过思维进行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并将知识以更加形象、更加发散、更有逻辑、更有批评的不同思维模式,共同构成思维语言的组织模式,再通过语言将语文学习的成果表现出来。遵循学生成长与认知规律的“生态语文”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培养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并将其转换成语文学习的素养,促进学生提升思维的广博度、审美鉴赏的典雅度、文化传承的深刻度、语言文字运用的创新度。

一、以开放性的驱动问题,调动学生探究内驱力

生态和谐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状态。生态和谐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追求的目标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通过言语、细节和肢体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在交流和对话中真正达到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感受与体验、探索与创新、交流与互动,真正营造一种民主、自然、开放、有趣的语文生态课堂氛围。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是根据课程标准与学情,围绕项目主题,在真实情境下,设计出的能够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与主动解决问题的具有凝练意义的主要问题。驱动性问题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学生在提出解决方案、做出计划、理解数据、辨析观点的过程中,实现探究与知识迁移、主动构建和分享学习成果,引发学生高阶思维,推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要想设计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调动学生探究的内驱力,需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1.联系生活实际,注重问题情境性

“生态语文”教学注重呈现出情境化、故事化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流程会让学生爱上课堂。以语境教学为基础,建构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要将本质问题融入具有真实问题的情境中,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具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可行性。教师要注意把项目的驱动性问题及与学生本人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与语文学习目标关联起来。如在《昆虫记》整本书教学活动中,设置“在法布尔的眼里,荒石园就是他的昆虫实验室,是他的昆虫博物馆。你可以在《昆虫记》中采集昆虫信息,并根据你的创意建造一个尊重法布尔意愿的昆虫博物馆吗”这一驱动性问题,内容的趣味性和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呈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2.凸显实践价值,注重问题挑战性

构建生态课堂必须服务于语文教学,让学生成为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驱动性问题要注重那些对学生思维和价值观方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持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能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在项目式学习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样的观察工具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设计图表、評价表等多种工具进行观察,设计出具有自身观察特色的观察表。教师能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修正学生理解不深入的方面,推进项目式研究的实践进程,以保证项目的有效落实。

3.促进跨学科融合,注重问题多元性

通过项目载体,驱动性问题的提出能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在不同学科的融合间,能够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搭建各个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迁移运用知识,并深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素养与能力。如在设计《昆虫记》这一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时,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昆虫,启发学生进一步融合语文、科学、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初步形成解决方案。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创新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多层次的任务设计,推进项目式学习进程

“生态语文”课堂重视学生的思维特征、知识结构、生活体验等,为教学过程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育本质的回归,实现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在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展开中,要注重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的具体学习任务分布呈现的活动。基于项目主线,伴随多个环节任务,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要点整体把控,并对分步的环节展开规划,帮助学生解决驱动性问题,进一步推进项目式学习活动展开。多层次的驱动性任务设计的展开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分析学习目标,关联核心任务

驱动性任务是能将学习活动真正落实的探究与实践活动。核心任务是帮助解决驱动性问题展开的,驱动性任务的设置要关联驱动性任务的完成过程,围绕驱动性问题而推进的任务要满足学生真实的实践活动。例如,围绕“设计一个昆虫博物馆”的核心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展什么”和“如何展”两个问题,制订可行性方案。引导学生从一名“博物馆的游览者”变身为“昆虫博物馆的策划人”,各司其职,开展头脑风暴,积极参与到整本书阅读中来,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呈现一场昆虫王国的视觉盛宴。在任务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反复测试,发现问题和优化设计。

2.探寻问题线索,设计任务链

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需要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平等交流,从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任务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核心任务的安排要与学科目标一一对应,与驱动性问题有关的多种学科会关联不同的核心任务。驱动性核心任务彼此关联,层层递进,若干核心任务共同构成统一的任务链。如在《昆虫记》整本书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担任博物馆图书馆管理员,去探究法布尔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情感;担任博物馆展馆的观察员,去分析法布尔的观察思路,总结观察经验,绘制观察思维导图;担任博物馆的科普作家,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去创作一篇科普文;担任博物馆的宣传员,通过诗歌、故事的朗读,传播文字的力量……整个活动过程呈现阶梯式层层递进,能够一步步推荐项目的实施,促进驱动性问题的解决。

3.根据任务类型,促进深度思维

“生态语文”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特征,将学习任务科学安排到对应的学习情境中。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核心任务所需的相应学科知识有差距时,教师需要根据任务设计相关的支持性活动,通过实例讲解、视频、示范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性学习工具。如在《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有关探究类问题的调查表、记录单,有关制作类的日程表、任务单、信息筛选记录单,有关项目展示的汇报流程图、演讲框架等,支持性活动的设计还会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信息并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活动,进一步完成驱动性任务。

三、以分阶段的学习支架,凸显项目活动亮点

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分阶段的学习支架,引导其对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持续的研究,促进小组成员在项目合作中多角度挖掘项目内涵,发现问题,相互补充地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度,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

1.启动阶段,搭建问题支架

项目启动阶段是这个项目的起点,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设计问题时难以把握项目目标、实施路径、预期成果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适时为学生搭建探索问题的支架。通过问题链,对项目内容、项目对象、项目时间、项目地点、项目实施等方面展开提问。启动阶段的活动支架,使学生能够明确整个项目的目标与要求,能够指引整个项目活动的具体实施,为后续的项目实施阶段奠定基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相继展开合作讨论与提炼、细化与分析,汇总意见并得出结论,推进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持续性与完整性。

2.实施过程,搭建合作支架

教师根据学生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策略型项目式学习支架。例如,设置思维问题,驱动学生思考;通过提供学习思路、操作流程和出示图表等方式,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学习目标、自主发现学习契机、思考并维持学习动力,将杂乱的信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排列,深入理解学习任务,发现问题并独立解答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支架能够增强与组员的配合度,碰撞观点、启迪思维、分析问题、提升项目设计的深度与广度,为项目驱动性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3.展示阶段,搭建总结支架

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最终展示阶段是综合性比较强的活动阶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合适的总结支架。例如:提供给学生展示阶段的一般思路和展板设计的一般流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设计目的,明确设计方向,引导学生结合事例说清设计意图,说清解决问题的方法,阐明设计流程及学习总结的收获。项目式学习总结阶段的支架搭建,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聚焦研究主题,有侧重地筛选汇报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展示和总结,完成成果展示阶段的基本要求,还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寻找项目展示的灵感,挖掘活动亮点,整合多种活動内容,精进活动的展示内容,完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流程,使项目式成果最终呈现出1+1>2的效果。

四、以全面的评价量表,促进教、学、评的一致

用评价星级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用评价等级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在项目式整本书教学活动中为促进教、学、评的一致,就需要一个统一衡量的标准,即项目式评价量表。评价量表是对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和结果上的表现进行真实性评价的工具。它将任务划分为多个部分,并对每一部分展开具体描述。运用统一的评价标准约束和衡量项目实践,能够有效传达各方面的任务,表达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期望。对不同阶段提供对应的评价量表,可以对学习展开有效监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1.设置前置量表,提供支持工具

教师要立足于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展开可量化的评估。将评价量表作为学习支架前置,能够帮助学生聚焦学习目标,了解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即将面临的问题与学习上的挑战,引导学生能够根据所知任务和标准,对应实施具体的项目式问题解决措施。同时,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价。

2.有效解读量表,明晰评价尺度

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提取关键词作为评价的维度,明确量表上的任务和指导方法。根据项目式学习的各项任务,把对学生的表现与期望分解成多个要素。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出预设,区分较高评价与较低评价的衡量标准,并对每一天需要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和要完成的任务情况展开具体评价,最后量化为可具体指导学生行为的评价标准,从而全面地展现出对各个要素不同维度的评价。通过解读评价量表,学生能够从项目任务的组成、评价标准等多方面明确任务的组成,了解到更多的有效信息,改进学习行为,明确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

3.设置多样评价,多角度看问题

评价量表的使用者可以是多个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组员、教师,或者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点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评价量表,在评价中学生能更好地反思,更全面地完成学习任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收获。而在不同阶段恰当地使用多元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在“生态语文”视域下开展的项目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将琐碎的知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主动构建成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知识群,形成由浅入深的深度学习,最终实现语言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互通互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入落实。教师在整本书的项目式学习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未来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对整本书教学进行整体把握与有效设计。

“生态语文”视域下的项目式学习,促进了语文教育回归人文本真,为文字赋予了思维、境界、文化、人格与创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整本书驱动评价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