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专业学校的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发生变化。在中等专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设计高效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的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设计多元化、趣味性强的导入环节
教学导入环节是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环节。笔者认为,导入环节的活动内容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设计合适的教学导入环节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十分重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导入环节,以恰当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整体导入环节,确定要以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引入新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活动方式,引入新知识;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当中不知不觉学习新知识;可以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引入新知识;可以通过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视频中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知识。教师应明白导入环节必须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新知识上。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导入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只有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导入活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数学知识比較抽象,在导入环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后续的教学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教师必然的选择。因为教师只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才能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精力充沛、活力旺盛,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快,且兴趣广泛。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之间的观察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观察力强,对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能洞察秋毫;有的学生观察力弱,对很明显的问题都有可能看不出来。因此,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比较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观察力的不同,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此外,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强,一般的问题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且解题过程思维逻辑清晰。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较高思考难度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动手实践能力强,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多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直观了解教学内容,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对每个小组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让学生记住两个圆的初始位置,然后平行移动两个圆,让学生观察两个圆的位置变化情况。在演示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发言讨论,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内容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总结观察到的结果:当两个圆还没有接触的时候,两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圆的半径之和,用公式表示就是“d>R+r”,
这种情况就叫两圆外离;当两个圆完全接触时,两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刚好等于两个圆的半径之和,用公式表示就是“d=R+r”,这种情况就叫两圆外切;当两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刚好等于大圆半径减去小圆半径的差时,就叫两圆内切,用公式表示就是“d=R-r”;当两个圆移动到满足两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圆的半径之差这一条件的位置时,就叫两圆内含,用公式表示就是“d<R-r”;
当两个圆移动到两个圆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圆的半径之和的位置时,就是两圆相交,用公式表示就是“d<R+r”。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组,并组织学生观察和记录,在小组内分析讨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在活动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学生一直是主角,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记录一边小结,然后得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的五种情况。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一是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二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数学知识。有教师认为,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最有效的教学办法,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脱离生活实践,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不佳。而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结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给学生充裕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觉探究数学问题,在探究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此外,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和谐的环境当中学习和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并合理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再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学习效果会非常显著。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和探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收获会更多。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自主思考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四、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至关重要。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否举一反三,是其能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体现。在中等专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渗透到每节数学课中,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能够联想到其他类似的问题,能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学校要建造一个350平方米的草坪,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图案,既能铺满草坪,又能体现出草坪的艺术美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当学生认真读题后,他们会发现设计一个满足条件的草坪并非易事。学生需要通过讨论和反复研究,确认哪些地方用规则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哪些地方用不规则的图形,搭配起来才显得美观大方,这就需要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能联想到许许多多规则和不规则的几何图形,通过图形的搭配,联想到图案设计中的美学原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并通过一个例题,总结归纳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在不断的总结和归纳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结语
在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在课堂上高效讲解,充分把握课堂有限的40分钟时间,多途径、多方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调动各种感官,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触类旁通、活学活用,逐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