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由成
(山东邦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 255000)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强毒感染死亡率可高达100%,病猪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或出血,急性死亡。剖检病变为败血脾及全身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SH)将其列为必报动物疫病,为我国的一类动物疫病。2018年8月3日,在我国的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第一例非洲猪瘟,截至2019年8月1日,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全国报道151起非洲猪瘟病例,疫情波及整个中国大陆[1]。目前非洲猪瘟具有以下流行病学特征:多毒株共存,毒力较弱的变异毒株占比越来越高,防控难度越来越大[2];并存在出现超强变异毒株的风险[3];大环境严重污染;非洲猪瘟已常态化流行。
目前该病尚无疫苗可供免疫使用,按国际惯例也不宜使用疫苗免疫防控。在我国目前养殖现状下,短期内难以实现该病的净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病将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使各类猪场笼罩在非洲猪瘟疫情之下,承受巨大的防控压力。非洲猪瘟的发生流行影响了我国的养猪生态环境和疫病防控策略。首先要健全生物安全体系,防止非洲猪瘟发生。其次要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健康度。另外,必须改变我国猪病防控长期以来过度依赖疫苗免疫的弊端,在猪场普遍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通过免疫效果监测评估及免疫程序调整优化,实现精准免疫与免疫减负[4]。同时还要做好常见细菌病及霉菌毒素中毒病的防控工作。
目前我国防控非洲猪瘟的基本策略是以严格生物安全措施、精准监测、隔离、扑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但是,部分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措施不系统、生物安全体系有漏洞,随时面临疫情传入的风险。尤其要做好买猪或卖猪、卫生消毒、人员进场、运输车辆、传播媒介、洗消评估、风险预警、样品采集送检等8个方面的关键控制点。
清新的空气、洁净水、优质饲料均是满足猪群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抗病的营养要素。
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密度、卫生及生物安全是生猪抗病的必备条件。
制定简单化、标准化、系统化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到“零距离”接触猪、“零距离”关注员工。
注重繁殖性能、生产性能、适应性能。
精确的营养、舒适的环境、科学的饲养模式、合理的免疫程序、适宜的药物保健。
作为一种增强机体免疫力,实现健康养殖的特色预混料,邦基9号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具有9大功能:(1)养血液;(2)保五脏;(3)护六腑;(4)排毒素;(5)强免疫;(6)抗氧化;(7)抗衰老;(8)抗应激;(9)保健康。该产品的用户深刻体会到营养才是有效的非猪猪瘟防控手段。
强化重要疫病尤其是口蹄疫、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等病毒病免疫[5],细菌病建议暂时只免疫支原体肺炎。通过疫苗联合免疫或同时免疫,基础母猪跟胎免疫,仔猪据母源抗体水平衰减适时免疫,适当延长免疫时间,能不免的病尽量不免,若疫病净化就尝试免疫退出,优化疫苗的免疫方法,加强免疫效果的检测评估,实现免疫减负,改变我国规模猪场疾病防控过度依赖疫苗免疫的弊端。
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猪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伤寒等常见细菌病的重症感染多表现急性败血症,病猪突然发病、高热、病情重、急性死亡,和非洲猪瘟疫情非常相似。猪场一旦发生类似病情,要及时采集病料送诊检测。要排除非洲猪瘟和常见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药物防治措施。
猪采食了发霉饲料引起的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温暖多雨季节较为严重,各种年龄、品种都可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发病猪群主要表现生长发育缓慢、厌食、消瘦、腹泻、呕吐;母猪繁殖障碍、早产、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多、发情紊乱、久配不孕,有的不发情。猪群抗病力下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猪病频发,混合感染增多,使非洲猪瘟防控带来巨大风险,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霉菌毒素中毒病防控措施:(1)把控原料中霉菌毒素含量。谷物类原料中含有多种霉菌毒素,在接受饲料原料时要重点检测原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用毒素快检和ELISA试剂盒检测后,严格执行原料接受标准,霉菌毒素超标要坚决退货。(2)产品中添加脱霉剂。①物理性脱霉剂例如活性炭、蒙脱石等对霉菌毒素都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同时这类原料不参与猪的代谢吸收,可随粪便排出体外,降低霉菌毒素的残留;②利用生物降解霉菌毒素如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对黄曲霉毒素有降解效果,同时也可以在肠道中发挥维护肠道健康的作用。(3)预防饲料霉变。无论是饲料原料还是饲料成品,一定要注意贮存温度和湿度。尤其长期贮存的原料,例如筒仓中的玉米要注意监控贮存温度和通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