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语文学习“第一环”

2023-10-28 14:59夏维扬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字词语课文

夏维扬

预习是在课堂学习新课之前的前置性学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存在预习效果不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预习要求重视不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少学生对于预习的认知还停留在上课之前翻翻书,大致了解上课的内容即可,书不去细读,词语也不完全理解,更不要说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师需引导学生明白预习的好处——既可以培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听课水平,打破被动学习的局面。

2.预习作业布置不细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目标未细化,只是笼统地告诉学生,在预习时要扫除生字障碍,找出本课中不理解的地方,根据课后的问题进行思考。面对这样的任务,学生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导致预习效果不佳,自主预习能力也不会显著提高。

3.预习内容衔接不畅

预习是为课堂学习服务的,其内容应是顺应而上的阶梯状关系。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教师需做好衔接工作。比如,预习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理解词语“精疲力竭”,一位教师只让学生念了一遍词语的意思,另一位教师询问学生在预习中是怎样理解这一词语的。一个学生说用了查字典的方法,学生先解释“尽”字,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由字到词,理解更到位;另一个学生说是看书上插图理解的,这个词语是指力气都用光了,上完篮球课他和书上插图中的人一样,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相较而言,第一位教师的教学环节没有让学生的预习真正发生;第二位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理解词语,学生体会也更深刻。将课堂指向预习,实质上是为了在课堂上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可见,从预习到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连贯有序、递进关联的过程。

4.预习情况反馈不佳

对于预习情况的检查,一直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学生在预习上花了多少时间,预习到什么程度,教师最难掌控,以至于上课抽查读书,有的学生读得磕磕巴巴的,有的却已经读得滚瓜烂熟。在预习时学生带着不同的目标和问题去解决问题、积累知识,无疑给基础薄弱的同学提供了赶上的机会。加强反馈,预习将更有效。

帮助学生有效预习,可以降低新授知识的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做好思想和知识的储备,更容易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对此提出几点有效预习的建议。

一、“有序”——预习分层重梯度

1.学段分层

小学阶段各学段的学生,学情不同,知识能力水平不同,需进行分层次预习。低年级的学生预习主要以朗读和识字为主,预习时间不宜过长,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自主完成作业,预习的能力有待加强,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中年级的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完成预习任务,扫除生字障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高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预习标准,根据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实施有效预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根据新课标,分学段整理了预习要求(见表1)。

2.能力分层

同一学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掌握运用自学方法的能力不同,自我约束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预习导学要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完成对应的预习任务。以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为例,在预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能力差异完成不同的预习任务。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学会古诗中出现的生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诵读古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前三项任务的基础上,还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方式辐射全体学生,进行针对性预习,提高预习效果。

3.反馈分层

学生的预习不能是浮光掠影,流于形式。教师要重视预习过程后的检查和评价。学生对预习要求完成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要进行恰当、合理、有序的检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层次也是变化的。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分层反馈及时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的变化,因而分层也是可变的。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预习反馈时,教师可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给予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这样可以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获得预习的成就感,能够更好地保证课堂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強的学生在预习评价的激励下会更主动地思考,更容易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分层反馈方式的多角度评价,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有的”——预习模式增效能

统编本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对应的主题和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有的放矢地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预习模式,对于改变语文课堂碎片化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益处。

1.教师引导,提前“预告”

在预习前,需营造学习氛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预习单,在整个预习过程中学生需独立思考、探究、解决预习单上的各项内容。以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份预习单(见表2),告知学生预习内容,提前给课堂预热。

教师作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要设计合理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任务群大概念的指导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学习任务进行伙伴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2.学生自主,初步“预判”

学生自主预习,为增加趣味性和实效性,可以跳出固定模式,根据学习目标和文本内容自主规划设计。如在预习《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急性子”和“慢性子”两个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预习。一位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慢性子或是急性子的人,再看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事例可以体现这一特点,再对照课文中的裁缝和顾客身上发生的事,在课上就能更准确地体会人物的性格。另一个学生读了好几个关于急性子和慢性子的笑话,作为课前热身分享给大家,这也为上好这堂课做了铺垫。还有一个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了几幅这一主题的连环画,教师将连环画作为教学资源,利用连环画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编写急性子和慢性子的对话,感悟角色的性格特点。

3.同伴互促,提前“预演”

在教师明确基本的预习要求后,学生可以分组预习课文。在预习前确定预习内容,形成细化要求,并按要求进行组内学习。以三年级上册《燕子》为例,组内学生初步讨论,定下了以下预习目标:

(1)把课文读三遍。

(2)在文中圈画好课后生字,

自学生字词,每个生字组词两个。

(3)查找关于燕子的资料。

这一课是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对于预习的方法、达成的目标、研究的过程都不够了解,因此,教师辅导学生逐步细化,修改成型。修改后的预习目标如下:

(1)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大声读,读正确,给课文的自然段标序号;第二遍轻声读,读通顺,并思考这是怎样的小燕子;第三遍默读,想一想课文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在文中圈画好课后生字,画出“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这样的词语,自学生字词,并给生字组两个词。

(3)查找关于燕子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了解燕子,用各种方式呈现出来。

小组合作预习不仅是合作设计预习单,还可以合作分配预习内容,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以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的小组合作预习为例,在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研究了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术的。小组成员有的绘制造纸术发明并改进的思维导图,有的上网下载讲述古人造纸的视频,有的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还有的朗读《上下五千年》中的片段并录音。小组预习过后,要让他们提前交流准备“预演”,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有趣”——预习成果显多样

预习成果的呈现可以广泛而多样,可以是抄写的笔记,也可以是收集的资料,还可以用小报或短片向同学介绍课文讲述的故事背景。学习传统节日单元,可以去做和传统节日有关的调查研究;为了了解课文的作者,可以制作课件向同学讲述作者身上发生的故事及其人生经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会作者写作的情感;讲到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可以去采访老军人、老革命,把采访作为预习的一部分。

四、“有力”——预习反馈多激励

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学生朗读是否正确,对于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检查预习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上,这些都要根据布置的预习任务来定。从预习到课堂学习,间隔的时间较短,所以,教师的预习检查要及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反馈可采用表格评价模式,通过预习评价表(见表3)快速核查。

预习的检查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在游戏中加以检测,上课时开火车读词,开展朗读比赛,玩生字对对碰的游戏等;同桌互查,小组内互查,教师检查,查阅书上的预习痕迹;听写词语或句子;上传朗读片段或预习作业……

教师可适当采用奖励机制,对预习认真和预习效果好的学生口头表扬或给予奖励;对于预习認真但质量欠佳的学生给予支持和帮助,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而对于那些预习态度不够认真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学生明白预习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并督促其有效预习。学生形成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才会有所进步。

采用以上预习策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通过科学的途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生字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读儿歌识生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生字辨识大闯关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背课文
生字变身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