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

2023-10-27 01:00张秋爽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3年10期
关键词:碳水化合物胰岛遗传

张秋爽

为什么有人吃糖少却患上糖尿病,而有人吃糖多反而没有糖尿病?本文告诉你真相。

糖尿病与糖摄入没有必然联系

社区门诊中,常有患者问:“我平时特别注意饮食,多少年都不吃糖了,为什么也得了糖尿病?”我们发现,人們现在还是主观的把“糖尿病”和“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吃糖与发生糖尿病没有必然的联系,平时少吃糖也不一定就能避免糖尿病。此“糖”非彼“糖”。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医学上的“糖”和老百姓生活中所说的“糖”不完全相同。在生物学概念里,“糖”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淀粉类、纤维素等)、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乳糖)等。而老百姓平时说的“糖”,指的是单糖或双糖。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吃甜食和得糖尿病划上等号,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吃糖过多,引起肥胖,又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发病趋于低龄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Ⅱ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糖尿病发生趋低龄化、长病程、并发症多、健康危害严重和医疗支出费用高等特点。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胰岛功能异常可导致高血糖

糖尿病的概念指出,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换句话说,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者两者兼备,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也就是说,对于胰岛素分泌正常、作用正常的人来说,即使摄入了糖,它也会被顺利分解,并不会导致血糖升高,更不会引发糖尿病;而对于胰岛功能受到破坏的人来说,即使不吃糖,血糖也有可能升高。

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

实际上,糖尿病发病主要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Ⅰ型糖尿病大多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如果直系亲属患有Ⅱ型糖尿病,那该人得糖尿病的风险将升高。如果某人的直系亲属(父、母、亲兄弟姐妹)患有Ⅰ型糖尿病,那么这个人一生中患上Ⅰ型糖尿病的概率将大大提高。有统计表示,如果这个人的母亲是Ⅰ型糖尿病,这个概率大约是3%。如果他的父亲是Ⅰ型糖尿病,相应的概率约为5%;如果他的亲兄弟姐妹有Ⅰ型糖尿病,他自己得病的概率约为8%。相比而言,普通人一生中患上Ⅰ型糖尿病的概率还不到万分之一。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统计,但对于Ⅰ型糖尿病的遗传属性做了形象的解释。

Ⅱ型糖尿病的发生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环境因素的作用更大,比如饮食结构不合理、过量饮食、营养过剩,会加重胰岛素代谢的负担,而其导致的超重(体重指数BMI≥24)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容易引发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血压患者及饮酒量过多者,也容易发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与以往出现巨大婴儿生育史、妊娠期血糖升高及多次流产者,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患者完全“弃糖”不可取

一个遗传背景正常、胰岛功能完全正常的人,并不会因为多吃糖而患糖尿病。但是,如果长期吃糖多又不注意运动,有可能会造成肥胖,而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即使是健康人吃糖也要适当,不建议多吃。

由此可见,虽然“多吃糖”不是导致糖尿病的“真凶”,但我们日常饮食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最终会被代谢成单糖的形式而后吸收入血,其较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引起血糖变化,所以对于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医生会嘱咐控制“糖摄入”。一些患者因此开始低碳饮食,极端的直接来个“弃糖”饮食。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会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严重者会昏迷并危及生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的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量,哪怕是水果、粥、糕点,都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了,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

健康生活才是防病正途

患有糖尿病的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可使一些组织或器官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和功能性障碍,并发酮症酸中毒、肢体坏疽、多发性神经炎、失明和肾功能衰竭等疾病。所以,糖尿病对于人们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预防糖尿病。

在这里,向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8条原则和建议。包括:1.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2.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3.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4.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5.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6.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7.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8.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猜你喜欢
碳水化合物胰岛遗传
非遗传承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说说碳水化合物
减肥不能吃碳水化合物?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益于长期减肥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