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珊珊 孙有泽 詹郁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1442)
信息产业化在我国不断推进,软件行业这一新兴产业也在国家政策扶持和世界科技潮流的带动下高速发展。作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将优秀的软件人才输送到软件研发、管理前沿,为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生力军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完成这项使命和责任的外在体现和具体要求。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将达到1 158万,和2022年的1 076万的毕业生人数相比,增加82万。同时,叠加新冠肺炎后及归国留学生的归国潮影响,2023年就业市场面临严峻挑战。通过调研数据,分析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心理,对提高就业指导水平、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某高校软件学院近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分析。
为全面反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更好地服务学生就业,整理分析各方数据形成报告,报告数据源于两方面。一是基于广东省大学生院校端管理系统的全样本数据(软件学院2020-2023届本科毕业生)。数据统计截至日期为2023年7月12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毕业去向落实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二是软件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面向2023届、2024届发布的问卷星调研数据,共发布问卷2次,收到有效问卷657份;使用数据涉及毕业去向意向和就业相关分析。
虽然我国的软件行业起步发展较晚,但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其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软件行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各行业的发展已经与软件行业密不可分,催生了诸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引入大量的从业人员。很多高校纷纷设立软件相关专业,为软件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员,使得我国软件从业人员的迅速增长[1]。从软件行业的行业发展态势、产业链、技术发展、区域布局以及发展趋势等来看,其受国家政策支持、创新体系完善、发展多样化、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2]。
对于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来说,软件行业充满着机遇,同时也存在挑战与竞争。近几年,高校学生深造意向越来愈大,研究生的名额增加,软件专业研究生的比例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抢占本科生就业岗位。另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些辅助软件行业相关的工具纷纷发布,其中ChatGPT等可以解决行业中一些基础问题,会取代一部分人力,对软件专业人员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针对软件行业的情况,高校就业工作需要针对形势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才能保证学院学子有高质量的就业机遇。因此,整理与分析近几年软件专业就业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尽管某高校软件学院本科就业率仍能达到98%以上,但就业质量和就业流向却出现较大差异,现以某高校软件学院近4年1 331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为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1 软件学院近四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统计(排名前五)
学院本科毕业生行业流向主要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中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次之,但是流入比例逐渐降低。本文认为出现该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随着研究生人数逐年激增,硕士生挤占本科生岗位[3],软件行业对应届生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学生专业方向就业去向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则是该方向人才储备过于饱和,软件专业相关行业近十几年的火热,我国软件专业建设一定规模,同时也会有许多人才转入软件相关行业,因此该行业拥有巨大的人才储备量,人才市场供大于求。
表2 软件学院近四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统计(截取国有企业和公务员)
根据软件学院近四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统计看出,毕业生就业流向事业单位的比例在不断提升。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的双重考虑下,具有逐渐在非互联网行业就业的倾向,也侧面反映了软件行业就业困难的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对软件学院本科应届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态度、毕业去向意愿以及对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调研,充分分析软件专业学生培养过程当中的学生就业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落实学生的就业帮扶。
本次调研主要从就业、考公考编、考研保研、出国留学等方面调查了学生的毕业后去向意愿,结果如下。
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持“感到迷茫,没有信心”的态度。在就业教育方面,学生最希望得到“应聘技巧”“用人单位信息”和“职业规划指导”三方面的指导。此外,迷茫的背后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清晰,折射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错位。未来应该将大学生职业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在教授学生求职技巧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试[4],在看似不那么完美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下来。
根据调研数据,在影响学生毕业后去向的因素方面,“薪酬福利”“个人意愿”和“自身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通过考研、保研、出国留学等途径继续深造,是学生的第二大选择,但深造原因不尽相同,有部分学生认为深造是为了晚就业。在城市选择方面,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就业或深造,其次是学校所在地和生源地。在薪资期望方面,大部分学生期望的月薪范围为10 000至20 000,有一小部分期望的为20 000以上。在行业和就业单位意向上,绝大部分学生依然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互联网行业,对于非互联网行业的相关专业表现意愿较低,就业观念有待改善。
根据学校相关会议指导精神,学院成立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国家、广东省的就业政策以及学校相关就业工作指导会议精神,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对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进行研究,学院党政联席会多次就学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小结及研判。学院主要领导同时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出席召开实习、就业动员大会,保研考研动员会等就业相关会议,并多次与毕业生沟通交谈,了解同学们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情况。同时,学院主要领导还多途径促成学院与多家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合作关系,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真正充当起桥梁的角色。腾讯、网易、三七互娱、西山居游戏、广州视源等10家知名企业通过与学院建立就业合作关系,吸收了众多应届毕业生。
学院还通过微信群、QQ群等各类途径及时向学院教工通报毕业生就业情况,鼓励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和毕业班班主任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集全院之力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分析就业形势,认清就业工作大形势。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软件行业这一产业也在国家政策扶持和世界科技潮流的带动下高速发展。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也在高速增加,IT企业业务范围和员工规模都在不断增长。今年由于各方的影响,这种需求有所放缓,就业形势趋于严峻。根据2023年度招聘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等情况,学院对一些IT企业进行了毕业学生在单位发挥作用及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需求的回访和调查。与此同时,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还深入分析、总结软件行业就业规律,并结合学院学子的优良素质,认为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在保就业的大前提下也应当将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实力雄厚、发展迅速的用人单位和优质企业中。今年学院仍有多名毕业生进入腾讯、华为、头条等知名IT企业工作。
学院每年6月底到7月初都会花六个星期的时间在教学体系中设置与著名企业联合教学的实训课程,如腾讯游戏、网易、三七互娱等,通过学院导师、企业技术员双师型指导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举办包括软件设计大赛、程序设计竞赛在内的大量与就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学生活动,大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5]。
在职业规划教育上,学院也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并举办实习就业动员大会、保研考研动员大会、企业参访、“职海领航”逐梦职场活动月系列活动等;同时,辅导员积极与招聘企业接触,转发招聘信息,关心学生状态,定期跟进学生就业情况,对学生的简历进行指导把关。在此基础上,开展特色软件职业技术沙龙和技术交流活动,邀请网易、腾讯和字节跳动等国内知名IT企业的一线资深工程师参加,提高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工作的特点在于把握毕业学生的个性和就业环节的多重性,要做好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就要全面掌握学生就业动态,顺应毕业生个性(良性)发展,提供相关指导信息,及时跟进就业环节,细致做好就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处理。
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每半个月统计一次学生就业信息并进行汇报总结,精准掌握每位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谈心,帮助毕业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正确定位。收集尚未就业工作学生的简历,成立就业工作推进群,为这类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简历投放及重点推荐。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还要求将就业环节程式化,每个环节必须及时跟进、细致处理,从接触用人单位、接收企业招聘信息到学生签署三方协议、落户挂档的每个环节都详细地向学生说明,确保了就业相关信息的及时传达和反馈,这些工作的实施确保了学院就业工作的稳步推进。
学生就业的前提是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握这一客观事实,积极丰富扩充就业渠道,推进就业渠道多样化;要求具体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畅通就业信息,及时、全面地将企业招聘信息传递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就业选择。另外,学院还积极与用人单位互动,与用人单位负责人交流,及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到学院进行宣讲和招聘,力图促进学生就业。学院领导、教授、专业教师广泛利用社会关系,联系校友企业,通过多种途径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招聘工作打好基础。对长期从学院挑选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向他们推荐比较优秀的毕业生的同时,积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积极协助企业招聘,为学生提供良好就业机会。
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有经济环境、就业政策、专业能力和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原因,本文主要以某高校软件学院为例,对近五年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学院实践总结出若干措施,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就业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