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量感”悄然生长

2023-10-25 01:22孙洪梅
新校园 2023年9期
关键词:量感物品长度

孙洪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增加了一个核心词——量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識”。量感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和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怎样提升学生的量感呢?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量的感知

量感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越深刻。例如学习货币单位时可模拟超市情境,5角,1元,5元,10元等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如果多了应找回多少钱?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室的长和宽可以用教师、学生的步数来粗略测量,一个成年人的步长大约50-60厘米,小学生的步长大约是30厘米,在测量过程中,学生还能感悟到测量所用标准量的意义,体会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意义,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价值;再如学习年、月、日时可以提问:“孩子们,你们今年几岁啦?一共过了几个生日?可小红的爷爷80岁了,只过了20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生活情境实例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加强了学生对闰年知识的求知欲。

二、引导辨析,增强学生对量的体验

量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开始时学生的认识像“盲人摸象”,需要孩子们经过多方面体验才能形成全面认识。

①多层次活动体验,做出量感。量感的学习是一个行动化的过程,量感的培养要非常耐心地让学生体验。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量一量、画一画等。学习时、分、秒时,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面,拨一拨分针、时针、秒针,想一想、说一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的意义。“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多少道口算题”这样的系列活动,更能让他们真实感受到1分钟有多长,让抽象的时间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习容积单位“升”,先让学生做一个每边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也就是1升的标准量,再搜集各种容器中的1升水,先让学生猜猜如果1升水倒入这个正方体容器中会怎样?然后通过验证,感受这样的一个容器的容积是1升,这样将1升具体化,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对于1升的体验感受是深刻的,接下来再估算一个可乐瓶、一只水桶的容积,这样的体验是逐步深入的,再回家进一步估测家中容器的容积,这样循序渐进慢慢体验感悟的过程,使学生越来越有对容积单位的感觉,形成更敏锐、科学、准确的量感, 推动学生将生活量感顺利迁移到数学量感之中。

②深刻认识单位量,比出量感。例如学习质量单位时最先学到的“千克”就是单位量,提前让学生购买1千克的不同物品,学习时要求每位同学拎一拎物品有多重并说一说自己对1千克的感觉,引导同学们发现并提出问题:质量是1千克的不同物品,感觉一样重吗?质量是1千克的不同物品,为什么有的物品看起来比较大些,而有的物品看起来比较小些呢?这样学生运用比较辨析澄清的方法学习千克这个质量单位时,就不会困惑于物品的非质量因素的干扰。例如做判断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质量相等”时,就毫无疑问地正确作答了。

③开展估测活动,估出量感。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例如建立了质量单位是1千克的认识后,估一估妈妈买了多少千克苹果?如感知“米”这个长度单位后,还要让学生建立10米、50米、100米等的叠加量感,然后目测一下教学楼有多高?从家到学校有多远?这样再进行一些长度估测时,就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数量作为参照进行估测。在不断地估测和矫正过程中,学生经过习得性体验、感知、反思、辨析、矫正、拓展,将其提炼为内心的评价标准,形成更准确的量感。

④想象内化于心,悟出量感。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数学学习需要想象活动,量感的培养也需要想象的参与。例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联系实际让学生思考:哪些物体的面积适合用平方厘米、平方米表示?结合数与量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各面积单位的适用对象。而对于“平方千米”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更离不开想象:根据定义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可知1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100个学校操场的大小,大约相当于故宫的面积与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之和,加深对平方千米的感知;再比如对时间的感觉:播放1分钟的音乐,用1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1秒能眨一下眼,1秒刚好拍一下手……感知1秒的短暂,但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这一分一秒的时光连接而成的,我们怎能不珍惜这分秒的时间去努力呢?这样赋予了精神世界的内涵,感受到争分夺秒、时不待我的惜时感,让我们的数学也充满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量的体验

知识的学习有适当的路径,实践操作活动适合于量感的学习。实际操作活动能较快地在头脑中形成量的表象。比如学习长度单位1厘米的设计活动: 先“认一认”,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再“比一比”,用手比画出1厘米;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画出1厘米;最后再“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这样学生经历了不同的活动过程,在体验中获得对1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丰富的感受。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1千米时,采用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法:(1)把学生带到操场100米的跑道上,来回反复跑10次;(2)在400米标准跑道上跑两圈半;(3)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去户外走一走,体验多长是1千米的直线距离。经过这样反复的活动,学生对1千米有多长就有了清晰的认知,从而构建起比较深刻的1千米的量感。

四、区别联系,促进学生对量的内化

要认清量的本质还需要对非同类量之间的不同建立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周长、面积、体积时,部分学生开始学时常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混为一谈,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单位认知混乱。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注重对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辨别。教学时用两本不同的字典为例,可结合面积、体积的定义设计三个问题:(1)要比较两本字典的厚度,应采用什么单位?(2)要比较两本字典的封面大小,应采用什么单位?(3)要比较两本字典所占空间的大小,应该采用什么单位?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辨别出了不同维度的计量单位是对物体不同性质的表示。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经验和数学感受,提高数学思维,逐步形成量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依托数学实践,给学生提供多元的素材,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耐心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慢镜头多方聚焦,多层建构,多感官体验,多用心领悟,通过具体生动直观的认知过程,丰富学生量感的体验,量感才能植入学生心中,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量感才会悄然持续生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邑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广军

猜你喜欢
量感物品长度
称物品
兼收并蓄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1米的长度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