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的全流程内容建设

2023-10-27 08:56许媛媛崔云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9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科技期刊论文

许媛媛 崔云裳

[摘要]科技期刊实现良性发展的核心是内容建设。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刊载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研究、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研究等,在内容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问题。文章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疾病监测》为例,从期刊定位、内容服务、选题开发、专题组织、栏目设置、内容发布平台建设等方面,围绕编辑出版全流程的各个环节,总结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的全流程内容建设方法,期望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术质量,努力建设专业领域内世界一流的期刊集群。

[关键词]内容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期刊;论文

科技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1]。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是提升影响力、传播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实现良性发展的路径是内容建设与平台传播,其中平台传播是助力,内容建设是核心。科技期刊内容建设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期刊载文的前沿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尤其对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而言,其刊载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研究、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研究等,对专业性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做好内容建设,不仅能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引领作用,而且能对疾病预防工作起到指导作用,还是提升期刊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抓手。

科技期刊的论文产出的全流程主要包括选题组稿、基于同行评议的审稿以及编辑出版等环节。文章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疾病监测》为例,从全流程加强内容建设的角度,总结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的方法。

一、找准自身定位,深耕重点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内容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在明确办刊定位,立足自身优势,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下,通过打造期刊特色内容,树立品牌形象。《疾病监测》是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Q1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作为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唯一一本以疾病监测为主体内容的期刊,《疾病监测》刊文重点清晰,在关键领域不断深耕。2019—2021年,《疾病监测》发表论文主要方向包括传染病监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在所有监测类型论文中,传染病监测类最多,占总发文量的46%。传染病监测是《疾病监测》的重点刊载方向,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公共卫生研究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通过被引情况调查,传染病监测方向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好于其他研究方向论文。这说明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只有找准定位,将重点内容做大做强,才能在同领域期刊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通过作者端拓展论文内容,提升期刊影响力和作者影响力

(一)学术评价句与创新点

《疾病监测》要求作者积极撰写学术评价句和创新点,并显示在论文的前言或者讨论处。学术评价句指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对另一篇学术论文的具有显性评论性质的句子,用于对他人研究的评价[2]。学术评价句是论文作者对本研究领域内权威论文的认可,能够促进高质量论文的传播。创新内容是科技论文中与已有研究不同的专业知识内容,也称为创新点,是科技论文新颖性的体现,不仅反映科学知识的递增性,还指出研究的局限性[3]。通过《疾病监测》的办刊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在海量学术信息中,清晰扼要的关键信息更容易被迅速捕获,能够提升论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论文材料与作者信息

《疾病监测》从2019年起在论文首页添加开放科学标识码(Open Science Identity,OSID),要求作者将论文的补充材料(如作者关于论文的语音介绍、原始数据等)上传至OSID平台,作为论文学术、科研诚信的支撑材料,以增强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可依性与易理解性。OSID开放科学计划鼓励公众对发表后的论文进行讨论,鼓励科学界同仁对论文进行同行评议,从而提升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和引用率。此外,《疾病监测》还要求提供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ORCID是科研工作者全球唯一的标识符,是科研工作者在学术领域的身份证。ORCID任务是通过允许研究人员与他们所有的研究活动相关联,包括出版物、数据集、与研究机构的隶属关系以及资金支持等,进而改善信息流。个人可以免费注册ORCID,控制所有的共享信息,并随时进行更改和更新[4]。在《疾病监测》中,每篇论文的文后均添加有第一作者的个人ORCID码,读者点击期刊网页中的作者姓名就可以直接链接到该作者在百度学术、万方和CNKI等数据库的相关论文。这有利于汇总作者的所有科研产出成果,通过这种交互链接,提升期刊论文在各个数据库平台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三)双语出版

《疾病监测》因在学科领域内有较高的影响力,率先成为中国知网(CNKI)“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遴选的百余本中文精品期刊之一,每期会推选2—3篇优秀论文进行双语出版。双语出版的论文既能在期刊上以中文出版,又能在CNKI海外数字平台以英文电子版出版,从而提升学术成果在国内外的显示度以及引用率。但是在尝试双语出版初期,愿意进行双语出版的作者较少,原因在于:一是语言翻译存在困难,论文撰写难度较高;二是作者担心会影响中文版的刊出周期;三是期刊缺乏对应的激励机制,难以激发作者的积极性。对此,《疾病监测》编辑部梳理分析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承诺双语出版的论文可以优先发表;二是增加双语出版论文的作者的稿酬;三是聘请专业人士为双语出版论文进行语言润色。这些针对性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越来越多的作者愿意进行双语出版,由此,双语出版成为《疾病监测》的办刊特色,获得了行业内科研人员的共同认可。

三、提升内容服务,凝练特色,做好学术引领

(一)基于学科特点,多维度选题开发

首先,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主管主办单位的学术资源优势,密切跟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走访实验室,与一线科研人员交流,了解重点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热点,在选题策划上充分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疾病监测》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编辑人员是所内正式在编职工,出版单位与主办单位实施一体化办公,学术氛围浓厚。这有利于期刊编辑与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为选题挖掘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对选题开发,科技期刊要切实调动编委会资源,充分发挥编委的积极性。《疾病监测》编委会成员包括执行编委、青年编委、栏目编委、定稿会编委等,同时其还建立了中年编委与青年编委人才梯队机制,为期刊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编委的义务不仅包括审稿、定稿,还需要每年向期刊投稿2篇以上。此外,主编在选题方面的引领作用更为重要。2019年,《疾病监测》主编徐建国院士亲自撰写的院士述评,对反向病原学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行了整理,该篇论文至今被下载317次,访问达13299次[5]。最后,科技期刊应基于公共衛生领域的学科特点,针对公共卫生事件、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迅速组织稿件。针对近年的新冠疫情,《疾病监测》2019—2021年累计发布新冠疫情相关论文125篇(2020年年均被引次数为4.93,2021年年均被引次数为4.30),累计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相关论文4篇(2019年年均被引次数为17.17,2020年年均被引次数为6.25),上述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远高于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科技期刊对热点问题的积极应对,不仅阐明了一些未解的科学问题,而且在相关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宣传导向作用,引导舆论,充分体现科技期刊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6]。

(二)结合学术热点,组织专题出版

《疾病监测》的专题组织环节是期刊内容建设的重点环节,经过统计,《疾病监测》专题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优于自来稿,可在内容上形成合力,产生凝聚作用。2019—2021年,《疾病监测》的专题设置主要涵盖传染病监测、慢性非传染疾病监测、妇幼健康等。引用情况最好的3个专题分别为2020年死因监测专题(共5篇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6.90)、沙门菌监测专题(共5篇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4.53)和肝炎监测专题(共2篇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4.00)。此外,《疾病监测》还根据传染病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专门组织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传染病研究专题、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专题。一方面,专题每期重点围绕一个研究方向,邀请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作为专题主持人,对专题内容进行述评;另一方面,期刊依托微信公众号,对专题内容进行定向推送,同时开展微课堂直播活动,由专题主持人分析讲解专题内容,与读者在线交流互动。通过上述举措,《疾病监测》不仅增加了与读者的互动,还增强了专题的可读性,树立了优秀专题品牌,形成了正反馈效应[7]。

(三)基于内容特点,优化栏目设置

科技期刊的栏目既要求明确栏目功能,增强栏目的针对性和表达力,又要求体现专业性,彰显期刊特色和个性[8]。与公共卫生领域其他科技期刊相比,《疾病监测》的栏目设置具有多样化特征,除了专题栏目,期刊既有固定栏目,如《传染病监测》《疫情快报》《海外动态》,也有动态栏目,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直报》《实验研究》等。固定栏目中《疫情快报》和《海外动态》的篇幅较短,具有一定新闻报道性质。其中,《海外动态》的被引用情况和下载情况波动较大,不同的论文内容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网络直报》《实验研究》等动态栏目则是按照论文内容进行个性化设置。实践证明,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平衡栏目设置,整合内容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科的专业性和灵活性。

四、通过论文内容的深加工,发挥内容建设的资源优势

(一)内容增强

内容增强指除正式出版的期刊内容以外,还拥有与之相关的研究数据、附加材料等相关内容信息,包含数据增强、语义增强、音频增强和视频增强等[9-11]。科技期刊通过内容增强可以构建多层面的、完整的、立体化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体系,帮助读者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的视听内容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如学术期刊参与动力不足,投入产出比不明晰,科研评价机制陈旧导致作者积极性不强等[12]。《疾病监测》为解决这些困境,一方面利用OSID平台和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平台,鼓励作者上传与论文有关的语音资料、视频资料和原始数据,立体化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编辑人员的内容增强能力建设,学术编辑针对刊载论文内容的特点,将适合的内容制作为视频、动画等形式,如将试验操作过程制作成短视频。这种视听内容增强不仅使得严肃的科学论文兼具交互性、可读性、趣味性,丰富了传统出版内容,而且有利于科技期刊探寻适合自身的多媒体传播方式,拓展传播空间,优化传统阅读方式。

(二)整合过刊资源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还停留在粗放式的出版阶段,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出版及服务模式的优势对过刊资源进行整合和发掘。对已发表的论文,科技期刊可通过期刊网站或数据库分析其浏览量、下载率和被引用次数,对重点论文进行文献追踪和分析,做好宣传推广;组织相关专家撰写针对重点论文的述评,发挥“热效应”;结合重点论文的结论,撰写新闻稿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等。此外,对已发表论文,科技期刊可根据学科内容整理为若干合辑。如《疾病监测》在2019年和2020年均有《死因监测》专题,期刊将两年的死因监测相关论文进行整合,一方面形成科技期刊重要资源,提升自身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形成合力,对相关内容进行精准推送。

五、利用好新技术和新媒体赋能内容建设

(一)XML技术对论文内容表现形式的助力

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传播介质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科技期刊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形成资源共享的传播局面[13]。“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可提供描述结构化数据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能够将内容与形式分离。科技期刊应用XML技术的论文碎片化功能,可实现论文数据“期刊—文章—模块”的转变,使论文数据“一次制作、多次使用”,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生产效率和利用率[14-15]。《疾病监测》于2019年开始应用基于XML技术的论文网络发布及移动端出版,XML内容发布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实现最新录用、优先发表和当期目录等内容的一键发布。同时,该系统还能实现基本元数据、PDF和XML/HTML等多种格式内容的自动发布[16]。

(二)网站与自媒体平台的优势互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逐渐建立起多元、立体的新型传播局面。在内容建设方面,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发挥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的优势,针对出版论文设计分层次、有重点、差别化的内容形式,以便在不同类型的传播渠道进行推广。一方面,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期刊的原创内容优势和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拓展自建网站的功能和服务。科技期刊通过应用多媒体和超链接等技术手段对论文进行增强出版,能够提高论文的影响力、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增强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具有实时互动共享、传播快速等特点,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利用这些社交媒体进行学术内容的编辑与创作,组织专题与专栏的宣讲,在降低学术出版成本的同时,维持作者、读者、编辑和审稿专家之间的联系,既为学术论文提供新的传播途径,又可以形成期刊的学术共同体和生态圈。

综上所述,《疾病监测》作为行业领域内的头部期刊,在选题、编校、栏目设置、内容发布等全流程环节的內容建设,可对学科领域内的科技期刊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基于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在内容建设方面有许多共性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其要通过顺应数字化潮流,继续发挥特色,探索新的内容形式,共同破解难题,坚守初心,引领创新,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学术交流。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期刊不仅要搭建公共卫生科研成果的发布与交流平台,还要通过高水准和多元化的内容建设,促进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水平提升,进一步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确凿的依据,并以内容建设为抓手,找到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双赢目标的契合点,与科学界共同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学科繁荣。

[参考文献]

[1]朱小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科技传播,2020(12):35-38.

[2]《疾病监测》编辑部.关于创新点和学术评论句的要求与说明[J].疾病监测,2020(05):393.

[3]李瑛,周立.科技期刊论文创新点合理呈现的价值及理想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10):993-999.

[4]窦天芳,张书华,张蓓.ORCID的现状、风险与对策[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2(02):47-52.

[5]徐建国.反向病原学[J].疾病监测,2019(07):593-598.

[6]罗东,王洪宇,周海燕,等.做强、做大、做活,培育一流科技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11):1477-1483.

[7]陈汐敏.医学学报类期刊专题/专栏建设的调查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1):1348-1356.

[8]丁懿楠,吕冬娟,郭凤林.学术期刊《专家笔谈》栏目优化策略:基于国际关系类学术期刊的量化分析[J].出版广角,2023(03):64-68.

[9]朱琳峰,李楠.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内容增强模式探索[J].编辑学报,2019(04):421-423,427.

[10]董文杰,李苑.增强现实技术出版融合的案例分析及其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5):647-654.

[11]张海生,蔡宗模,吴朝平.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实践与探索[J].传媒,2020(15):33-34.

[12]占莉娟,胡小洋.我国学术期刊论文增强出版的现状、瓶颈及推进策略[J].编辑之友,2019(08):38-43.

[13]谢新洲.我国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与写作,2017(01):32-35.

[14]吕国华,古丽亚,王雪峰,等.基于XML数据出版流程提高稿件编辑和生产效率:以《物理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22(03):322-324.

[15]霍祎炜,郑葳.XML一体化出版在计量领域科技期刊应用实践:以《计量科学与技术》为例[J].中国计量,2022(09):37-40.

[16]王晔.基于XML在线生产的一体化融合数字出版平台应用实践:以《现代电力》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04):93-95,101.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科技期刊论文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