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抗洪救灾语境下的双关与隐转喻表达

2023-10-28 14:26查琳叶忠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胡辣汤热干面双关

查琳,叶忠星

(1.湖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根据2021年7月23日河南省防汛救灾新闻发 布会的消息,受强降雨影响,河南郑州、安阳等地城区严重内涝,地铁停运,通信、电力、铁路、公路、民航受到严重影响,相关损失巨大。在河南抗洪救灾的过程中,全国各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郑州、驰援河南,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除了直接参与救援,各地企业和群众还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参与抗洪救灾,展现了中国人民应对危机时的强大的凝聚力。

在河南抗击洪灾中,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里涌现了大量涉及救灾主题的双关和隐转喻表达,如“郑”分夺秒、风“豫”同舟等。对于这些新颖的语言表达,我们需要考查它们是如何生成与理解的,抗灾的社会背景如何给语言创新创造机遇,人类的隐转喻思维如何得到佐证。

1 双关的研究现状

中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修辞学发凡》将双关定义为“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作者认为双关是以语音能够关涉眼前和心里的两种事物为必要条件,在于用作双关的语音和那表明主意的语音的等同或类似[1]。按照美国学者Archibald A.H的观点,分析和使用双关应该把握3个基本要素:双重语境(dual context)、铰链(hinge)和触机(trigger)[2]。成汹涌将汉语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同词双关、彼此双关,并且利用了语言原型—模型视角诠释汉语言者为何更多使用一个显性铰链和另一个想象中的隐性铰链的语音相似来制造双关[3]。

而至于双关与隐喻转喻的结合研究,叶忠星回顾了双关的隐喻(pun-metaphors)的研究,还重点分析了隐喻、转喻重新字面意义化而构成的双关,使用了诸如“铁”哥们等语料,证明了双关可以和隐喻与转喻共同存在于同一个语言形式中[4]。孙毅、杜亚妮的研究表明,传统意义的双关与认知视野中的隐喻具有同位素关系,暗蕴语言表象之外的深层连接机制[5]。林有苗考察了抗疫语境下双关与隐喻的语例,以战役与战“疫”之间的双关分析为例,认为从认知加工过程看,双关和隐喻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即各自所涉两个概念域之间均存在着系统投射与相互激活[6]。

2 “郑”紧急等双关表达的语料

鉴于在2021年郑州是重灾区,而且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具有凸显的效应。因此,就语料构成而言,笔者以关键字“郑”“州”“河”“豫”等检索互联网,得到大量含有双关表达的新闻标题语料。因为篇幅所限,本文所使用的例证并不提供出处。

2.1 含有“郑”的语料

常见的有“郑”紧急、“郑”在行动、“郑”在救援、“郑”救援、“郑”分夺秒、风雨同舟“郑”当时、“郑”在现场、“郑”在努力、“郑”能量等。

2.2 含有“州”的语料

常见的有风雨同“州”、风“豫”同“州”、同“州”共济、同“豫”同“州”等。

2.3 含有“河”及“南”的语料

最早只有《光明网》的新闻标题“河”你一起,共度“南”关,后来多个新闻媒体也使用了同样的标题。此外,还有“河”你一起、“河”你一起扛,以及“一河不分南北”等。

2.4 含有“豫”的语料

笔者所收集的语料中,含有“豫”的语料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比如,风“豫”同“州”、风“豫”同舟、“豫”你同舟、患难“豫”共、“豫”难而上、相守相“豫”、“豫”你同在、“豫”你同行、“豫”你在一起、“豫”见“热干面”、“豫”有难处、愈挫“豫”勇、“豫”有困难、“豫”级响应!迎战暴雨!、“豫”见你、“豫”有风雨及“豫”有真情等。

可以看出,“郑”和“州”相关语料的数量不多,其原因在于:虽然河南省会郑州受灾严重,但是根据整体大于部分的原则,相比较而言整个河南省的损失更多;而且在语言上凸显整个省份齐心协力抗击洪灾更能鼓舞士气,更能凝心聚力。

3 “郑”紧急等双关语料初探

下文笔者分别来分析相关双关表达。

例1:“郑”紧急

例2:“郑”在努力

例3:“郑”能量

例4:“郑”分夺秒

例5:“郑”在归来

分析:首先,“郑”与“正”谐音,因此“郑”紧急凸显了郑州受灾的严重性;“郑”在努力则反映了各方及时做出的救灾行动。其次,“正”除了有正在的意思,还有“积极”的意思,印证了莱考夫和约翰逊创立的认知隐喻理论中的方位隐喻UP IS GOOD[7]。因此,例3谐音“正能量”,可以隐喻所有在郑州抗灾中积极行动的人物和事迹。例4中“郑”与“争”谐音,读者能够迅速地感受抗灾救援争分夺秒的紧迫性,甚至“争”还能够激活战争隐喻。最后,例5则是反映了郑州人民勠力同心,将在克服新冠疫情和洪涝灾害后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

例6:风雨同“州”

例7:同“州”共济

分析:中国含有“州”的城市有80多个,带“州”的城市在古代往往都是封建王朝都城的所在地,并且九州也是古代中国的代称。在例7中“州”字截取自“郑州”,在郑州受灾的语境下,能够迅速激活这座城市的概念,凸显了郑州人民在抗灾中守望相助。此外,“州”与“舟”同音,因此能够构成极佳的双关,而洪灾中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场所。这里将郑州隐喻为一艘船,能激活掌舵人、水手等概念,既符合现实语境,也能够给人一种心理安慰。

而风雨同“州”构成的双关就激活了成语“风雨同舟”。在我国,风雨一般用来隐喻各种困难,而且“风雨”属于自然现象,与这次洪涝灾害发生的场景刚好构成呼应。而“舟”则是激活了中国人秉持的概念隐喻 “国家是船”[8]。而此概念隐喻在我国源远流长,可以从古代名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及“改革开放的伟大舵手”等表达窥探出来。最后,同“州”共济与成语“同舟共济”双关,后者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甚至国内著名的同济大学其起名就源于此隐喻。

例8:“河”你在一起,共渡“南”关

例9:“一河不分南北”

分析:在汉语中,“河”可以泛指“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也可以特指“黄河”。例8中“河”和“南”共同构成“河南”,而且“和你在一起共渡难关”体现了和谐与互助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例9则是特指黄河,创造性地将黄河隔开的河南、河北两省整合成心理上不可分割的整体,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修辞效果。

例10:“豫”你同舟

例11:患难“豫”共

例12:“豫”难而上,闻“汛”而动

例13:“豫”有难处

例14:愈挫“豫”勇

分析:首先,“豫”和“与”谐音,因此可以解释例10和例11。其次,“豫”与“遇”谐音,例12和例13激活了成语“遇难而上”和“遇有难处”,而且“讯”与“汛”双关,能够直接点明此次具体的天灾和应对措施,即前因后果,体现了顺序相似性原则。最后,“豫”与“愈”谐音,例14激活了成语“愈挫愈勇”,反映了河南人面对自然灾害的乐观精神。

在援助河南过程中,河南周边省份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派出了救援队,提供了无私的支持。为此,《河南日报》及时发布了一系列的感谢海报,出现的标题见例15。

例15:“冀”予帮助,风“豫”同“州”、“晋”力而为,风“豫”同“州”、“皖”起臂膀,风“豫”同“州”、“赣”劲十足,风“豫”同“州”、“鲁”力同心,风“豫”同“州”、“鄂”守要冲,风“豫”同“州”、“中”流砥柱

分析:这一系列致谢海报几乎都是巧妙利用了具体省份的简称,并且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成语做出一定的换词。在中国,利用省份的简称产生谐音双关是常见的修辞行为,不仅是在报纸传媒里司空见惯,而且在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也得到各省政府的青睐。比如,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各省政务服务小程序或App的名字就能看出利用省份简称构成的谐音双关,常见的例证有“浙里办”“冀时办”“皖事通”“甘快办”“青松办”“渝快办”“随申办”“新湘事成”等。

不仅如此,两个成语对称使用显得更有修辞力量,而且每个感谢海报都使用了风“豫”同“州”,具有重复强调的修辞效果。除此之外,风“豫”同“州”音同“风雨同舟”,对应了前文分析的概念隐喻——“国家是船”。最后,系列海报的排列构成一种视觉和文字排比,更具有冲击力。

4 抗洪救灾中的典型隐喻表达

隐喻表达语例:

例16:“中”流砥柱,风“豫”同“州”

例17:“鄂”守要冲,风“豫”同“州”

例18:“苏”来参战,风“豫”同“州”

例19:“鲁”力同心,风“豫”同“州”

例20:“豫”级响应!迎战暴雨!

例21:乘风破浪逆行者:“豫”你在一起

例16中部战区被缩减为“中”。通过“中流砥柱”可以看出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隐喻为支柱的传统,而且“中流砥柱”几乎是由来已久的通用表达。除此之外,“苏”来参战、“鄂”守要冲、“鲁”力同心、迎战暴雨都能迅速激活战争的始源域,则可以清晰看出战争隐喻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广泛使用。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袁影曾撰文指出在中西语言中战争隐喻具有普遍性[9]。而且,在中国,灾难相关新闻报道特别喜欢使用战争隐喻,相关的研究者有杨洋、董方峰和王璐[10-11]。不仅如此,根据张薇、汪少华和梁娜的研究,战争隐喻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也是特别常见[12-13]。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战争隐喻在抗洪救灾的语境下也会得到广泛使用。

这里笔者赞成杨洋、董方峰的部分看法,即认同战争隐喻的频繁使用存在认知动因、修辞动因及历史文化动因。 但本文认为情境动因也额外为该隐喻使用提供了条件。首先,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重大抗洪抢险任务都是人民子弟兵冲在第一线,包括1998年抗击特大洪灾时就是子弟兵挺身而出,因此该隐喻容易激活战争的场景,从而在语言表达上固化战争隐喻的使用。其次,特大洪灾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次数越来越少,但洪水始终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为国人所熟悉。最后,“舟”或者“船”是洪灾中更安全的交通工具,因此能够给人一种精神慰藉。

例21中,逆行者本意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后来经过语义提升变为褒义词,代指“面对困难、灾难挺身而出的人”,这也是时下比较流行的隐喻表达。可以看出,现在不仅“最美逆行者”得到流行,而且缩减版的“逆行者”也逐渐受到媒体的簇拥。

5 转喻表达的认知考察

除了利用缩写的“郑”以及“豫”等简称来激活郑州和河南的认知,以及例15中利用简称激活各省名的转喻用法之外,笔者搜集到的例证中有很多“胡辣汤”的转喻表达。

例22:河南挺住!胡辣汤加油!

例23:热干面紧急支援“胡辣汤”

例24:“胡辣汤”挺住,“太谷饼”来了!

例25:甜皮鸭为“胡辣汤”加油!

例26:“胡辣汤”不拍,桂林米粉来了!

例27:“胡辣汤”加油,“老友粉”来了!

例28:江西米粉和胡辣汤是绝配

例29:海南粉驰援“胡辣汤”

例30:“胡辣汤”挺住!螺蛳粉、热干面来了

例31:过桥米线为胡辣汤加油,这次换云南来守护你!

例32:为“胡辣汤”筑起坚强后盾!

例33:“胡辣汤”,别着急,刀削面,热干面,凉皮……都来帮你了

例34:倾“馕”相助,风“豫”同“州”——新疆百万个爱心馕到达河南

2020年武汉是国内率先报告新冠病例的地方,曾经大规模出现含有“热干面”的新闻标题,以及风靡一时的“热干面”主题公益漫画。热干面属于武汉特色食物,因此具有典型性,符合产品转喻的次类“产品代制造者 (PRODUCT FOR PRODUCER)”[14]。笔者曾对产品转喻与转喻产品有过相关研究,但没有分析产品代制造者背后的认知语用动因[15]。

胡辣汤是典型的河南小吃,因此在上文的例证中,该小吃和河南同时出现加深了读者对食物代指地名的认知。此次河南抗洪救灾中“胡辣汤”类标题的集中出现和2020年疫情暴发时候新闻标题“热干面”类似,符合产品转喻“产品代制造者”,即产品胡辣汤激活了人们对生产产品的河南人民的认知。

可以看出,上述例证都属于治愈系标语,具有淡化沉重话题的语用功能。此外,“热”“干”“面”“胡”“辣”和“汤”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词语,而且许多中国人偏爱辣味食物。根据师从认知隐喻理论创始人莱考夫的Grady提出的基本隐喻理论(Primary Metaphor),概念隐喻“情感是温暖(AFFECTION IS WARMTH)”则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偏爱 “热”和“辣”,甚至也可以从中文的 “热心肠”和英文的warm-hearted的语例中得到佐证[16]。

另外,部分例证将“热干面”与“胡辣汤”并置,也激活了2022年武汉疫情肆虐时候河南驰援武汉的场景,反映了中国人礼尚往来、相互回馈的传统道德。用食物来指代人也是汉语中比较新奇的表达,不管是自称还是他称都有拉近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作用,并且根植于中国传统“民以食为天”的社会文化语境。

最后,上述的例子中有一部分食物并非具有典型性,比如粉、米粉、刀削面等是许多地区较为常见的美食;另外,部分小吃的知名度只局限于所在地,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是那么显著,如新疆特产馕。因此,部分新闻标题使用的解决方法是增加相关地名信息,如桂林、新疆等,这种弱转喻就显得更有理据,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此外,所激活的成语“倾囊相助”同样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

例35:“豫”难而上,“油”我保障

分析:中国航油的宣传标题独具匠心地使用了“产品代制造者”的转喻,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具有经营成品油资质的往往只有民间所谓的 “三桶油”,而中航油刚好是其中之一。因此,该标题契合公司的主营业务,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体现了央企的社会责任感。

6 结束语

河南抗洪救灾期间,网络上涌现新闻标题及河南和郑州抗洪公益海报、公益广告,其中所出现的双关修辞无不体现了中国人面对天灾所表现的守望相助。在这些语例中,双关的使用是一个特色,而其中利用四字成语创作双关表达最为常见。使用成语的好处在于,能够迅速激活读者或听众固有的思维认知,使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认知努力,而且对于创作者而言基于四字成语来设计双关修辞会稍微容易一些。

这些双关语例不管是利用谐音还是意义双关,都能起到良好的社会语用效果。风雨同“州”等激活的国家是船的概念隐喻,“苏”来参战等激活的战争隐喻是中国人面对大战大难时常用的思维模式。而“热干面”“胡辣汤”等食物转喻有淡化沉重话题的功能,并且“热”和“辣”能够激活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隐喻,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这些例证不仅证明了隐喻和转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具和强大的修辞格,而且印证了双关语与两种认知手段的高度契合。

猜你喜欢
胡辣汤热干面双关
热干面
家乡的胡辣汤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热干面
热干面醒了
胡辣汤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胡辣汤
双关
河南:公布胡辣汤等7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