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裕固族传统婚俗看古代婚姻“六礼”及其当代遗存

2020-07-04 02:24厍文妍安晓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裕固族古代婚俗

厍文妍 安晓

【摘要】我国自周代形成比较完整的婚姻制度以来,几千年间伴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发展,婚礼礼仪因时因地嬗变演化,但主骨架始终没有超出“六礼”的基本规范。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民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及于欧亚大陆诸多地区。研究作为裕固族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裕固族传统婚俗,由贯穿裕固族婚嫁全过程的婚礼歌管窥并延展多元文化融摄之下的裕固族民族文化对民族学与法文化学的研究颇有裨益。

【关键词】裕固族;婚俗;古代“六礼”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结婚作为重要的人生礼仪,历来受到婚姻双方、家庭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裕固族也不例外。裕固族文字现已灭失,但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裕固族民歌就是裕固族人的活档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裕固族人民创造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民歌是裕固族人最喜爱的口头文学形式:民族历史、生产劳动、风俗习惯以及讴歌时代等内容都可以从裕固族民歌当中找到,裕固族人“说着唱着就知道了”。

一、裕固族婚俗背景简述

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总人口数为14378人,①主要使用东部裕固语(尧乎尔语)、西部裕固语(恩格尔语),分别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共同使用汉语。历史上裕固族长期活跃的蒙古高原与河西走廊地区为古丝绸之路黄金地带,多种宗教和文化在此碰撞激荡,形成了裕固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新中国成立前,游牧的生产方式和客观条件致使裕固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较多的古老婚姻形态,如勒系腰婚、帐房戴头婚(也叫立帐房杆子婚)等,这种从妻居的关系很不稳固,男女双方都有较大的性自由。据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这种婚俗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贫穷。与之并存的从夫居的“正式婚”一般是较为富裕的人选择的婚姻方式,正式婚姻中,男方往往花费较大,由此还衍生出兄弟共妻或多妻的现象,但这种婚姻在所有的事实婚姻中所占比例很小。②大多数是被称为“非正式”的勒系腰婚和立帐房杆子婚,女不嫁,男不娶,是一种在家庭中以女性为主导的非正式婚姻形态,所生子嗣跟随母方姓氏,并与母亲兄弟们的孩子一样,享受母方家财产和爵位的继承权。如不能继续维持同居生活时,男子离开,只带走原属于他的一些东西,孩子亦随母方。自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以后,这一婚姻形式已逐步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后,裕固族的婚姻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仍保留着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提亲到成婚,过程漫长,程序复杂,各地不尽一致,但大体上都要经过提亲许亲、订婚、送亲迎亲、婚礼等步骤,裕固族婚礼歌贯穿着裕固族婚礼仪式的每一个环节。

二、古代婚姻“六礼”的内容

婚姻“六礼”确立于周代,最早见于《礼记·昏义》,《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一桩合法的婚姻从议婚至完婚需要依次履行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后世称之为“六礼”。

(一)纳彩

纳彩,俗称“提亲”。即适婚的男方有意向女方求婚须由媒人代为表达,女方家长同意后,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媒氏掌万民之判”,这是一桩合法婚姻的构成要件。如《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纳采礼物用“雁”。为何选择“雁”作为礼物,各家说法不一,但都是依据雁的品性而寓意美好的婚姻。

(二)问名

問名,即男方家请媒人前去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在民间也有将问名和纳彩同时进行的。不少研究者认为,问名一是为了避免同姓近亲结婚,二是取得女方生辰八字以占卜双方当事人婚姻之吉凶。笔者以为,后者才是问名的真正目的。至于前者,既然有意求婚并请了媒人前去转达,难道还不清楚对方的姓氏?这一点有违逻辑。

(三)纳吉

纳吉,即男方取回女方的生辰八字后,在宗庙进行占卜,纳吉的吉凶决定着婚姻能否缔结。《仪礼·士昏礼》郑玄注曰:“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宗庙占卜为吉兆后,男方再遣媒人携雁去告知女方家,双方婚姻进入实质性阶段。见《诗经·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四)纳征

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择吉日给女方家送聘礼。女方家接受聘礼,婚姻即告正式成立,自此对双方都具有了约束力。纳征的物品因双方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庶人、士、诸侯、天子各有规制。《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因为纳征用实质性的财物作为聘礼,所以也称为“下财礼”“彩礼”等。

(五)请期

请期,即男方家择定成婚吉日后,再派媒人前往女方家征求其同意。《仪礼·士昏礼》曰:“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郑玄注:“主人辞者,阳倡阴和,期日宜由夫家来也。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关于婚期,女方家往往要再三推辞,但实际上决定婚期的仍为男方。“请”字实为表示男方家不敢自专的谦敬与客套。古代婚期一般选在秋冬季节,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避免婚事对农事活动的影响。《诗经·卫风·氓》也有言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六)亲迎

亲迎,是“六礼”最后一道也是最繁琐、最隆重的一道程序,即男方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具体仪式见《礼记·昏义》:“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鴈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鴈,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迎娶的方式不尽相同 , 但其热烈 、喜庆、吉祥、富贵之意和庄重的人生仪式感是一致的。

三、裕固族传统婚礼中所见“六礼”

(一)“纳彩”之礼的体现

裕固族同家族的人不能通婚,辈份不同的人不能通婚。因为生产生活当中的密切往来,裕固族青年中也有不少自由恋爱的,情歌《和你第一次见面》是这样唱的:“女:要吃酥油酸奶莫作声,你为什么脸红?要骑马驹莫要跑,和你第一次见面时,你为什么低头笑?男:牛羊赶到沙柳坡,沙柳坡里骆驼多;我唱山歌羊吃草,姑娘你为啥偷看我?……”裕固族男女青年相识相爱后,男方家请介绍人,择吉日,带上哈达、酒、奶粉、白糖等礼物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收下礼物则表明婚事可议。这些白色的礼物体现着裕固族的尚白习俗。

(二)“问名”“纳吉”“纳征”等订婚礼的体现

女方家许亲后,请喇嘛打卦占卜,看双方生辰是否相合,称之为“合婚”。若双方生辰相合,男方家遣中间人和若干族人前往女方家磋商彩礼。彩礼按古老的传统办,女方不管男方家境是否负担得起,有裕固族民歌为证:“珍珠玛瑙不能少,头面耳环不能少……绣花针线不能少,牛皮羊皮不能少……黄米小米不能少,盘碟勺子不能少……马鞍缰绳不能少,烧馍油馃不能少……”民歌中要求的众多彩礼不一定非要齐备,但彩礼越多意味着新娘地位越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门婚事的肯定和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彩礼商定以后,视为订婚。

(三)“请期”之礼的体现

裕固族男方向女方送清所议定的彩礼后,双方家庭共同商议,请本族的长者或者当地喇嘛为新人卜选吉日戴头成婚,具体到戴头面的时辰及从娘家出发、到达婆家的时辰。如,“啊依喽,启明星儿出来了,新娘应该梳头了;东方朝霞升起了,新娘该戴头面了;穿上下摆大的袍子,到婆家生个胖小子……名副其实地把家当起来……”择定吉日后,双方家庭各自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安排,婚礼进入筹备阶段。裕固族婚礼多在秋冬农闲和秋冬季转牧场的间隙举行,这也充分反映了传统农牧业社会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的特点。

(四)“亲迎”之礼的体现

裕固族姑娘在15岁至17岁时,举行戴头仪式,经戴头面后才被视为成年。姑娘出嫁成为别家成员开始自己的生活,亲朋和族人的劝慰、祝福以及叮咛都是通过《戴头面歌》《送亲歌》《哭嫁歌》等体现的。裕固族婚礼一般要进行两天。在戴头的当天或次日由亲属及族人送姑娘到男方家完婚,送亲队伍都是一路送一路歌。娘家送亲,男方要在途中择一地方迎亲,即摆上酒肉及哈达迎候送亲队伍的到来,汉语称之为“打尖”。打尖也有仪式歌:“牛背子香哟羊背子嫩,尊敬的客人们尝一尝,路上太阳晒马晃荡,喝一杯喜酒添力量……”。稍事休整之后,双方的人返回马上,迎亲队伍一定是先于送亲队伍抵达婆家门前。送亲队伍组织人马顺时针绕帐三圈,象征性地冲击男方家专为新娘准备好的“道尔郎”三次,迎亲队伍则极力守护帐房不被踏倒,以示吉利。之后,双方解除紧张,新娘在伴娘陪同下进入小帐房“道尔郎”休息,客人被迎进大帐房。按照古老的传统,送亲当天新娘在“道尔郎”中过一夜。第二天一早,客人们喝过茶后,举行交新娘仪式。新娘必须经由两堆火中间走到男方家门口,这时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射完后,新郎将弓箭折断扔到门口,由老人丢进火堆里烧毁,这样做也是为了辟邪和吉利。经由交新娘仪式,新人和宾客全部落座,正婚礼宣布开始。新郎换上岳丈赠送的新装。主持人唱诵《阿斯哈斯》,新娘向佛龛磕头献哈达、新娘新郎互敬互拜、新娘給婆婆等人敬酥油茶并献上礼物。主持人手举一根煮熟的缠上羊毛的羊干巴骨和宾客唱起《尧达曲格尔》:“日子选中一个吉日子,月儿选中一个圆月;是尊佛的灵光普撒光芒的日子,是攀亲的礼行缔结良缘的日子……羊干巴骨上为何有一撮毛,它象征着皮毛相连、夫妻亲密无间;羊干巴骨为何一头热一头凉,它象征着新娘从此对婆家要热对娘家要凉;羊干巴骨为何一层又一层,它象征着两家要好、亲上加亲……”。唱毕,主持人给新人各喂一小口酥油,寓意他们婚姻甜蜜。②然后将羊干巴骨插到新郎腰间作为结婚凭证,新郎新娘回帐房。喜宴正式开始,席间长辈给来宾敬酒,按来宾身份辈份敬献羊背。宴请高潮过后宾客自由离去。现在简化的婚礼仪式中,为节省时间和精力,上述仪式一般在迎亲当天就举行了,新娘只是象征性地在“道尔郎”中休息片刻,仪式全部结束后,“道尔郎”就被拆除了。④

四、结语

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游牧一直以来是裕固族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里,裕固族牧民集中定居的进程不断加速,种植业和现代畜牧业在裕固族生产方式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带来了裕固族生活方式的变迁。裕固族的择偶标准、婚嫁仪式、婚宴形式也在悄悄地改变着。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快速消亡和族际通婚的日益普遍,在裕固族地区,也只有老一辈和专职司仪了解游牧地区这种繁杂的婚嫁仪式,在城镇和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婚礼仪式越来越简化。

我国比较完整的婚姻制度始于周代,几千年来伴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发展,婚礼礼仪因时因地发展嬗变,但主骨架始终没有超出“六礼”的基本规范。甚至有研究者主张,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应加入“六礼”制度,婚姻家庭立法在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长期以来形成的本土民事习惯,以期能够更好地调节人们的生活。⑤笔者也很认同这一点。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其影响力及于近代以前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汉文化圈,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其中的精髓法律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百度百科:裕固族,https://baike.so.com/doc/5415902-5654047. html,2019-11-16.

②高启安.裕固族解放前的婚俗[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60-63.

③这一习俗主要流行在肃南县明花区、大河区等西部裕固族地区,东部裕固族地区的民间传说中有相似婚俗但已失传。

④贺卫光.裕固族婚俗中“道尔郎”的民族学透视[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42-48.

⑤唐正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编纂应该加入“六礼”制度[J].法治与社会,2017年(4):50-51.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郭安萨米雅.裕固族传统婚礼中的音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6).

[3]杨富学,张海娟.欧亚学视阈下的裕固族历史文化[J].河西学院学报,2018(06).

[4]刘秋芝.裕固族的礼仪歌及其功能解读[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4(3).

[5]闫莉.从《诗经》婚嫁诗观周代婚姻“六礼”[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5).

[6]白玲,张小武.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7]贺卫光.现代化背景下裕固族地区生活方式变迁调查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4(6).

[8]贺卫光.裕固族婚俗中的“尧达”及《尧达曲格尔》[J].西北民族研究,1997(1).

作者简介:厍文妍(1985-)女,汉族,甘肃永昌,甘肃省委党校报刊部编辑,研究方向:法文化学、民族法制史;安晓(1989-)女,裕固族,甘肃肃南,就职于肃南县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裕固族古代婚俗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茶内无盐水一般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快乐民族行
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宗教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