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其文,想见其为人

2023-10-25 16:52:01管楠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35期
关键词:辞官姚鼐双亲

管楠

  • 案例背景
  1. 教材分析:

姚鼐《登泰山记》被选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里。乾隆三十九年,姚鼐因“疾”辞官,除夕与泰安知府朱孝纯同登泰山,第二年正月初一下山,寫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游记写了雪后泰山的独特景致,叙事写景简洁明快,是桐城派山水游记名篇。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作者雪季登泰山,据景写实,体现了征实之风。但又在不动声色的述写中,让人领略其深蕴的情感态度。

  1. 学情分析:

一般学生学古文,只求文字疏通,不求披文入情,大多不去领略和体会这类古文名篇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作家的人格精神。惜哉。

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学习任务

  1. 探究寄情山水的含义;
  2. 感悟姚鼐的人格魅力(重点)
  •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以后,发放补充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

写《登泰山记》前后的姚鼐:

①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总纂官为政坛文坛双宿将纪晓岚。

②乾隆三十九年,《四库全书》完成,姚鼐“以病羸”“养双亲”为由上述致仕,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坚辞。后姚鼐补述辞官原因:“被疾还江南”“余病归”“鼐以疾归”“鼐以疾还”“鼐以病归”。(《惜抱轩诗文集》)

③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除夕,登上泰山。随后游灵岩,盘桓数日,作《游灵岩记》。

④乾隆四十年元月,游完灵岩,返回京师, 处理完公私事务,数月后南归故里。

⑤乾隆四十一年,离开故乡安徽桐城,前往江苏扬州主持梅花书院。

补充材料二:

①纂修《四库全书》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之,不遗余力。先生(姚鼐)往复辨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将归,大兴翁覃溪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临行乞言,先生曰:诸君皆欲读人未见之书,某则愿读人所常见书耳。

——姚莹《从祖惜抱先生行状》

②去秋始得《四库全书》,阅之,其持论大不公平。鼐在京时,尚未见纪晓岚猖獗若此之甚,今观此,则略无忌惮矣。岂不为世道忧邪?鼐老矣,望海内诸贤,尚能捄其敝也。

——姚鼐《与胡雒君书》

(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着重进行了《登泰山记》的文字疏通,其文字简明洗练,如果我们仅仅认为本文只是记述了作者和友人登山经过,表现了泰山之美,那可能就失去了一些“情趣”,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是披文入情,感悟姚鼐的人格魅力。

活动一、探背景

此时的姚鼐,44岁,我们见到的普遍说法是:乾隆三十九年秋,《四库全书》初稿完成,姚鼐因自己病羸、双亲高龄需奉养为由辞官,又应泰山知府朱子颖邀请于除夕登上泰山。请结合补充材料一和课文,探讨姚鼐是不是因为这些原因辞官。

结论:

1、姚鼐不是身体不好,身体不好的人,不会长驱千里,冬天登泰山。第2节“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从京师到泰安,并让人感觉到穿山越岭的漫长和艰辛;道中“迷雾磴滑”,就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

2、从时间和行程看,也不像是要归养双亲。因为他是除夕时分登泰山,按中国人习惯除夕是阖家团聚的时刻,如有双亲需要奉养,哪有不回家的?他登完泰山没回家,又去游览灵岩,又回北京盘桓数月。回家后也没停留多久,就去扬州主持梅花书院了。看来他的双亲不是迫切需要奉养。

种种说明他不是因病辞职,也不是为奉养双亲而辞职。那他辞职是什么原因?

分析材料二:

从“诸君皆欲读人未见之书,某则愿读人所常见书耳。”“鼐在京时,尚未见纪晓岚猖獗若此之甚……”可见辞官是仕途不顺,正如他自己说:“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君子如果志向不得施展,就不如从容进退,免于遭遇耻辱。

活动二、析文本:

探究背景可看出辞官是姚鼐主动的选择。接下来我们研读课文,看姚鼐是如何把他这位大儒的笃定自信注入到泰山的自然山水里。

1、姚鼐登山路径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析:“古时登山,循东谷入”,但他“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他不怕走“异路”。

2、他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有哪些不寻常之处?

A、宏大自由的写作视角

举例:“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好像只是在交代地理环境,其实是大手笔。这是从空中俯瞰泰山的境界。汶水、济水和长城,三个线条就把泰山的轮廓勾勒出来了。古代没有航拍。那就真得有兼善天下的胸怀,才能用这种视角去写泰山。文要如其人,他写大势,写全局,显示的就是儒家君子的敦厚气质和胸怀。

B、含蓄内敛的用字艺术

“负雪”是主动的承载,赋予苍山以生命力和使命感。“明烛天南”,当动词用,“照耀”,山上有雪,和夕阳映衬,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明亮而不刺眼;半山云雾用一个“居”字,这种用法精彩与稳重兼顾。儒家讲究气质中正平和,文辞通达而不绚烂,内敛含蓄的文学家,也经常是只把才华表现在几个字上。

C、儒者的独特审美想象

“日出”是新生,是积极的入世态度。“回视.......而皆若偻”:群山在日观峰面前像一群学生拜老师一样的弯腰弓背,这就是儒生才能产生的联想。

3、你至此看到一个怎样的姚鼐?

A、宁愿洁身自好,而不愿同流合污。

B、不甘庸常,期待实现生命的新抱负、新起点。

C、赏壮丽奇景,为接下来新的人生征程壮行。

D、人要敢于突破自己,敢于突破传统的窠臼。

活动三、品人格

这一专题我们看到了几位寄情山水的文人,请比较被贬黄州后的苏轼与登泰山后的姚鼐。你更欣赏谁?

分析:二人面對自然山水的不同感悟给我们的启发是:面对困难,融入山水中,我们的心胸会豁然开朗;面对困难,我们的出路也可以有多种,坚持与放弃都是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智慧。

总结:姚鼐亦如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方正的大儒。这次登泰山后,姚鼐开始了讲学生涯,用教学和著述来实现自己儒家学者的责任。

三、案例反思:

这篇是《登泰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姚鼐先生寄情于山水的含义,感悟这位桐城派方正大儒卓然独立、不同流俗的人格魅力。

“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语者的思想感情,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忽视精神搞语言训练,丢开语言抓精神培养,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则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和助读材料,通过三个主要教学活动设计——探究姚鼐辞官的真正原因;探究泰山的不同寻常之美;比较姚鼐和苏轼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人格精神,实现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猜你喜欢
辞官姚鼐双亲
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
长江学术(2023年2期)2023-04-25 13:49:38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蝶恋花·秋日忆双亲
不放弃的妈妈:辞官陪“强迫症”儿子成长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24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闵子骞辞官
小学生时代(2018年3期)2018-03-30 01:08:11
举世无双
双亲嵌段共聚物PSt-b-P(St-alt-MA)-b-PAA的自组装行为
化工进展(2015年3期)2015-11-11 09:18:44
辞官的启示
南风窗(2015年20期)2015-09-10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