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医药文化

2023-10-27 08:57:24葛雯
今古文创 2023年37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承唐诗

【摘要】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医药文化。本文从《诗经》《全唐诗》入手,探索典籍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新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传承;诗经;唐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7-00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7.009

基金项目:宁波市医药文化研究基地课题项目(项目编号:NY202108);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XJJK22021009;XJJK22021010)。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界疾病斗争取得的宝贵经验,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共同演化而成的古代医学智慧结晶。中医药在预防、治疗、抢救及促进患者康复等不同阶段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具体体现。细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更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然而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典籍艰深晦涩、难以学懂弄通,这给具有中医药文化素养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承带来一定的挑战。

咎加禄《医药文化概论》中指出:“文化者,社会之根,实践之根;医学者,社会之现象,实践之形式,故而其根本者即为文化也”。由此可见,我国医学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若想要学懂弄通、深刻领会中医医理,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我国古代的文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能掌握医书要领,因而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杂糅现象,许多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中包含大量的医药文化。本文从《诗经》《全唐诗》入手,探索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中医药文化,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新的路径。

一、《诗经》中的中医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内容丰富。《诗经》中许多篇章通过“赋”“比”“兴”的手法记录了多种动植物的名称,且其中许多动植物为传统中药材。

《诗经·国风·周南》中第八篇《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主要通过“采”“有”“掇”“捋”“袺”“襭”6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们采摘新鲜的“芣苢”的劳作过程,这里的“芣苢”就是车前,车前全草和种子均可入药。车前子味甘性寒,归肝、肾、肺和小肠经,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车前草味甘性寒,归肝、肾、肺和小肠經,清热利尿通淋、祛痰、凉血解毒。《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救荒本草》等历代典籍中未明确区分车前子和车前草药材[1],统一以车前子或车前命名,至明代《食物本草》开始车前子和车前草有了明确划分,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车前科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作车前子用,干燥全草作车前草用[2]。

《国风·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主要描写了年轻的姑娘在一大片桑园中悠闲自在的采收桑叶,展现出一幅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画面。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全身是宝,其干燥叶、干燥根皮、干燥嫩枝及干燥果穗分别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桑叶、桑白皮、桑枝和桑椹。且由于桑叶、桑白皮、桑枝和桑椹分别来源于桑的不同部位,因此其功效也大不相同,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祛风湿,利关节;桑椹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此外,《国风·周南·汉广》主要讲一位青年樵夫对心爱的女子求而不得的故事,诗中在描写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时,写到“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这里的“楚”即牡荆,牡荆叶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国风·召南·采蘩》是一首描述人们为了完成祭祀活动,匆忙往返于中池塘边采摘白蒿的诗,本诗开篇“于以采蘩”中的“蘩”即是白蒿,主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国风·鄘风·载驰》是作者许穆夫人的母国被狄人占领以后,她心急如焚想回故国吊唁,却在日夜兼程赶到曹邑后被夫君许穆公派人所阻,内心矛盾之下为吊唁祖国的危亡而作的一首诗,本诗第三篇诗人为缓解内心忧郁,登上高山采摘贝母——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蝱”即贝母,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收录的贝母有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等,浙贝母味苦性寒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平贝母和伊贝母均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土贝母味苦性微寒,归肺、脾经,解毒,散结,消肿;湖北贝母味味微苦性凉,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止咳,散结。《国风·邶风·新台》是一首讽刺卫宣公违背天伦,截娶儿媳的诗,诗中为了讽刺卫宣公写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燕婉之求,蘧篨不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戚施”即蟾蜍的别称,药典记载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的干燥分泌物——蟾酥,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

通读《诗经》全篇可以发现,其各篇章没有言明其记载的动植物的具体功效作用,但可让读者对车前草、贝母、甘草等80多种可以入药的植物以及蛇、蟾蜍等90多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的名称或者外观形状有个初步的认知。正如《论语·阳货》中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全唐诗》中的医药文化

唐诗代表着我国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诗歌的题材拓展和理论技巧都有了重大突破,出现了许多以中医药知识或与医药相关的人物、事件作为创作素材的诗。[3]《全唐诗》中与医药相关的诗不下数百首,许多著名的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皆通晓医理,留下许多医学相关的佳作。

(一)疾病相关

白居易身患眼疾,作《眼病二首》记录自己患眼疾后的求医过程,包含其眼疾症状的描述、病因的探究及治疗手段的探索。这首诗前四句“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中“蒙笼”“一重纱”“如看雾”和“亦见花”巧妙的描写出诗人目前眼疾的症状——视物模糊。“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描写了诗人并不讳疾避医,积极寻找治疗眼疾的方法,其中“医言风眩在肝家”十分符合中医中肝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的理论。“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難。”说明尽管诗人积极治疗,但由于眼病已久,病根难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无奈之下“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医师和僧道分别开出停酒和辞官的治疗方案,其中医师劝停酒再次呼应了前文提到的中医理论——肝开窍于目,饮酒伤肝,停酒可断其源头,防止眼部疾病恶化。最后四句“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决明丸”处方来源于《太平圣惠方》卷三,由决明子、天雄、柏子仁等药材组成,主治神思昏沉,头眩目暗;当决明丸无效时,诗人只得求助随着佛法东进从古印度传来的“金篦术”[4][5]。金篦术即金针拨障术,是古代治疗白内障的一种手术。

(二)药物相关

唐诗中记载药物的诗可分为采药诗、种药诗、赏药诗和药名诗这四类。

采药诗以王绩的《采药》最为经典,开篇“野情贪药饵,郊居倦蓬荜”中一个“贪”字写出了采药人对药物的痴迷,以至于其为了方便采药,在郊外住着蓬草荆条搭建的草房;第二句“青龙护道符,白犬游仙术”点名采药人的身份可能是一位道士,在我国古代道士是由方士逐渐演变而来的,而许多道士和方士都是医生,比如东汉名医华佗就名列《后汉书·方术列传下》;著有《肘后备急方》的葛洪不仅是东晋有名的医药学家,也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接下来“腰镰戊己月,负锸庚辛日”则交代了采药工具和采药时间。“时时断嶂遮,往往孤峰出”描写了采药的地点路线,“断嶂”“孤峰”突出了采药过程的艰难。“行披葛仙经,坐检神农帙”说明中药种类繁多,形状各异,采摘时需要有《神农本草经》等医书指导;“龟蛇采二苓,赤白寻双术”则是举例如何在医书的指导下采药,配制真武汤需要用到猪苓或者茯苓,治疗赤白痢则需要苍术、白术两味中药。“地冻根难尽,丛枯苗易失”强调采药要注意季节和气候。“从容肉作名,薯蓣膏成质。家丰松叶酒,器贮参花蜜”则记录了自己此次采药收获了肉苁蓉、山药(薯蓣)、松叶和人参花这四味药材。

钱起在《山居新种花药,与道士同游赋诗》中记载“种兰入山翠,引葛上花枝……新泉香杜若,片石引江蓠……但令黄精熟……”其中提及了兰草、葛根、高良姜(据《本草纲目》记载:“杜若人无识者……山人亦呼为良姜……或又以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杜若。”)和黄精等药材,岑参在《送陈子归陆浑别业》中写到“种药畏春过,出关愁路赊”,强调药物种植需要注意时节。

诗圣杜甫曾为栀子作诗表达其对栀子的喜爱和赞赏。“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开篇便向读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栀子是世间难得的一种植物。“于身色有用”说明栀子可做染料使用,如《汉官仪》记载:“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与道气伤和”则说明除用作染料外,栀子还可以入药达到理气治病的功效,正如《神农本草经》所描述栀子“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

除了上述采药诗、种药诗、赏药诗,唐诗中也有许多将药物嵌入诗中,形成带有一定文字趣味性的药名诗[6],例如张籍的《答鄱阳客药名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下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通过采用“句间离合”的手法,将一个药名摊破成两个单字放入相邻两句之间,巧妙的于诗中嵌入地黄、半夏、栀子、桂心(肉桂的一种)和使君子,整首诗充满趣味性。此外,陆龟蒙在《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中也采用“句间离合”法嵌入滑石、甘草、景天、野葛、当归等9种中药。

综上,《全唐诗》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史料,研读《全唐诗》可以知晓中医药知识,这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小结

除诗歌外,我国古典小说中也蕴含了很多中医药相关的知识,比如《三国演义》中第78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提到了曹操身患头疾,华佗为其诊治后认为曹操头疾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风涎不能出,不可治疗。除此之外,还描述了孙策、周瑜、关羽等人受箭伤;刘表患有气疾;曹操南下,将士水土不服身患痢疾等多种病症[7]。小说《红楼梦》中也描写了114种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医学科目,记载了人参、白术、紫苏、桔梗等120多种药物以及人参养荣丸、独参汤、天王补心丹等44种方剂[8][9]。

这种古典文学承载中医药文化的现象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医文相融”的文化,历史上许多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例如:魏晋史学家皇甫谧偏瘫之后,通读《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学典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病症著成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被誉为“中医针灸学之祖”[10]。试想如果皇甫谧不通文史,那么其病后通读《素问》《灵枢》等医学典籍都十分艰难,又何谈结合自身病情创作《针灸甲乙经》?由此可见,“医儒不分家”,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此外,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仅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知识,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及人文内涵。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不仅可以潜移默化的掌握一些中医药知识,起到养身保健的作用,而且能够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及价值理念,更可以提高我们的精神文明,使我们具有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提升人生感悟的文化信息的能力,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万美钰,李胜男,许亮等.中药车前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20,43(02):496-50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69-70.

[3]叶晋良,杨蕙宇.唐诗中的医文交融现象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9,40(11):75-78.

[4]杜阳阳.浅论唐代民间医疗环境——以医者为中心的考察[J].乾陵文化研究,2019,(00):172-180.

[5]李琳颖.金篦术:唐代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J]. 乾陵文化研究,2010,(00):244-247.

[6]郭树芹.唐代药名诗撷趣[J].中医药文化,2008,(4):29-32.

[7]王莹雪.《三国演义》疾病描写的文学叙事[J].文学教育(上),2022,(09):83-85.

[8]孙玮志.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N].光明日报, 2018-08-13(013).

[9]李春霞.论《红楼梦》中疾病描写的作用[J].学术交流,2011,(05):170-173.

[10]孟庆玲.“针灸鼻祖”皇甫谧[N].河南日报,2021-01-15(014).

作者简介:

葛雯,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承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讲唐诗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唐诗赏读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4:58:54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