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模式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2023-10-25 10:15钟玉娟吴松炯苏柳如肖丹丹叶丽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双心依从性研究组

钟玉娟 吴松炯 苏柳如 肖丹丹 叶丽芳

东莞市寮步医院心血管内科,东莞 523400

心力衰竭可由多种心脏疾病进展导致,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具有病程长、致死率高等特点,是导致心脏疾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1]。由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下降,使其社会功能逐渐减退,可影响患者情绪稳定,诱发严重负面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加重[2]。对于患者而言,不良心理可影响其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产生不良医学行为。临床护理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常规护理对患者精神和心理领域的重视程度不足,而导致并不能明显改善心理创伤。双心护理模式是一种更为注重患者身心服务的护理,能够在减轻患者身体痛苦的同时,解决心理创伤,并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双心护理模式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12 月东莞市寮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9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⑴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慢性心力衰竭指南》[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经影像学确诊,心功能分级为Ⅰ~Ⅲ级;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⑵排除标准:①存在肝肾功能障碍;②无法建立正常沟通,如意识不清、智力缺陷、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等;③存在精神疾病;④病情较为严重,生命体征异常。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本研究通过东莞市寮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力衰竭护理。给予生命体征监护,遵医嘱使用药物。定期清洁病房,消毒、通风。组织患者集中授课,开展患者行为与健康讲座,促进患者形成正确的健康理念,建立健康生活习惯,提升自控能力。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加强与患者之间的单独交流,针对患者难以明白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制定健康科学的饮食计划,制定合理有效的运动康复计划。在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监督康复项目执行情况。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双心护理模式干预。⑴心理护理。①情感护理:创造轻松的治疗环境,尽可能安排单人间,房间内尽量减少人员出入,护理活动和技术操作前必须与患者解释目的和方法,其过程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室内温度22~24 ℃,湿度50%~60%,使环境保持安静、舒适。②减轻或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危机:评估患者心理危机程度,如目前患者最大心理、情绪是什么,患者有无需要帮助解决哪些问题,或要求家属参与的动机。③心理支持者的陪伴:让患者较为信任的人陪伴在身边。④情感支持:每次巡视病房或治疗、生活护理时,面带亲切的微笑和眼光,一手轻握患者的手,另一手替患者擦汗或整理发髻的同时,真诚的问候、安慰、鼓励患者,讲解疾病现状、治疗信息(包括检查数据)及情绪对疾病的影响。⑤体谅与包容:对于患者(包括家属)的负性情绪,通过表情、眼神、语行、体型,无声表示其同感心,体谅和不介意他们的过激语行,维护其自尊心及尊重其人格。每项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讲解清楚目的、方法及作用,边操作边讲解,询问有无不适感,操作完毕,感谢患者的配合,对患者交代注意事项。⑥社会支持:常与患者家属沟通及告知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治疗进展和病情的转归,减轻或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危机的同时,引导患者主动倾诉内心想法,并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⑵行为干预:①提供适宜患者口味,又有利于控制心力衰竭和康复的饮食,如清淡、低盐、低脂、低糖、高维生素等饮食。饮水:在控制水量的范围内,睡前晨起喝1杯温开水,慢饮(小口小口喝),水温37 ℃,够量(视病情而定)。②教会患者掌握记录24 h出入量和观察尿性质的方法,如尿有无血及尿液混浊程度,即水分充足尿液无色,轻度脱水尿液黄色,脱水严重尿液浑浊橘黄色或微黄,疲劳透支尿液多泡。③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给以适合的运动,如从床上自我活动手脚关节到床边原地踏步,病情允许可室外散步等。运动量:休息心率增加10~20次/min,一般以自我劳累感觉为主要终止运动指征。④告知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征,如强心药服前如何数心率,心率低于多少应暂停服药,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等。⑤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指导患者收缩和放松肌肉的方法,即固定视物,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室内某一物体上,闭上眼睛,用轻缓语气指导患者有节奏地缓慢呼吸,同时,患者自我暗示“我已经没事,安全了”。⑥社会支持:常与家属或患者信任的朋友沟通,交换患者信息,共同构建促进患者康复的环境与途径。

3.观察指标

⑴心功能:护理前、护理6 个月后,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采用6 min 步行试验,检测6 min 步行距离(6MWD)。⑵心理状态: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SAS、SDS 均包括20个条目,以1~4分评价,所有条目得分总和为粗分,乘以1.25 为标准分,≥50 分为存在焦虑,≥53 分为存在抑郁,分值越高患者心理状态越差。⑶自我效能感:护理前、护理6 个月后,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估,包括10 个条目,涉及问题均为遇到困难时的信心。采用李克特4 点量表评价,每个条目1 分为完全不正确、2 分为有点正确、3 分为多数正确、4 分为完全正确,总分40 分,以1~10 分为自卑、10~20 分为信心不足、20~30 分为信心较高、30~40 分为非常自信。⑷生活能力:护理前、护理6 个月后,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估,其中包括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BADL(40 分)包括进食、洗漱、洗澡、如厕、穿衣;IADL(60 分)包括翻身、从床上坐起、转移、行走、驱动轮椅、上下楼梯。共计100 分,得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⑸并发症:记录两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等。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完成对本研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的心功能比较(表2)

表2 两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

表2 两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比较()

注:对照组采用心力衰竭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双心护理模式干预;LVEF 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SD 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6MWD为6 min步行距离

?

护理前,两组LVEF、LVESD、6MWD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6 个月后,研究组的LVEF、6MWD 均高于对照组,LVESD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两组护理前、护理后6个月后心理状态比较(表3)

表3 两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采用心力衰竭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双心护理模式干预

?

护理前,两组SAS、SD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6 个月后,研究组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护理前、护理6 个月后的自我效能感、日常生活能力比较(表4、表5)

表4 两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后自我效能感比较[例(%)]

表5 两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采用心力衰竭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双心护理模式干预;BADL 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护理前,两组的GSES、ADL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6 个月后,研究组的GSES 自信占比、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4.两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6)

表6 两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发展至心力衰竭阶段,其器官功能减退,心脏灌注不足,可出现呼吸困难、憋喘、气促等症状,预后较差,患者可能伴有严重的情绪波动[5]。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情绪起伏过大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可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导致病情加重,影响临床治疗[6]。并且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患者的依从性较低,可能出现不良医学行为。因此,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在缓解其躯体疼痛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对其心理的重视程度,以改善预后。临床护理是提高患者依从性不可缺少的途径,常规护理虽然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依从性,但是并不能重点解决心理因素对依从性的影响,使护理效果受到影响。本研究对象均为冠心病患者,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是生物因素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外,配合心理治疗对提高心力衰竭的疗效、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7]。据临床观察,精神因素尤其负性情绪会加重心力衰竭的发展,影响疗效,其结局起到直接阴性作用。本研究两组患者护理前均患有抑郁和焦虑,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有研究指出,表情决定情绪,情绪可通过面部表情体现,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又可控制和调节,本组患者均是老年人,寡欲、焦虑、恐惧、抵触治疗,我们以真诚对待和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恐惧焦虑严重者,治疗性的触摸和尊重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可有效消除或减少患者的心理危机,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心身康复。双心护理模式是1943 年由国外学者提出的新型护理模式,后我国心血管专家将其应用于心脏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中[7-8]。双心护理模式是一种同时解决患者的心脏和心理问题的护理方式,具有身心同治的作用,能够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全面评估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以满足现代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9]。研究组经双心护理模式干预后,其LVEF、6MWD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ESD低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双心护理模式干预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对机体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周苗和郭晓岚[10]的研究显示,通过应用双心护理模式,心力衰竭患者的机体功能有一定程度地改善。双心护理是心脏和心理护理,该护理模式的核心是以心脏疾病患者为护理中心,将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进行同时治疗[11-12]。而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通过实施双心护理可有效解决患者心理创伤,提高依从性,确保治疗的有效开展。双心护理模式干预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预防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刘双英和刘双凤[13]的研究表明,双心护理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原因在于,双心护理是针对心脏、心理的护理方式,以心理护理为重点内容,可在更大限度上减少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让其感受到温暖。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GSES 自信占比、ADL 评分均更高(均P<0.05),提示双心护理模式干预有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认为,双心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更具人性化,通过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使患者受益[14]。因此,双心护理能够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给予其更多的力量和支持,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此外,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能够帮助纠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医学行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可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模式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延缓疾病进展,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双心依从性研究组
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双心医学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探讨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双心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双心医学”模式下社区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抑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