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莹莹
当前,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德”与“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约束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等环节。幼儿园时期是幼儿思想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应重视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而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如何将非遗文化应用于幼儿德育中,提高幼儿德育质量,已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非遗文化在幼儿德育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以期为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运用非遗元素,营造德育氛围
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要重视对非遗文化环境的创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文化学习空间和机会。
(一)融非遗文化符号于园所环境之中
幼儿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融入丰富的非遗文化符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园的办学品位,彰显园所本化特色,还能够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功能,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幼儿园可以建设以非物质文化遺产为主题的长廊、空间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让幼儿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趣味性。例如,幼儿园可以利用中国结、剪纸等传统非遗艺术作品来装饰活动空间,让幼儿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
(二)融非遗文化于教室布置之中
教室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打造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主题教室,能够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幼儿园可以以“我的教室我做主,我是小小设计师”为主题,组织教师将活动室、走廊、操场划分成不同区域,由不同班级负责。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装饰自己班级负责的区域。在教师的帮助和带领之下,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体现主人翁意识。同时,在布置班级集体区域的过程中,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得到强化。
(三)融非遗项目于环境创设之中
幼儿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幼儿教育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幼儿园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幼儿近距离体会非遗文化项目的魅力。幼儿园可以将幼儿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与非遗文化项目相结合,在社区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为幼儿打造温馨和谐的非遗文化学习空间。例如,为了让幼儿充分了解、体会端午节的龙舟文化,笔者所在幼儿园与社区龙舟队合作,邀请他们到园表演,向幼儿讲解龙舟文化的历史由来,示范划龙舟的动作,并让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亲身感受划龙舟的乐趣,进行“迷你赛龙舟”活动。
实践证明,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幼儿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在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借助非遗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二、借助非遗资源,丰富德育活动
(一)借助非遗资源,开展区域活动
在布置活动空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土特色,选择合适的材料。例如,教师可以以剪纸为主题,设置“剪出创意”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剪刀和不同材质的纸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设置“绘出耘彩”活动区域等。
(二)借助非遗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将本土民间艺术资源与教学主题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剪纸艺术作为一项非遗文化,历史悠久,地域色彩浓厚。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剪纸活动时,可以结合当地剪纸的特点,对剪纸技巧、剪纸材料的选择等要素进行创新。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能学习自由剪、连剪等基础技巧,还能学会多层次折叠、团花等高难度技巧。
(三)借助非遗资源,开展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文化是开展非遗教学的有利资源。例如,编织工艺是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竹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造型朴实大方、雅俗共赏的特点。笔者所在幼儿园在课程设计方面,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让教学内容贴近幼儿日常生活。在活动中,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毛线、麻绳、皱纸、牛皮纸等,带领和指导幼儿学习不同的编织方法,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编织的魅力。同时,笔者所在幼儿园将编织活动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如在春节期间开展了“小手编织新春”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学习编织红色手环、中国结等装饰物;在国庆节开展了“爱在童心·祝福祖国”手工制作活动,充分将节日文化与非遗文化相结合,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三、传承非遗文化,增强德育效果
(一)在体验中了解本土文化
体验式学习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以此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例如,“妆糕人”不仅是民间艺术的一种,能够体现福建地方特色,还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文娱生活的不断丰富,“妆糕人”逐渐消失在福建本土生活之中,幼儿对“妆糕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制作“妆糕人”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德育。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最佳驱动力,幼儿只有对“妆糕人”产生一定的兴趣,才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要调动幼儿对“妆糕人”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提前为幼儿准备糯米粉、传统大米粉、调色素等材料及适合幼儿使用的小器具。教师可以先向幼儿展示一些“妆糕人”的成品,尽可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接着,教师应为幼儿讲解简易的制作过程,并在课堂中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能够按照一定比例,将糯米粉与大米粉进行混合,并搅拌成团状。随后,教师统一操作,将面团煮熟后放凉,并指导幼儿对面团染色。最后,幼儿便可进入正式的“妆糕人”创作阶段。考虑到“妆糕人”材料的准备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教师可以适当省去部分制作环节,事先为幼儿准备好各种颜色的面团,以便幼儿直接利用面团进行自由创作。另外,对于一些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的“妆糕人”,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解速度,一边操作,一边观看幼儿的操作过程,及时帮助幼儿进行调整。以“捏”这一动作为例,虽然该动作看似简单,但如果幼儿没控制好力度或是用力的方向不对,最后捏出来的效果将无法达到预期。教师在给幼儿讲解创作方法时,需放慢速度,边做边展示,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够掌握基本方法,控制好力度。
(二)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向幼儿传递道德观念。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很多项目需要小组合作完成。这种活动模式能够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学会与他人合作。
例如,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妆糕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导幼儿亲手制作,掌握“妆糕人”的基本制作流程,学会自主创作“妆糕人”。在刚开始学习“妆糕人”的创作方法时,大部分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顺利创作出简单的花鸟鱼虫形象。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幼儿需要创作的“妆糕人”的形象也更加复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妆糕人”形象的创作,使其从中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在分小组创作“妆糕人”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相互观察彼此在游戏过程中的神态、动作等来设计“妆糕人”的形象,将“妆糕人”捏出不同的形状。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幼儿创作“妆糕人”的能力,还能引导幼儿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又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了解竹编作品的制作过程,引导幼儿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许多传承人的行为、思想理念体现出了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幼儿展示这些榜样,帮助幼儿认识道德价值。幼儿可以学习非遗传承人对待竹编的严谨和认真态度,形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道德素养。
结语
非遗文化在幼儿德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其具体实施需要幼儿园教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渗透德育提供更多的有益支持,从而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八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