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的精神价值探析
——以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为例

2023-10-28 14:26李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英国文学朱利安巴恩斯

李艳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太原 030000)

为顺应行业发展,主动响应“全民阅读”的社会 号召,提高对英国文学的认识,各国应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而开阔阅读者的视野,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积累,将“文学”作为桥梁,超越国界,引导阅读者对文学、历史、作品的内涵和生活进行深入观察、思考。所谓英国文学,目的是让阅读者对英国文化有系统化的了解[1]。由于历史和发展上的巨大差别,英国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文体、表达方式和精神层面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国粹是诗词歌赋和神话小说,英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小说[2]。英国是一个开放、包容、多元化的国家。在大学英语教学和文学教学中,英国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不但要注重对个人阅读思维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还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口语交际和阅读分享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文学交流,传达和分享自身的阅读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为更加深入地挖掘英国文学所传递的精神文明,本次研究以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为例,开展对英国文学的精神价值的探析,旨在通过此次研究,使更多群体了解多元化的世界文化。

1 英国文学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得人们的认知与观念发生了一些全新的转变。英国文学是大学人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审美意识、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领悟和继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英国文学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世界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对他们的英语阅读、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4]。另一方面,英国文学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作用,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多视角看待问题的意识,进而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实现对其个体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英国文学不仅能使阅读者体会西方文化特有的魅力,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同时,深入剖析英国文学的精神价值也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5]。下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英国文学现实意义的分析。

其一,英国文学同其他文学一样,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英国文学是英国作家对其自身生活经验、社会现象的一种精炼和概括。英国文学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也被认为是一种对社会现实、情感体验的记载,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西方社会,是一种与其他艺术不同的体验[6]。其二,英国文学作品可以激发阅读者对英语、英国历史、英国文化的兴趣,他们通过此种方式,获得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感情经验,体会西方社会的悲欢离合[7]。其三,英国文学作品可以使一个人的人格得到提高,英国文学史中,作者往往会通过刻画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角色来表现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英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给人以积极的动力,从而在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阅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将其个人情感代入其中,不知不觉地被其中的人物所感染,并以其为榜样来完善自己的个性。此外,英国文学作品也可以激发阅读者去探究、追寻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现象、物质,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其四,以朱利安·巴恩斯为例,这位英国作家是语言大师,他能给阅读者们提供需要的语言文化,他擅长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让读者们在阅读中体会到文化作品的含义,从而提高读者的语言表述与应用能力[8]。其五,英国文学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中树立“西化”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认知观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动画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对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英国文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并在有限的空间中,对读者进行理性思维与综合能力的训练。

2 朱利安·巴恩斯创作特点

在深入研究英国文学后发现,在诸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以朱利安·巴恩斯为代表的英国文学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9]。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曼布克奖的得主之一。20世纪80年代朱利安·巴恩斯因创作的 《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福楼拜的鹦鹉》在世界闻名,因此,朱利安·巴恩斯也被称为“后现代小说家”。

朱利安·巴恩斯的 《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和其他几本长篇小说,都是20世纪60年代欧陆大陆上的先进文化在英国小说界的生动反映,也是巴恩斯被称为“后现代作家”的原因。但现在,用“后现代”这个词来形容这位已经发表了十多本不同风格的小说的作家不免过于粗糙,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代表了英国文学的最高水准[10]。一方面,朱利安·巴恩斯一直致力于创作新的小说,无论是《伦敦郊区》,还是《终结的感觉》,朱利安·巴恩斯始终以“变色龙”和“挑战迷”著称,他一直在挑战传统的小说范式,并宣称每一次写作,他都会试图让自己确信,这不仅是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一个新的故事,所以,朱利安·巴恩斯被定义为“实验型”小说范式,而不是“后现代”小说范式(拼凑和元叙述)。另一方面,朱利安·巴恩斯的长篇小说与现代史学、文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长篇小说在文学理论上与新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理论上,朱利安·巴恩斯的长篇小说更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创作具有多元化特点。

3 英国文学的精神价值探析

3.1 英国公共精神

巴恩斯在其作品中并不使用“大叙述”的创作方法,而是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构建人物的成长历程。但是,从《伦敦郊区》《英格兰,英格兰》《亚瑟与乔治》,到布克奖获奖作品《终结的感觉》,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朱利安·巴恩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围绕着一种精神上的危机而展开[11]。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究其根源,其实都与英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公共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袁祖社在对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后提出,“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这个民族对自己的公共性和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的理解和执着的追求”[12]。朱利安·巴恩斯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文化精神,也可以被称为“英国公共精神”,是指在当代社会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民族精神。就其道德与政治价值而言,“是一种将所有人的发展作为自己使命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对民主、自由、公平、秩序、责任、公益等一系列最根本价值的认可与追求”。温迪·J·达比在其著作《风景与认同》中,描述了“公共精神”的两个含义:一是“具有共同历史、道德、社会、文化、政治架构,符合撒克逊人的道德理想,并符合人们的情感需要的绿色英格兰”;二是“具有进步性、都市化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英格兰”[13]。达比对“公共精神”的解释,本质上是将“公共精神”看作英国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的一种标志,其反映了英国人民在各个时代的共同努力下所形成的一种精神,而英国则是一个由封建制度向近代制度过渡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由贵族和资产阶级混合而成的国家[14]。族群的融合,也是英国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历史进程,在此意义上,英国“公共精神”的形成,与其以前的支柱、贵族文化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巴恩斯在《亚瑟与乔治》一书中对“骑士精神”这一带有明显贵族文化特色的当代英国“公共精神”进行了探索,而这一过程中,主人公的意识和身份地位所构成的内在紧张实际上是英国“公共精神”的一种现实表现。亚瑟的身体里流淌着的纯正英格兰白种人血脉,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就是传统的贵族文化对他的影响。骑士精神是贵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亚瑟追求自己价值的“精神源泉”。在亚瑟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会告诉他布列塔尼公爵的故事,比如,他外婆的舅舅率领派克军团征战滑铁卢。亚瑟从那些勇敢的故事中,了解到了英国的骑士精神,那就是“无所畏惧,懦弱使人谦卑”“对女人要有绅士风度”等。身为一个地道的英国人,亚瑟对那些反映英国历史的故事深感自豪,对于亚瑟而言,“英国的根基扎根于一个永恒的,永不被忘记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有骑士精神的世界”。正是这种文化根源,使亚瑟能够抵御外界的影响,并最终建立起自身的认同感。

巴恩斯笔下的角色们,除了通过努力实现自己价值之外,还在道德和自我认识上,用自己的行动颠覆过去的传统,在信仰和道德的危机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追寻着生命的真谛,回归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在巴恩斯的处女作《伦敦郊区》中,克里斯托弗是生活在英国市郊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一名成员,在成长过程中,他与好友托尼一起经历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并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他们也觉得英国的生活无法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于是他们来到法国,以求更快地发展。克里斯托弗用他的生命去经历生命,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在《终结的感觉》中,巴恩斯还通过托尼塑造了一种善良的人格,托尼已经习惯了平庸的学生生活,面对不同的感情和道德,托尼开始对自己的主观道德进行反思,他决定要做一个别人认为“更好”的人,托尼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他发现自己的前半生,从来都没有真正地理解过爱情和人生的意义[15]。在《凝视太阳》中,杰恩虽然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但她凭借着从小受到的英国家庭教育,“勇敢”“坚毅”,战胜了一切困难,成为一位独立的新一代女性。巴恩斯的小说中,主人公都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以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为指引,不断地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并不断地成长,最后变得更加完美。英国的中产阶级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们的不断进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当代英国的“公共精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朱利安·巴恩斯作品传递的首要精神便是英国公共精神。

3.2 理性主义精神

朱利安·巴恩斯的第一部小说《伦敦郊区》,花费了近8年的时间完成,这是由于巴恩斯作为一名资深的编辑工作者和批评家,对自己的写作 “缺乏信心”。正因为如此,巴恩斯才不会去攻击那些被认为是教条的历史概念,他对这些问题都抱着一种逃避的态度,这也是大多数读者和评论家对他第一本书感到不满的原因。这本书的后半部,与标题为“巴黎1968”的内容,有着天壤之别。将1968年和巴黎标注在一起,会让人想起1968年5月,在巴黎发生的一场轰动全国的学生运动。人们期望巴恩斯能对这一事件做出描述与对应的评价,但马修·佩特曼指出,“巴恩斯不愿记载这一历史事件,而只描述了克里斯托弗的私生活,比如,恋爱、失去忠贞、遇见未婚妻、参观美术馆等,并对学生们的反抗行为置之不理”。克里斯托弗的朋友托尼给他写了一封信,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克里斯托弗露出了局促不安的神色,为自己的窘迫找了个借口,说:“我一开头就不想提到五月,重要的是,虽然我从五月份起就在那里,我知道了证券交易所的大火、奥德的沦陷、比扬库尔的封锁、德国的坦克将在夜里咆哮着返回的传言。不过我确实没有看见。”因此,在巴恩斯早期的长篇小说中,历史事件只是为人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背景,而巴恩斯本人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自己的历史意识。

也许正是因为《伦敦郊区》的成功,巴恩斯在他的第二部文学作品《她遇见我之前》中,对历史与想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探索,这也许给了巴恩斯很多的自尊和自信。《在她遇见我之前》的故事是关于一名历史老师格雷厄姆·亨德里克,在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之后,与一名性感、已过气的二线女星安·米尔斯结婚的故事。因为年龄上的差距,以及对安的爱情,格雷厄姆的妒忌心理促使他去调查安在屏幕上或屏幕下结识的男女关系。格雷厄姆的妒忌之情,让他杀死了他最好的朋友杰克。因为他“侦查”到了杰克写的一本书里,杰克和安也有一段感情。最后,疯狂的格雷厄姆当着安的面自杀了。格雷厄姆是一位历史教师,他本该聪明而清晰地辨别出哪种信息是值得信赖的,哪种是应当摒弃的,但他由于极度的妒忌而丧失了判断能力,以至于不能区别虚幻与现实。格雷厄姆试图把安出演的电影及杰克的小说当作“证实这段历史的真相”,这一举动颇具讽刺意味,与格雷厄姆所认为的一位历史教师的理性背道而驰,正如他所言:“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你不应该嫉妒。”布鲁斯·塞斯托清楚地指出,“《她遇见我之前》的矛盾之处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核心人物,其所依据的素材应该是经验的事实,而不是屏幕上的虚构,这一点反映了现代小说所关心的虚构与现实之间的问题”。在对此的研究中发现,朱利安·巴恩斯在其第二部作品中,既突出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联系,又突出了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主观性。

虽然巴恩斯在《她遇见我之前》中对历史的一些特征进行了探索,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一时期的历史当作一个完整的题材考察,而且,他对于这一时期的后现代性的展示,也只是一小部分。他最感兴趣的仍然是人物和他们的婚姻和爱情。直到1981年9月,在法国的鲁昂,巴恩斯才真正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并创作出了《福楼拜的鹦鹉》,并由此开始了对此类问题的长期探索。尽管已经过去了18年,巴恩斯仍然清楚地记得2002年他在接受采访时看到的东西和感悟。在1981年9月,巴恩斯被指派“写一本关于一位法国作家居所的书”。在这段时间里,他还访问过居斯塔夫·福楼拜美术馆。这里一件鹦鹉标本保存得很好,羽手于净,眼睛发亮,头翘着像在探问着什么。文字说明:“鹦鹉,福楼拜自鲁昂博物馆借来,当其写作《一颗单纯的心》期间,曾将此鸟置于工作台上,在小说中命名为露露,系小说的主要人物女仆费丽西蒂的宠物。”但是,在克鲁瓦塞,在福楼拜的家中,他发现了另一只鹦鹉,看门人告诉他,从那块木板上的标签可以看出,这就是居斯塔夫·福楼拜从一家博物馆里借来的那只鹦鹉,就是书里所定的那只。巴恩斯还清楚地记得那本书的内容,看得出来,巴恩斯在看到这两件“历史真迹”时,是多么震惊、不敢相信,甚至颠覆了他的认知,让他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那时起,巴恩斯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传统的历史主义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认识到这就是《福楼拜的鹦鹉》作品创作的开端。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朱利安·巴恩斯作品是具有较为显著的理性主义精神的。

4 结束语

在深入市场的研究中发现,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正逐步向全球化趋势靠拢,随着各国文化的蓬勃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学术交流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深入挖掘多元化英国文学的价值,本文以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为例,从英国公共精神、理性主义精神两个方面,对英国文学的精神价值展开剖析,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在真正意义上,对英国文学中的代表性文化予以传承。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朱利安巴恩斯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江湖留名
他们这样上学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
英国文学经典化的溯源研究——回顾与启示
Brief Analysis of Wordsworth’s Conception of Nature
外国多格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