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阳戏英译实践

2023-10-27 08:57郑楷孙可人姜婷
今古文创 2023年37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郑楷 孙可人 姜婷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戏,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是中华戏曲文化的瑰宝,但国内外暂未有学者在其英译领域展开研究。基于阳戏英译的生态环境,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选取张家界阳戏《宝莲灯》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尝试对阳戏进行翻译实践,为国内外阳戏英译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化;阳戏;英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7-01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7.035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戏海外传播的意义、困境及对策——以张家界阳戏为例”(项目编号:S202210531053)的阶段性成果。

阳戏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重要瑰宝,国内外学者也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阳戏文化价值[1]、分析阳戏艺术特点[2]、探析阳戏形态和发展特征[3]、阳戏的传承和保护[4]等领域,但暂未有学者开展对阳戏英译的研究。其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家界阳戏在近年来由于地方旅游业不景气而面临着内驱不足、传播无路的窘境,因此开展对阳戏的英译实践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生态翻译学发源于21世纪初,其相关理论十分契合阳戏英译的需求,合理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方法来进行阳戏翻译实践,能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文本形式与内涵,促进阳戏文化与外国戏剧文化的交流,增强阳戏海外传播的影响力。鉴于此,本文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张家界阳戏的翻译,旨在通过阳戏英译实践为学术界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阳戏提供理论参考。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胡庚申教授在21世纪初开展了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经过20年自我创建、自我确证、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生态翻译学在中国翻译界获得积极的肯定以及长足的发展。[5]

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之下,该理论将“译者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6]。对于翻译活动来说,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译者主导翻译过程,其中心地位、主导作用不可替代。[7]同时,翻译的生态环境尤其值得注意,“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8]生态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三维转换”,它在众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下的适应性选择转换。[9]1

(二)生态翻译学对阳戏英译的优势

翻译生态可表述为翻译主体之间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也就是说,翻译主体在其周围环境的生存和工作状态。[10]翻译生态环境由各要素交织而成,是翻译活动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因素汇聚的总体环境。[11]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译文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历史生态环境等),构建符合生态学的翻译环境,这高度契合了阳戏翻译要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戏剧,张家界阳戏具有浓重的人文气息与地方特色,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当地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唱腔与对白,利用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英译,在实现文本翻译的同时,又能体现地方人文精神、文化底蕴。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宝莲灯》英译实践

(一)语言维视角下的阳戏翻译本土化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应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9]2作为阳戏核心要素之一,韵律的恰当转化对于保持原戏曲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中英文在表达习惯,修辞手法,韵律美感上的差异。

以《宝莲灯》中“刘郎误跌深谷,性命危难,圣母及时赶来相救,六郎道‘盼来了救苦救难救命灯’”这句话为例。此处根据文章背景可分析,“灯”并非是“照明灯”,不能直译为“light”。“宝莲灯”,是圣母的法宝,文章运用指代的修辞,将宝莲灯指代圣母,此处也可代指“绝境处的希望”,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将中文指代修辞下的“灯”译为英文中易于理解的“Shengmu”。原著将“救苦”“救难”“救命”三个同义词放在一起增加韵律感,英文翻译时可直接简便表达,避免赘述,因此,此句可译为“Looking forward,looking forward,finally Shengmu comes out”。

以原著中沉香叫来土地公,土地公劝沉香逃跑以免遭受楊戬迫害,沉香回的“不做强盗不做贼,我为什么要逃跑”为例。沉香长大后第一次得知能唤来杨戬、为母报仇的方法,却被土地公否定,便有了这夹杂着愤怒与激动的质问。原文不做强盗和不做贼,若是直译为名词形式“I am not a robber or thief”则类似于平铺直叙,情感表达不强烈,而将名词转变为动词,并加上never and ever的频率词“I never and ever steal or rob”全句“I never steal or rob,why should I fear and escape?”则更凸显出沉香的愤怒之情。但需注意的是,“偷”和“抢”在此处并非只是指行为动作,在中文里“不偷不抢”,有形容人襟怀坦白,行为正派的引申意义,但英语中的“不偷不抢”并没有这种意义。此处沉香是想表达自己正直坦荡,无所惧怕,讽刺杨戬灭绝人欲,青白不分,伤天害理,致使他母子分离,悲痛不已。并注意选用fear,flee,feeling这种读音具有相似性的词汇来增添译文的韵律感。可译为“Why should I fear and flee when he is the one ruthless and devoid of human feelings”。

以原著第四场骂庙中,沉香祭拜亡母,见二郎庙这般凄凉境地,便道“杂草丛生神殿荒,笑二郎争得清名气不旺”为例。沉香途中采药不慎被蛇咬伤,却碰巧路过二郎庙,只见神殿荒芜,便感慨母亲为人和善宽厚,却不得生灵眷顾,死后祭拜母亲的地方毫无生机。其中,若是把“气不旺”直译为动名词短语形式“breath didn't smoothly continue”或“have difficulty in breathing”则不能完整地表达句子意思,无法准确地传达情感。这里“气不旺”指的是二郎庙的环境和整体氛围荒凉惨淡,与母亲生前的光辉明朗的形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可翻译为“have a sinless reputation with a lifeless surrounding”,在传达人物情感的同时,体现出译文的韵律感。

(二)文化维视角下的阳戏翻译本土化

文化维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9]3。阳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戏剧,其蕴含着丰厚文化和精神底蕴,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要意识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从共性出发,避免曲解原文,实现文化交际目的。

以原著中“沉香叫来土地,责令土地唤来杨戬替母报仇,土地虽认为沉香小小年纪不自量力,但却只能心虚地先答应,随后却立马食言逃走,并道‘好!好!出壳小鸡斗大鹏,粉身碎骨添凄凉。看来马上喇叭腔,快快溜免得吃辣花酱!’”这句话为例。后两句中“喇叭腔”和“辣花酱”同属于中国无锡地方方言。“喇叭腔”在无锡方言中的含义为“某人允诺了另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却食言了,事情没有办好,结果不好收场”或者“胡来、瞎来”。根据文本分析,此处“喇叭腔”是第一种含义,指土地不愿意帮助沉香唤来二郎神,害怕二郎神找他的麻烦,所以欺骗了沉香。“辣花酱”也可为“辣火酱”,在无锡方言中,孩子不听话、闯了祸,爸爸就会呵斥道:“勿识相,请倷吃辣火酱。”这句话用在成年人身上,是指庸人自扰、瞎七搭八、强人所难的人,反而被别人戏弄,弄到最后尴尬收场。这里的“喇叭腔”和“辣花酱”都与其表义无关,若直译则会误导国外读者,这里体现了文化差异,所以译者应直接表达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原句可译为“To be a liar or to be involved,I have no alternative but to take flight”。

在《宝莲灯》第二场扼杀中,在刘郎家为沉香举行百日宴,刘郎携圣母出席,怀抱沉香,皆大欢喜。圣母感恩福泽深厚,对刘郎说道:“身入红尘随夫郎,得益非浅见识广。谢君千日赐仁爱,愿与你永作连理相依傍。”在这句唱词中,连理一词指“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寓意夫妻相处融洽恩爱。出自白居易诗词《长恨歌》中,指相爱的人感情深厚,生死相随。常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形容夫妻感情深厚,不离不弃、至死不渝。在这句唱词中深刻表达了圣母对刘郎的爱恋、坚贞及对未来二人形影相随的美好展望。若在唱词英译时,将“连理”直译为“Trees whose branches interlock or join together”则会引发歧义,与上下文语境不符合,略显突兀,没有完全表达出中文典故中蕴含的丰富含义及人物情感,若转译为“The couple deeply in love”则更为地道且意蕴明确,不仅能刻画出人物之间美好而坚贞的情感,也能方便读者理解文本所传达出的人物感情,引发读者共鸣。

(三)交际维视角下的阳戏翻译本土化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把翻译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9]4。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理论,其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应侧重于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传达交际意图。

例如《宝莲灯》第五场换骨中,沉香求助仙姑以救双亲,却缺烛火点亮神灯,于是仙姑点醒沉香,唱道:“灯烛便是圣母心,圣母祠三更祭奠呼亲娘。至诚至情开金石,心魂方能遂志向。”以此告诫沉香需诚心诚意地在圣母祠祭拜母亲,守住正心,至诚至情,才能实现心中所愿。此处“至诚至情开金石”出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文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也可借此句表达实现远大志向需要坚定不移的决心,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意蕴及处世智慧,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加强价值及思想维度语言交流,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但需注意的是此处若是把金石直译为“gold stone”由于文化差异,“金石”在国外并没有其他的引申含义,则会使国外受众觉得不知所云,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内涵。若能将后两句翻译为通俗且地道的语义表达为“The stone on the way to success”则会更便于理解戏词并领略其中文化。因此,该句建议译为“Only enough sincerity and emotion can break the stone on the way to success to achieve lofty ideals”。

“顺的理来不顺情,以牙还牙不忍心”。原著中后期因杨戬残心不仁,愚昧无知,本该砍断他右臂,沉香却念及情理不忍心,并道“顺的理来不顺情,以牙还牙不忍心”,这里表现出沉香本性的善良豁达,慈悲心肠,以德报怨,不因杨戬之前对他迫害而心生怨恨,此句对于沉香这一人物塑造具有重大作用。同时,阳戏的英译实践也可借沉香这一角色,向世界展现中国宽容强大的大国形象以及“仁德”的道德底蕴,以此达到交际维的目的。因此,可以翻译为“It’s beyond the law but before the reason,and tit for tat is not a right choice”。其中,詞组“以牙还牙”采用英语中的固定表达“tit for tat”,使翻译更地道,更贴合目的语表达,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原著第四场中,十三年后沉香入神庙祭奠亡母,击鼓唤出杨戬。杨戬得知沉香仍然在世时,感叹沉香模样俊俏,颇有风范。念道“喜看沉香俊模样,分明昔日杨二郎。尔今既然活世上,大难不死后福长”,“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本是佛家用语,后多被运用于文学作品中。所说的是因果缘由,有大难后的人,之后的苦难则少,因此则有福泽更加深厚,体现了哲学中的矛盾是相互转化的。英译此处戏剧文本,可以很好地宣扬蕴含在其中的佛教与哲学道理,发挥阳戏英译交际维的作用。而戏中此处是杨戬意告诫沉香经过大难后,更加珍惜现在的东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过大难的人,要有对人生苦难折磨的因果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表达了对沉香未来的虚假祝愿。若能结合中国俗语对文本进行英译,并且利用“sheer luck”和“good luck”两个词在准确表达含义的同时,实现结构上的押韵。因此,建议译为“Now that you escape by sheer luck,then you will have a good luck”。

三、结语

本文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入手,对张家界阳戏《宝莲灯》戏剧文本进行了翻译实践。鉴于阳戏戏剧文本极具韵律美,且用词考究、句式工整,同时还融合了地方方言等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具备实现原文、原语和译语适应性转换的能力。通过英译翻译实践,发现生态翻译学理论的翻译标准十分契合阳戏英译的相关要求。同时,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阳戏的英译实践,有利于促进张家界阳戏的对外传播和有效发展,有利于提升阳戏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戏剧文明互鉴共享,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内学者开展对阳戏英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素娥.论张家界阳戏的挖掘及现代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7,(01):25-27.

[2]张文华.怀化上河阳戏特征探究[J].中国音乐,2015,(04):103-106+120.

[3]吴电雷.西南三种不同形态的阳戏及其演化[J].文化遗产,2012,(02):73-81.

[4]余继平.乌江流域阳戏艺术与传承研究[J].多彩貴州文化学刊,2017:325-353.

[5]胡庚申,罗迪江.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自觉[J].上海翻译,2021,(05):11-16+95.

[6]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 [J].中国翻译,2004,(03):10-16.

[7]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 [J].中国翻译,2014,35(1):29-35,126.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29(6):11-15+92.

[9]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10]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11]方梦之.再论翻译生态环境[J].中国翻译,2020,41(5):20-27+190.

作者简介:

郑楷,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湖南省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生态翻译学、阳戏英译、红色旅游文化外宣。

孙可人,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湖南省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生态翻译学和阳戏英译。

姜婷,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省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生态翻译学和阳戏英译。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