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导语
每一个地方的景致物产、语言风格、风俗习惯等都与别处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一种差别。这种差别,往往蕴藏着一种乡土的味道。这种乡土味道,富含浓浓的乡情和韵味,写进作文之中,便有了独属于它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
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一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下面,我们就以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中的三段文字为例,来学习如何将乡土文化带入到你的文章之中。
课文品读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
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
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技法分析
刘绍棠作为“大运河之子”,一直致力于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他深受北运河地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有地域特色。我们来看在课文中节选的这三段文字,很能凸显这种乡土特色。
首先,这一部分展现的是运河边农村的风景。“门口外就是大河”是典型的运河边的农村风景,也为人物的活动设定了一个富有乡土气息的环境。
其次,刻画人物运用艺术手法。如“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这段描写采用了艺术的夸张,把一丈青大娘这位农村妇女豪爽、泼辣的个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如“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这些描写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这样的语言增添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令小说具有幽默诙谐的色彩。
技法讲解
都說“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写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乡土作文,是依托于乡土资源进行的写作活动,它以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现实中的人和事为题材,展现出生活的真善美,体现出写作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个性风采。想写好乡土作文,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地域场景为承载
刘绍棠说过,自己在北京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的儒林村出生,吃大运河的“乳汁”长大,头顶着运河滩的高粱花,脚沾着运河滩的泥土走上文坛。大运河就是他的慈母,他没忘记母亲的恩情。刘绍棠确实做到了。他对运河的热爱和眷恋,在他的作品、他的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的地域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特色。写作时,我们要向刘绍棠学习,让独具特色的地域场景“走”进你的作文中,展现出生活环境的乡土特色,这样你的作文就会充盈着文化的气息。比如有同学写《这里有我的情怀》一文,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地域特点,将黑瓦白墙、小桥流水融入作文,令文章如诗如画。
地域场景入文,要抓住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的特色,力求用最节省的文字,展现出人物活动的特有场景。我们在写作时,山水风光、田园阡陌、建筑艺术……都可入文。因为熟悉,就会勾起你的表达欲望;因为有特色,就会在文章中营造出诗情画意。
二、用乡言俚语趣表达
乡言俚语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承载,这些语言文字带着历史的痕迹,某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历史典故,某一个词可能就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写作中,我们若能应用一些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谚、俗语、方言、歇后语等,既可以让自己的作文语言生动起来,也能使作文凸显个性,增添文化底蕴。例如,有同学在《母亲的唠叨》一文中写道:“‘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身子正,不怕影子斜……多年来,母亲的唠叨时常在我耳边响起,提醒着我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任何时候都要踏实做事,老实做人,不能心存侥幸,投机取巧。”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是不是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民谚俚语入文,是用一两句富有特色的民谚俚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乡情、民俗。但是我们如果过多地使用,就容易造成语言拗口,反而不好。
三、借传说典故增内涵
传说和典故,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写作文时,我们若能巧妙将与主题相关的地方传说、典故入文,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会让作文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具有瑰丽的文化色彩。例如,有同学写家乡的风景,不仅展现家乡山水的风景,还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样的作品就因为有历史故事的融入,而显得更丰满厚重。再如,有同学写《追求完美》,以吴冠中烧画的故事入文,讲述吴冠中先后两次将自己的几百幅作品烧毁,原因是“看不顺眼”。他如果不是为了追求完美,又怎能把那些在我们看来已经很好的作品付之一炬呢?大家看,一个典故、一个故事抵得上几百字的说理,而且还能让文章更富有内涵。
当然,以乡土文化入文,还有很多的方法。只要我们平时多关注乡土文化,去体验社会生活,写作时有以乡土文化入文的意识,那么我们的笔下自然就会呈现出带有乡土气息的生活,写出的文章自然会内容丰富、鲜活别致。
佳作工坊
曾经的童谣
一考生
时间的车轮一圈一圈地碾过,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儿时的梦想,儿时曾经传唱的童谣,在我心海上泛起层层涟漪……
“拨浪鼓,咚咚咚,妹妹笑得脸通红……”哼着轻快的小曲儿,我陪奶奶下河打鱼。小舟在河中缓缓地行进着,我不时用手拍打着水面,溅起了浪花。我还喜欢哼歌谣,应和着潺潺的流水声,汇成一支轻快的交响乐。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不停在我们身边穿梭而过,人们的身影,显得忙碌又欢乐。尽管日子忙碌,但是人们却很满足。船上时不时传来一阵悦耳的童谣歌曲,令河面充满快乐和谐的气氛。
曾经的童谣,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如鲜花般盛开。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一阵清脆的歌声从大树下传来。一个个红灯笼早已挂满了大树的枝头,把树枝压弯了腰;一条条红色的丝带,横七竖八地系在树干上,那是人们最爱做的事情。乡亲们常说,年三十那天,只要真诚地在这棵树前许愿,那么你所希望的一切将会在新的一年里实现。虽然,那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此时,家家户户张贴春联,门前都亮起暗黄的钨丝灯,村庄呈现出温暖的色调。树底下,顽童们正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而女人们则边唠家常边做针线。灯光映在每个女人的脸上,像羞涩的花骨朵儿慢慢绽开。乡村女人的生活很幸福,有丈夫疼,有孩子爱。她们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也难得。
曾经的童谣,在我快乐的童年里,如清风般吹过。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清晨的歌聲响起来了。人们坐着小船,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孩子们则背着小书包,手拉着手去上学。村庄又陷入了宁静,偶尔能听到清脆的鸟鸣以及邻家的母鸡“咯咯”的叫声。
曾经的童谣,渐渐地随时间飘走,飘到一个我们永远找不到的地方。
昔日的我,也已长大了。那童谣,在我的心底化作永恒的记忆。而此时村庄又出现的那些新的小小的孩子,也正编织着属于他们的新的梦想,演奏着属于他们的新的童谣。那童谣声声,依旧响着,只是唱的人不同罢了。
小村庄里的梦,依然在延续;村庄里的童谣,也依然在传唱。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新颖、富有乡土气息的佳作。作者以童谣切入,来展现乡土风情,为读者呈现出立体的生活画卷。流动的时间,给人以时空交汇的深邃感,更呈现出古朴厚重的地域特色。在写法上,文章以三首具有代表性的童谣,展现不同场景下的生活图景,既有意蕴,又有匠心。
责编: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