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能再现历史事实和再认知,分析评价历史客观,解释历史现象,揭示和阐述历史规律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思维品质训练过程和思维方法。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的必备能力,只有拥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正确理解看待历史事实,掌握历史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走进历史,形成正确历史观价值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學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史学的优秀传统,理解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在此,笔者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作了一定的实践研究。
一、把握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进程,逐步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逐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情况下,高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历史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历史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二时期,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储备,学生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历史思维方式,因此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高三阶段,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已经相对较为丰富,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深层次的历史评价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随着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由浅至深,由简至难,不断积累与深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构建效果更好。
二、精选历史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精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思路融入遇到的历史问题或接收到的历史新知识中,帮助高中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比如说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延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思维和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实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又提高完善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例如,在讲到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时,就可以从赋税制度的改革与人身依附关系、与减轻人民负担的关系,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与耕地、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现实意义。实际上,这一历史知识点可以涵盖“现实热点”问题中的“三农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国家免征农业税与个人收入所得税改革问题”、“水土流失与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如此一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培养。
三、挖掘历史知识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事件虽然纷繁复杂,但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相互联系的。历史思维就其实质而言,是客观地反映历史的发展。教学中,必须注意挖掘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这一事件或现象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如,《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一课关于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现象,其开始、发展、形成、加快的进程,就经历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广阔的世界市场;17、18世纪,欧洲的殖民和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北美洲、大洋洲都卷入了世界市场;18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分别开始的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国际贸易规模发生巨大变化;资本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欧美工业国加紧对外扩张,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的成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型的交通工具、信息技术的兴起、两极格局的瓦解使经济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总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揭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历史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思维的深度。
四、开展高中历史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这里所说的深度不是历史知识的难度,而是指学习历史所具有的一般知识体系与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思维习惯。高中生与初中生比起来,在思维上有很大差别,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知识教学时,一定要达到一定深度,这样能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讲授历史知识要与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使能力和知识相辅相成,能力的形成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知识又是能力的基础。教学中不能单纯对学生讲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单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脱离知识的教学,要在讲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穿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使历史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除了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之外,还要学会指导学生进一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必要的分析,这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