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2023-10-27 00:51桂媛媛
幸福家庭 2023年14期
关键词:平仄典故古诗词

桂媛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表达,具有形式美感,是审美赏析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在审美视域下组织学生赏析古诗词作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作品之美。

一、辨识节奏韵律,体验音乐美

(一)熟悉平仄,指导依字行腔

古诗词节奏优美、平仄交错,具有一定的音乐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赏析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其平仄特点,并试着根据节奏诵读古诗词,依字行腔,正确咬字、吐字,把握好古诗词的节奏停顿,进而读出古诗词独有的韵律。

学生可以按照圈出韵脚、标注平仄、对比诵读这三个步骤来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为例,在圈出韵脚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圈出带有相同韵脚的字,看看它们位于古诗词的什么位置。学生发现枝、知、时这三个字的韵脚相同,在诵读的时候,相同韵脚能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让古诗词增添美感。在标注平仄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标注出每一个字的平仄,然后分析它们的组合关系。学生发现古诗词总是平仄交错呈现,很少出现一句诗全是平声字或仄声字的情况。紧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各种和音韵有關的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古汉语的声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如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则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入声。在对比诵读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试着用方言诵读古诗词,看看各地方言在平仄上具有什么特点。如有一名学生发现,广东话、江浙话大多有入声,用这些方言来诵读古诗词,让人感觉平仄跌宕起伏,诵读起来更有韵律。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古诗词诵读大会,让学生试着辅以动作,展现平仄美,感受古诗词独有的音韵魅力,帮助学生了解古汉语的音韵知识,并让其对比现代汉语和各地方言,从而构建具有趣味性的古诗词课堂,帮助学生发现并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

(二)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在体验古诗词节奏韵律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唤醒自己的独特感受。有学者指出诵读古诗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单纯直接的以诗词本身的节奏来诵读,展现语气、语速、停顿等;另一种是将诗词唱出来,像唱歌一样吟咏。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符合古诗词意境的音乐,让他们伴随音乐诵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古诗词的音乐美,并消化感悟,体验古诗词丰富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题西林壁》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层次感较强的音乐,并组织他们参与分组诵读的活动。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歌唱活动中二声部合唱的方法,参与二声部诵读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发出富有变化感的声音,产生听觉上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掘作品中的情感,提出“你觉得作者身在庐山中,是什么感受呢?”“看到庐山道路错综复杂、具有变化,作者的想法是什么?他会感到道路艰险、心中畏惧,还是会感到大自然神奇,心生感慨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体会作品的情感。例如,有一名学生提出:“如果我是作者的话,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感叹鬼斧神工的巧妙。我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庐山都是不同样子的,只有离开庐山,在远处欣赏,这样才能全面看到庐山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想通过《题西林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如有一名学生表示:“作者想说的其实是对事物的理解,他认为不应该过于片面地看待问题,要全面地进行分析。”教师开展诵读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作者内心怀有惊喜之情,表达对自然美的理解,还能够在配乐朗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节奏美,使其深入发掘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启迪联想想象,感悟意境美

(一)融合音乐,想象生动画面

《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采用多元感官激发法,为学生播放音乐、展示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还原诗歌中的意象,促使学生触景生情,并让其将各种意象组合起来,形成生动的画面。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长相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深沉悠远的音乐,并引导学生结合山、水、边关、灯、风、雪、故园等意象思考,让他们在脑海中组合各种意象,生成具体的画面,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有一名学生表示:“我仿佛看到作者跟随军队翻过了一座座高山,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驻扎。四周十分荒凉,作者感到内心很孤独,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提问学生“那么,作者眼前看到的景物是什么呢?”。有一名学生结合山、水、边关等意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作者看到了高耸的群山,看到了长长的流水,远处就是边关,身边则是一盏昏暗的灯。”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那么,看到了这样的景物之后,触发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想法呢?”有一名学生试着描述:“他很想念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也许有美丽的草木,有家人陪伴,哪怕是在夜深的时候,他也不是一个人,而是和家人团聚。”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反馈和渲染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体会作品的意境。

(二)关联对比,联想典故史实

古诗词中常常引用各种典故史实,借此烘托作者的情感,暗示作者的生存环境,引出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关联对比的方法,想象典故的具体内容,对比作者的生存状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典故。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迢迢牵牛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多种方式的关联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典故的理解。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看看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第二种方式是对比典故和诗歌,思考作者的创作思路,分析作者为何用此典故。有一名学生认为:“我觉得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主要展现的是织女和牛郎的爱,体现出他们相恋但不能相见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哪些词句展现织女的形象,并让学生尝试描述一下织女的形象。学生发现作者用皎皎、纤纤、札札、脉脉等叠词,展现了一个温柔贤淑的妇女形象。在此基础上,有一名学生试着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心怀离愁的妇女形象,这个形象和织女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用织女的典故表达女子哀怨的情感,体现她和亲人分离后心中的悲伤之情。”第三种方式是对比当时的社会现状,联想诗歌的创作背景,思考作者选择此典故的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歌创作于外戚专权的东汉末年,很多人被迫离开家乡、抛妻别子,这种生活经历和牛郎织女的生活相似,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选择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其对社会的不满之情,同时让学生清楚作者选择典故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索网络信息或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典故讲述的史实,对照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帮助学生还原历史场景,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

三、指导知人论世,领悟人性美

(一)联系历史事件,领悟高尚人格

《标准》提出,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每一首经典的古诗词都是作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自己人生的感性表达。所以,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教师可以基于知人论世的思想,让学生试着联系历史事件,了解作者的为人处世并反思自我,说说作者的故事对自己有什么启迪。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石灰吟》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按照体会诗歌内涵、搜索作者背景、交流领悟精神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地领悟作者的人性美。在体会诗歌内涵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想借助石灰表达怎样的精神。有一名学生在诵读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作者介绍了炼制石灰的过程,他想要歌颂石灰不畏艰险的精神。他认为人也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要始终坚持,保持内心的纯洁。”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搜索作者的背景信息,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并理解其人格。学生发现,作者于谦是一个具有“石灰”精神的人,他当官的时候清正廉明,曾经平反冤狱,做了很多贡献,在外族侵略的时候,他曾经率兵固守,使得百姓免受屠戮,但最后却蒙冤而死。教师让学生分析于谦可歌可泣的一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石灰吟》其实是作者人格的写照,让其明白作者将物的精神和人的精神融合在一起。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说说于谦的生平和《石灰吟》给自己什么启示。有一名学生表示:“于谦有着坚贞不屈的精神,我要学习他的品德。”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生动直观地讲述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体会诗词的社会性。

(二)补充文化习俗,追寻民族根脉

文化自信是《标准》中特别提到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古诗词资源,探索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探究传统节日的源流和发展,追寻中华民族的根脉。

例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都和传统节日有关,教师可以整合这些诗歌,设计“古诗词和节日文化”主题探索活动。该活动可分三个环节开展:第一个环节是“挖掘古诗词,了解节日民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挖掘资料,总结不同节日有哪些风俗活动,古诗《元日》中记载了放鞭炮、喝屠苏酒、挂桃符等风俗活动;第二个环节是“对比古今习俗,探究习俗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和现代的风俗活动,分析有哪些习俗消失不见了、又新添了什么习俗,从而让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三个环节是“自主创作,探索民族根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创新写作活动,让学生创作诗歌,描写现代人如何过节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分析如何将传统节日和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此外,教师可以引導学生参加文化习俗主题探索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搜索资料、参与民俗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等途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结语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辨识作品的节奏韵律,体验音乐美,让学生想象诗歌画面,感悟意境美,并解读知人论世,让学生领悟人性美,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赏析古诗词,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潜力,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解读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猜你喜欢
平仄典故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古诗词中的新年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