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哲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 150080)
努尔哈赤(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又作努尔哈齐,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长子,姓爱新觉罗,自称姓佟,号淑勒贝勒,女真族(即满族),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后金政权的创建者、清朝的实际奠基人,史称清太祖。努尔哈赤少年时家道中衰,曾靠采集山货为生。初为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屡立战功。后袭父职,任建州左卫指挥使。1583年,以祖、父为明兵误杀为由起兵,先后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及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大部,受明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曾创建八旗制度,并命人创造满文。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都城赫图阿拉。1618年,以“七大恨”誓师攻明,经萨尔浒、沈阳、辽阳等战役,占有辽东及辽西部分地区。1621年,迁都辽阳,实行“计丁授田”,任用汉官,笼络蒙古,并宣布八贝勒共治国政。1625年,迁都沈阳。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守将袁崇焕击溃,被迫撤退到盛京,不久病死。努尔哈赤为统一长期处于分裂的女真民族,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在他的领导下,女真人结束了长久的内部纷争,达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当前,学界对努尔哈赤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是对其政治思想的论述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努尔哈赤的政治思想内涵、特点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以求对努尔哈赤的政治思想展开深入地了解和研究。
努尔哈赤执政时期,通过对女真诸部的整合、对蒙古的施恩以及与朝鲜的友好交往,领导满族民众奋起抵抗明朝的压迫,从而发展出“恩威并用”“使两个国家的民众如一家”“伐木”等一系列思想政见。
努尔哈赤起事之时,女真社会正发生着激烈变化,部落间战争频繁,“时各部环满洲国扰乱者,有苏克苏浒河部、浑河部、王甲部等共计十四部,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1]41这个错综复杂的外在环境,是努尔哈赤“恩威并用”思想的温床。历史上虽没有记载这一相关理念的档案,但是《清太祖实录》史载:“太祖能恩威相结合,顺则以德服人,逆则以兵压境,始于一旅之师,渐削平诸部,而统一之。”[2]在努尔哈赤的思想观念中,“恩”泽多为“恩养”,他通过和亲、盟约、奖赏、优待、封官等手段对各族人民进行恩抚。
努尔哈赤“恩威并用”、征抚并行,在以“恩”“抚”为主的政策推动下,许多部落酋长带领属下前来“归顺”,很多诸申(2)诸申:女真的另一译写形式。明代记载作朱先﹐清初记载作诸申。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采用“满洲”为族称后﹐被废弃。自动来投。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各地女真部落酋长率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这大大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过程,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3]。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一日努尔哈赤接见了申忠一和其他朝鲜使节,在与明朝的敌对关系中始终认为朝鲜是一个“内顾之忧”,而不是“外患”。为拉拢朝鲜,努尔哈赤对朝鲜一贯奉行怀柔政策,试图离间明代与朝鲜的附属关系。然而朝鲜骨子里以“小中华”自居,他们把自己当成了明朝的附属国,努尔哈赤的不断示好一直被朝鲜以明朝“天朝法禁”的理由拒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七月,努尔哈赤派遣90多名建州女真人携带信件前往朝鲜“曲示礼意”并释放了14名在边境采集人参的朝鲜人,他在信中表明愿“两境之民毋得侵犯相害”[4]。朝鲜却因忌惮明朝以不愿“私相往来”为由,对努尔哈赤善意给予了回绝。努尔哈赤认为朝鲜与建州女真唇齿相依,为示联盟诚心欲领兵驰救,以助朝鲜被督奴(3)督奴:一种蔑称,是对敌对势力的称呼,此处意指倭寇。不断骚扰之忧,意两方联手,围攻督寇。朝鲜一方只得称赞“忠心可嘉”,但实际却仍信奉明朝,认为努尔哈赤心口不一,或“阳示助顺之行,阴怀信噬之计”,知晓朝鲜“戍卒残弱,而不习战阵”,努尔哈赤此举是要让朝鲜陷入“腹背受敌”,使明朝陷于“不能支吾”的政治险境[5]。尽管朝鲜与努尔哈赤的政治关系一度紧张,但在努尔哈赤的一番苦心经营之后,渐渐使朝鲜放弃了双方敌对的状态,不得不采取事大与交邻并重的政治方针。
努尔哈赤“两人如一”的理念,使得他在女真、蒙古和朝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为我所用”和“威服诸部”。在这一点上,朝鲜人更是看得透彻,“观其意,欲以上国及我国结好之意,夸示胡人,威服诸部也。”[6]即其和蒙古政治联姻,又希望与朝鲜和睦相处,以此来震慑周边各民族,其和亲蒙古的最终目的是与蒙古结成联盟,共抗明朝。
按照努尔哈赤的想法,要征服与建州齐名的乌拉部,要从它最弱小的地方开始,就好像砍树,要先砍掉它的树枝,直到它整体变得更小,最后才会被砍掉,他不止一次地对将士说:“欲伐大木,岂能骤折!必以斧斤伐之,渐至微细,然后能折。相等之国,欲一举取之,岂能尽灭乎?且将所属城郭尽削平之,独存其都城,如此则无仆何以为主,无民何以为君?”[1]301努尔哈赤在这次进攻乌拉部的战争中,他的“伐木”学说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努尔哈赤首先率领大军,沿江连破五座城池,一直到了黄河以西,然后从布占泰居住的大城市西门二里路,直通乌拉的北方。努尔哈赤拒绝了皇太极等人进攻乌拉城的提议,他说:“汝等毋作此浮面取水之议,当为探源之论耳。譬伐大木,岂能遽摧,必以斧斤斩而小之,然后可折。今以势均力敌之大国,欲一举而取之,能盖灭乎,我且削其所属外城,独留所居大城,外城盖下,则无仆何以为主,无民何以为君乎。”[7]36最后,布占泰在努尔哈赤面前屈服,努尔哈赤痛斥布占泰,命令他“汝送其子质叶赫”[7]37,然后退兵。努尔哈赤在此战中并未一鼓作气拿下乌拉,而是主张以“浮面取水”之道[7]36,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按照“伐木”的原理来行事,这也是他在处事上比较慎重的一点。
努尔哈赤在进攻乌拉时,曾将“伐木”之策付诸实施,但他并不局限于此,在进攻比建州更强大的叶赫部落时,也曾使用过这种策略。努尔哈赤在征服了乌拉氏之后,海西四个扈伦部落中,就剩下了最强的叶赫部落。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对叶赫部发起了进攻,“于初七日,自克音特城尼雅罕村掠至叶赫大城东门外十里处,掠得将入城之人马牛只。又尽获离城十里外所居屯寨之人马牛只。立营克音特城。克大小屯寨二十余而还。”[8]72这时,努尔哈赤已经将叶赫的“枝叶”剪得七零八落,使叶赫部势力衰微。不久,建州军攻克叶赫东西二城,将叶赫部落一网打尽,扈伦四部被努尔哈赤统一。努尔哈赤能一统女真四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善于运用政治、军事等思想,他采用的是从弱者到强者,从近者到远者,从敌对势力到联合势力,从联合势力到歼灭弱者,并集中力量逐个击破。而最终被打垮的,就是扈伦四族中实力最强的一族--叶赫。正是将上述几种观念和政策结合起来,才使海西各部落得以有条不紊地融为一体。
努尔哈赤是一个精通汉文的人,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努尔哈赤在沈阳定都后修建了文庙,他还经常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著作,对里面的几个勇者大加赞赏,而他的两个幕僚,范文程与范文采,则是宋朝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人,经常给他解释《孙子兵法》与诸葛亮的用兵之道[9]。
在《清太祖实录》《满文老档》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大量记载努尔哈赤在历史上所引用的政要。努尔哈赤常常提及一些著名的人物,如成汤、周文王、秦始皇、汉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努尔哈赤对成吉思汗“昔金汗、蒙古汗,曾征服三四国,归于一统”[8]87大为推崇。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对于那些杰出的政治家的所作所为是相当了解的。
探究努尔哈赤的政见,离不开李成梁(4)李成梁(1526-1615):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与戚继光并称的明朝后期名将,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他镇守辽东30年,保持了辽东的稳定。对其所起的作用。努尔哈赤在发动叛乱之前,曾经和李成梁有一次联系。李成梁是辽东赫赫名将,他有着非常深厚的政见和谋略,努尔哈赤在他手下做事,难免会受到他的影响。在《建夷授官始末》《东夷考略》《建州私志》等历史文献中,都有李成梁曾经庇护努尔哈赤的记录。尽管学术界对此存有怀疑,但是根据陈涴的研究,可以确定的是,努尔哈赤曾经在李成梁麾下,与李成梁的联系非常紧密[10]。
自努尔哈赤起义以来,历经40多年的南北征战,其中,军队和“恩”字既是他统合女真各族,也是他对蒙古的主要措施。同时他与其他女真部落、蒙古部落、朝鲜部落接触的过程,也为他的政见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恩威并用”“和亲”“伐木”等政见,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成形的。可以说,努尔哈赤的政见很大一部分是从他的亲身经历中产生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努尔哈赤时期的政见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它主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将政治和军事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尔哈赤在对待朝鲜问题上,提倡折衷。折衷既是治国之策,也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方法。由此可见,努尔哈赤的治国理念与治国方法趋于一致。努尔哈赤不但利用“伐木”之道消灭了乌拉、叶赫,还利用这一方针来对付明朝,因此他的政治思想和军事策略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努尔哈赤在统一辽东之后,为了巩固对辽东汉人的统治,一面谕令收养汉人、勿妄杀掠,一面又经常滥施淫威、举措失当,制定了一些错误的政策[11]。努尔哈赤在收复蛮族的时候,虽然讲究“恩威并用”,但实际上是非常残忍的。比如,在攻打瓦尔喀的时候,建州军就把当地的4个人剁掉了四肢,还把19个人的口鼻都给刺穿了。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在实施“恩威并用”时,存在不少与他的思想背道而驰的现象。
第三,“和亲”的动因较为简单,以寻求建立一个军事联盟为主。他给了蒙古驸马很大的权力,纵有大错,也不加责备。在对待公主和额妃的问题上,采取了压制公主和偏爱驸马的方法[12]416。他说:“若罪尔恩格德尔惟篡逆乃罪,此外一切罪属勿记。念异地来归之婿,俱勿罪。若居蒙古之地,公主则仰望额驸,既来居此,额驸则倚赖公主,公主或倚恃父母家陵其夫者有之,谅额驸有何事陵公主耶?偿公主不令额驸适意安居而虐若之,朕惟以额驸为是,庇额驸,公主纵死,亦无所庇焉。”[7]110
第四,以“诚信”为主要特征。在古代史中,不论汉族或少数民族,对“诚信”都极为关注与重视。中国古代政客们在政治上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有:结盟、联姻、互市、朝贡、派兵助讨、册封嘉奖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手段都是十分有效的。这种方法和手段能够被各方都认可,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因为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诚信”的观念,并将“诚信”当成了一条联系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主要纽带[13]。努尔哈赤在同蒙古喀喇五族联盟中,将“诚信”视为联盟的先决条件,可见“诚信”在努尔哈赤心中的重要性。
一是推动了女真各族团结。努尔哈赤采取恩威兼施,从弱到强,从边陲到中心,逐渐将建州地区的女真人、海西地区的女真人、蛮夷地区的女真人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使得后金疆域东临渤海、北临蒙古地区的科尔沁地区、西临明朝的辽东地区等地逐渐统一。此举终结了元、明两代女真部落纷争的状况,推动了女真部落的整合,对女真部落的大一统及满族社会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是大力发展了女真人的生产方式。他采取“计丁授田”的政策,鼓励女真人们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创造了满族文字,从而逐渐抹平了满族和汉族之间的巨大鸿沟,加快了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过渡。
三是“和亲”政策使后金与明朝的势力格局发生了变化。后金以“和亲”为手段,与蒙古诸王结成了战略联盟,使两国之间的军力格局发生了变化。
四是促进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融合。“纵观中国和亲史,其中以蒙古与满洲之间的婚姻对两个国家的统一影响最大。”[12]441和亲使两国人民在文化、心理上相互认可,加速了两国人民的融合。
五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努尔哈赤在后金朝所颁布的法令,是清代政体的基础。从努尔哈赤开始,满族和蒙古族才开始通婚,天聪、顺治等皇帝均承袭并发扬了“和亲”的政策。努尔哈赤提出的“和亲”是满族与蒙古族通婚的依据,而“北不断亲”则是满族与蒙古族之间的一种根本政策。努尔哈赤的“伐木”之道,被他的儿子皇太极完美地传承了下来,他曾经说过:“取燕京如伐大树,需先从两旁砍削,则大树自仆。”[14]这与努尔哈赤“恩威齐施”的治国方略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的治国理念对他的后代和清朝的政局有很大的影响。
政治思想是依随国家的出现产生的,是各个时期统治者处理政治、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这些政治思想有他们对当时政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以及对未来政治发展趋势的预见。努尔哈赤执政时期,通过对女真诸部的整合,对蒙古的施恩,与朝鲜的友好交往,从而发展出“恩威并用”“使两个国家的民众如一家”以及“伐木”理论等一系列的政治理念。他的政见不仅受到传统汉文化、前代政治家及李成梁等人的影响,而且还与他自身的政治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努尔哈赤的政治思想颇具特色,对后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