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台汉族传统婚俗探析

2023-10-28 14:26:39陈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六礼婚俗汉族

陈风

(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 闽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福建福州 350002)

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由此产生了婚姻习俗。“民俗是一种来自民众,传承于民众,规范民众约定俗成的习惯,如同基因一样在人们行为意识、情感心理中,起着血缘认同、文化认同的超理性聚合力作用。”[1]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婚礼活动、婚庆仪式等民俗体现着社会生活面貌,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

1 榕台汉族传统婚俗介绍

1.1 榕台汉族传统婚俗的喜娘文化

福州简称“榕”,台湾简称“台”。福州传统婚俗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喜娘文化,这在台湾地区的大部分汉族中同样存在,尤其历史上隶属福州府“十邑”之一的连江县、包括同属福州方言区域的马祖地区,婚礼上也盛行喜娘习俗。

喜娘,福州方言说“伴房嫲”。“伴房嫲”不仅活跃在福州市及其所辖6区1市6县,在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的传统婚俗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伴房嫲”的闽南方言一般称为“紫姑”,据《台湾通史》卷23记载“婿至女家……花轿进门,紫姑(送嫁妇也)扶女登轿,乐作而行。……既至……紫姑扶出。……翌日,紫姑归妇家传语,告成婚也”[2]。“紫”为闽南方言的借音字,本字是“姊”,“紫姑”即“姊姑”。在台福州乡亲及其后裔则与大陆福州一致,把喜娘说为“伴房嫲”或“伴房嫂”。

“伴房嫲”,顾名思义,即陪伴在房间里的年长女性。古时候男女婚姻不像现在这样可以自由恋爱,须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规,夫妻婚前甚至没见面过。到了出嫁这天,新娘子一个人坐上花轿,抬到新郎家,人生地不熟,公公、婆婆、夫婿、重要的亲朋好友、乡里乡亲等姓甚名谁、怎样礼拜、仪式如何、怎么洞房,这些很需要一位熟悉婚俗礼仪而又阅历丰富、能言善道的已婚女性陪伴新娘为之指引,这位女性称为“伴房嫲”。

榕台汉族传统婚礼上喜娘引导礼仪的职责基本相同。具体职责是:扶新娘上轿、下轿;指引新娘跪拜男方祖宗牌位,拜见公婆、长辈等;在礼仪期间要贯穿进行“喝彩”(即“喝诗”);行大礼后导引新娘回到洞房,陪伴和照顾新娘;闹洞房时要善于调动喜庆、热闹的气氛,并照顾好新娘;宾客散去后引导新婚夫妇同饮合卺酒等。

1.2 榕台汉族传统婚俗的“喝诗”文化

台湾地区的汉族人口约占其总人口数的98%[3]。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同胞中福州籍乡亲有80多万人[4]。故而,榕台汉族传统婚俗礼仪有着多方面的共同特点,最生动有趣的是喜娘“喝诗”,也叫“喝彩词”。榕台两地的“喝诗”,笔者在田野调查后归纳有如下共同点:语言载体是当地方言,即福州方言;绝大多数是即兴之作,据婚礼现场情况现编现“喝”;诗的内容要求通俗易懂,应呈现喜庆,表达赞美,象征吉祥,寓意美好;采用古风诗体,每一节有四言长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等形式,用福州方言“喝诗”时须押韵,同时宾客齐声附和“好啊”“是啊”助兴;“喝诗”过程常融入当地生动有趣、活泼自然的俚语民谚,调动婚庆现场无限喜悦、幸福美满的良好气氛。

典型的四言长句如下:

一心一意,夫妻和气。好啊!

两两相随,幸福永随。是啊!

三羊开泰,夫妻恩爱。好啊!

四季平安,幸福安康。是啊!

五子登科,步步高升。好啊!

六六大顺,夫妻和顺。是啊!

七星高照,好运锦绣。好啊!

八方来财,年年发财。是啊!

九九同心,家和事兴。好啊!

十分美满,百年好合。是啊!

典型五言四句如下:

添花添柜前啊,起厝连买田啊!好啊!

添花添柜后啊,米谷食到老啊!是啊!

典型七言四句如下:

炮仗声声幸福长啊!是啊!

一对新人来拜堂啊!好啊!

家产会做万八三啊!是啊!

子孙都是状元郎啊!好啊!

七言四句“喝诗”中的“家产会做万八三”即福州方言俗语,寓意财源茂盛,家财万贯。

2 榕台汉族传统婚俗对比

据《台湾府志》《台湾通史》等记载,台湾传统婚俗有两大系列:一是汉族婚俗,二是少数民族婚俗[5]。本文着重探析的台湾汉族传统婚俗与福建各地婚俗的比较,主要根据其祖籍所在地,祖籍福州的就和福州传统婚俗差不多,祖籍闽南的就与闽南传统婚俗相类似,而基本都是沿袭“三书六礼”,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的中华传统婚姻礼仪和习俗。

榕台汉族传统婚俗礼仪基本上一致,在小环节上则有少许不同。

2.1 相同之处

(1)下聘日送大礼饼。男家据女家提出的大礼饼数量,于下聘那天送大礼饼到女家,女家把礼饼分发给家族亲朋好友和乡亲,表示婚事已定。

(2)婚礼日需“好命人”协助主持婚礼。“好命人”是指公婆、父母俱在,夫妻和睦,膝下有儿有女者。举办婚礼那天男家要请一个“好命人”来协助主持婚礼,以增添吉祥福瑞[6]。

(3)张灯结彩,特别是要挂红灯笼。男女双方家庭布置婚礼场所,必须挂红灯笼。这是由于福州方言“灯”的白读音与“丁”谐音,挂灯笼,寓意添丁,预示着夫妇俩吉祥美满,早生贵子,家族人丁兴旺。

(4)回门日由小舅子接回新婚夫妇。“请回门”那天女家小舅子,即新娘的弟弟或堂族弟等前往男家接回姐姐和姐夫,姐夫要酬谢小舅子红包和礼品。

2.2 不同之处

(1)台湾地区在“六礼”的问名礼之前增加了一个验证吉祥和卜卦的议婚小环节。媒人把写有待嫁女生辰(出生年月日)的庚帖送到男家,三日内若双方家中无不祥事发生则订下婚约,若有误毁器物等情况则卜卦,卜卦须显示吉祥才订婚,否则此次议婚作罢。福州则无此环节。

(2)台湾地区举办婚礼时分别宴请男宾和女宾,单日宴女宾,双日宴男宾,一般持续数月。福州则不论是婚礼当天,还是“请回门酒”,均是男女宾客同时宴请。有严格讲究礼教的家庭,是在大厅宴请男宾,后厅或内厅宴请女宾。

(3)福州一般在结婚仪式后第三日(现改为次日)“请回门酒”,台湾多在第四天,有的地方在第五、六、七、八天进行。

(4)议婚和举办婚宴时送的水果,福州多送福橘,因福州方言“橘”与“吉”谐音;台湾多送凤梨,因福州、闽南等方言谐音“旺来”。

3 榕台汉族传统婚俗变迁的特点

中国的婚姻历来实行“礼仪婚”,这与中世纪以来欧洲或西方的宗教婚,与现代的法律婚,很不同。古代乃至近代,中国人十分讲究婚俗礼仪,直到民国时期才产生现代意义的法律婚。1950年5月1日,大陆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传统婚嫁形式自此产生重大变化。但无论是在祖国大陆还是在台湾,传统婚俗的影响较大,众多老百姓仍只认风俗习惯。比如,尽管规定了只有在政府部门登记结婚才是唯一合法的婚姻,但事实上,特别是在民间,领取结婚证而未举行婚礼仪式者通常仍不被视为夫妻。

学术界一般把1919年5月4日以后称为现代,1949年10月1日至今称为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借鉴和融合更为密切,促进了大陆汉族传统婚俗的发展变迁。同样,多方面的时代因素也促进了台湾汉族传统婚俗的发展演变。

榕台汉族传统婚俗的变迁其趋向大体一致,在礼仪、制度、习俗、观念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深刻变化,既勇敢变革封建婚俗糟粕,也革新现代社会某些低俗、陋俗、鄙俗等,避免现代人“异化”现象。比如,古代礼制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夫多妻(妾)”“同姓不婚”“休妻”等,嬗变为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重视情感基础,婚俗体现爱情浪漫、夫妻深情、互敬互爱、永远相伴、相扶相持等优秀性愿求。当下榕台汉族传统婚俗变迁具有鲜明的共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具有明显的思想观念变革性,时代进步性

婚恋自由、婚姻自主,男女实现基本平等,妇女拥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和权利;婚姻双方特别是在择偶观念上把经济、教育、文化因素放在重要地位,越来越重视双方的价值观、人品个性、志趣爱好等。社会发展,生活方式多元性使恋爱方式多样化,婚介所、联谊会、夏令营、相亲会、网络等成为青年男女相识的场所和潮流。婚礼过程也发生变化,减少繁文缛节,从议婚到举办婚礼,时间大大缩短,节约资源和费用。迎亲仪式越来越现代,轿车、照相机、摄像器材必备;时尚文明结婚,自由选择酒店婚礼、舞会婚礼、旅游婚礼、集体婚礼、复古婚礼等传统或现代婚庆形式。

3.2 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榕台都传承了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合理内核,婚礼形式都保留着“六礼”的大致程序,都沿用象征喜庆吉祥的红色,都需要司仪(或称作“主持人”)、喜娘、证婚人、主婚人等,婚庆活动都喜热闹隆重,沿袭贴红字、吃鸡汤泡线面并放两粒鸭蛋等传统习俗,都把举办庄重又吉祥的婚礼仪式作为正式结婚、成为夫妻的标志。

3.3 具有城乡差异性

中国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婚俗文化发展进步,但城市婚姻个人自主性更强,父母意见往往作为参考。城市婚俗飞速进步,农村婚俗变革速度相对缓慢。在城乡传统婚俗进步的主旋律中少数思想落后者也还存在聘礼攀比、婚礼铺张浪费、过度追求豪华奢侈等现象。同时,特别是在城市,未婚同居现象大幅增多,并出现闪婚、闪离、试婚、婚外恋、丁克家庭等特别现象。

4 榕台汉族传统婚俗的文化渊源

综上所述,足见榕台汉族传统婚俗同根同源的诸多现象,而其本质是因共有着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渊源。

婚礼,中国古代写为“昏礼”,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遂于黄昏行娶妻之礼,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之一。《仪礼》主要记载了周代士大夫的礼仪,《仪礼·士昏礼》是我国关于婚礼的最早记载。婚聘之礼甚至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7]。《周礼》的“地官”篇则记载周代设有专门负责男女婚配的官员“媒氏”,其职责是“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后,皆署年月、日焉”[8],这个“媒氏”就很像今天婚姻登记处的负责人。另外,《礼记》记述先秦礼制、解释仪礼,《礼记·昏义》最早记载了“六礼”的娶亲程式[9]。“六礼”婚制后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婚俗文化。而与榕台汉族婚俗有关的“喜娘”称呼,在元代南戏剧本《荆钗记》和清代小说《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均已出现,作用与榕台两地“喜娘”基本类似。

在神话传说中,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甚至始于伏羲制嫁娶、女娲立媒约。《通鉴外纪》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太昊,即伏羲氏;俪皮,成双的鹿皮,是中国上古时代婚礼的经典聘礼之一,行聘礼之后还得“必告父母”。夏商时期出现“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3 000多年前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婚姻礼仪,其详细规制、整套仪式称为“六礼”,与“三书”合称“三书六礼”[10]。六礼婚制从此作为中国传统婚礼的模板,成为人类文明、文化发展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秦汉因之,隋唐承之,流传至今。

婚礼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中国人的婚礼习俗受到儒家观念的深刻影响,夫妇是家庭的基础,婚礼是夫妻关系确立的标志,须以庄重的程序来昭示,夫妻关系才稳固,利于社会稳定。“婚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间的力量不断传播、继承、维系和发展,发挥着固有的规范和调控功能”[11]。汉族传统婚礼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对整个国家、民族的稳定发展,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社稷的进步,具有深刻而悠远的意义。

福建、台湾一衣带水,血肉相连,历史以来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地缘和血缘关系。榕台汉族传统婚俗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积淀悠久深厚的真实反馈。“中华文化在其历史的衍化过程中,既融合了各地区民族的文化,也不断向各地区的民族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合与扩展。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这一母体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2]

5 结束语

如今,榕台汉族传统婚俗的内容和形式及其优秀文化内涵早已深深镌刻在民众的血脉中,见证着“两岸一家亲”的浓浓情意,共同映现着富于中华文化特征的温暖亲切、进步发展的真实生活面貌。

猜你喜欢
六礼婚俗汉族
国清荣
当代作家(2023年6期)2023-07-20 18:33:08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 07:20:20
婚姻“六礼”
从裕固族传统婚俗看古代婚姻“六礼”及其当代遗存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编纂应该加入“六礼”制度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幸福(2016年9期)2016-12-01 03:08:53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幸福(2016年6期)2016-12-01 03:08:33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