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之思:关于国产电影复映

2023-10-24 09:13:49邢军
电影评介 2023年15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

邢军

2023年4月,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国内外新片争奇斗艳之余,几条数据信息也引人注目。4月18日电影节展映开票,重映的《悲情城市》(4K)与《天若有情》成为影票售罄的“领军”影片。随后,作为每年北京电影节的“抢票”大热门,“修复经典”单元又为影迷奉献了包括《胭脂扣》《香魂女》等华语电影在内的国内外经典影片。在“北京展映”单元,电影节又特别安排了张艺谋作品回顾展,《一个和八个》《老井》《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五部经典作品再次与观众见面。借力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些经典电影又一次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学者郑炀认为:“电影节通过创建‘次级公共领域与电影爱好者建立联系。”[1]这些复映的国产影片借助电影节的推动,在呼应影迷私人记忆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电影艺术狂欢的造势,使国产电影经典再次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从电影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影片的复映成为对国产电影发展进行梳理的契机,是一次穿越时空、去重新发现过往创作经验与当下观影期待如何碰撞的机缘。尽管电影节复映的国产影片数量有限,呈“碎片化”特点,但追溯中国电影史与中国电影学派的摸索、构建,也必须经历无数“碎片”不断延展、拼貼的历程。复映片在电影节上成为“重头戏”源于观众对复映影片的热情不减,也证明了经典艺术超时空的“永恒性”。

2020年后国内院线复映片热潮中出现新的现象,即在“怀旧经典”之外,近年的国产电影作品成为复映片的首选。这些国产电影新作的复映既有疫情时期特殊影业困境的影响,也有国产电影承担的坚守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相关。考察这段时期的国产电影复映情况既是对国产电影创作的一段小结,为未来电影新片创作提供可参考的镜鉴,同时也是为今后国产电影的复映之路寻找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峰回路转,异彩初现

复映,一般是指将之前发行过的影片重新放映。国内院线影片复映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重映的《东邪西毒·终极版》。国外影片在国内复映的序幕则由2012年上映的3D修复版《泰坦尼克号》拉开。[2]这两部经典影片的复映都取得了较高的票房。此后,复映片数量开始增加,华语经典影片《大话西游》《一代宗师》《功夫》等助力了国内复映片的市场票房。2010年到2018年,国内院线重映电影70余部。①虽然与国产新片的投放相比,复映片的数量占比微小,但从其不断攀升的趋势与复映片目的选择,也可以看出国内电影市场的一些资本意图。因为可以避免新片制作中的一些不可控风险,电影重映被视为某种“低成本”生意,“经典复映”的内核“经典”被消解,市场投机企图增强。

面对鱼龙混杂的复映情况,2018年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国家电影复映暂行规定》的通知,进一步规范、界定了国产电影的复映要求:一是规定复映片必须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或公映许可并进行重映审核;二是距首次公映结束超过两年。同时,“规定”还限制院线复映影厅的数量:复映片放映影院最多不能超过2500家,且每家影院只能安排一个影厅放映。[3]此规定遏制了借复映之名趋利镀金、消费“怀旧”走捷径的市场行为,有利于维护复映片市场未来的良性发展。随后的2019年,院线复映由《千与千寻》《海上钢琴师》两部国外经典影片占据主导,国产影片的复映被按下了暂停键。

在国产电影复映亟待寻找方向之时,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电影产业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电影投资资金大幅减少,新片发行量急剧下降。据《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范围内有2200多家影院关门,5328家影视公司倒闭注销,连行业龙头企业万达电影也是第一季度预计亏损5.5亿以上。”[4]危机持续到7月,院线开始复工。在新片数量萎靡以及投资方犹豫观望的行业形势下,国内院线许多新片空档亟需复映片“填空”,承担拯救电影院的重任。据统计,至2020年8月20日0时,影院复工首月全国共有47部新片上映,49部老片复映,1部新片点映。复映影片数量首次超过新片,且票房份额高达45%。①这其中包括了复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风声》《大鱼海棠》《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以及《误杀》等影片。因疫情而困顿、停滞许久的内地电影业在复映片的助力下,终于获得机会,除了《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是长期积累粉丝口碑的华语经典片外,其余几部国产电影都是近几年的“新面孔”。在艰难中选择这几部国产影片来打复工的“头阵”,证明业界对几部影片创作的肯定并寄托希望。而受疫情影响却依然能走进影院为这几部国产影片贡献票房的观众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优秀国产电影的票房价值。在特殊时期的市场观望中,几部复映的国产影片再次证明电影制作的艺术品质与商业价值实现动态平衡,实现“双赢”。

此后,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新片的数量恢复依然缓慢,复映片成为市场复苏的重要调节方式,不同类型的国产电影获得更多的机会,再现大银幕。《长津湖》《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战狼2》《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主旋律电影与红色经典,《百鸟朝凤》《夏洛特烦恼》《中国合伙人》《奇迹·笨小孩》等讲述“中国故事”的影片成为复映的选择。这些复映片的选择在爱国主义与价值观念传递上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部分影片又收到较好的复映票房的回报。从2009年国内院线开始将复映片纳入电影发行的市场体系,到疫情期间复映片发挥重要的市场“托底”作用,直至202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复映影片再放异彩,复映片这个电影产业链中曾经的“幽僻”环节显示出不可缺失的独特意义与价值。“优质电影重映且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这样产生的积极市场信号传递可以推测出整个产业的质量或发展良好,潜在风险较低且可防可控,预期收益提高且明朗。这有助于向资本提供注入电影市场的信心,助力电影产业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5]总体来看,由2009年《东邪西毒·终极版》开始,其后《悲情城市》《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新龙门客栈》《倩女幽魂》《甜蜜蜜》《英雄本色》《功夫》等华语经典的复映,是以怀旧为底色、对影迷们情感记忆的唤起,市场的积极反应是影迷炽烈情怀的顺势而为;《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战狼2》《红海行动》等主旋律影片的复映是国家意识形态引导与确定文化立场的必然;《误杀》《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大鱼海棠》《奇迹·笨小孩》等近年的国产优秀影片则借助复映为飞速发展又突遇困境的中国电影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商业创作范本——除掉流量与炒作的泡沫,扎实做好电影的创作,精心提升制作水平才是中国电影产业走向柳暗花明的关键。

二、时代召唤,多元呈现

在近年国产影片的复映中,与过去选片的“经典怀旧”标准不同,“主旋律”“中国故事”“中式美学”成为关键词,这或许预示了未来国产电影创作与制作的发展走向。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庆祝这一盛事,国家电影局下发通知,2022年7月1日起至年底,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片目由国家电影局统筹安排。介绍展播活动的特别视频强调,“20部影片将围绕‘中国精神的主题,沿着中国崛起的历史脉络,将党领导下国家巨变的华彩瞬间与人民奋进的拼搏身影一一呈现。”[6]

这次大规模展映的电影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以来的优秀作品,是一次主旋律电影复映的大集会。20部影片包括《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夺冠》《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流浪地球》《红海行动》《悬崖之上》《长津湖》等以及2022年2月上映的《狙击手》《长津湖之水门桥》。尽管这20部影片的复映有特殊政治与文化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国产电影中的主旋律影片已经凭借与类型片结合、叙事方式更新而完成华丽转身,实现政治任务、价值观传递、商业价值的三重结合。“在中国票房‘前二十的榜单中,主旋律电影占有12席,我国主旋律电影的总票房从2012年的5.7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14亿元,占全国票房的份额从3%提升至20%。”[7]在复映的20部影片中,《流浪地球》《长津湖》等都是内地票房的“头部”影片,显示出强大、持久的市场效应。内地主旋律电影制作的变化为国产影片的复映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可能,对“怀旧”记忆的满足不再是复映片选择的唯一情感触点,家国情怀、民族复兴、中国担当等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成为选择国产片进行复映的情感诉求。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影在叙述故事,唤起观众情感回应的同时,还承载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念、时代精神、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任。

在近几年复映的国产电影中,除了主旋律电影大放异彩外,《夏洛特烦恼》《中国合伙人》《北京爱情故事》《奇迹·笨小孩》《我要我们在一起》等讲述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影片也进入复映行列。这几部国产影片打破了复映片“时间+经典”的模式,与主旋律电影兼顾政治任务不同,这些讲述普通中国人故事的影片之所以在影业危机中被选择“救市”复映,主要因为其“接地气”的时代气质。在这些影片的上映与复映过程中,年輕人是观众主力。对很多年轻观众而言,电影更多体现的是娱乐与社交功能,影像的艺术价值并不是其选择观影的绝对标准。在IP引流、明星影响等因素之外,看一个距离自己现实生活更近的故事,形成映照自己生活的镜像,在故事讲述中产生情感共鸣与认同,并参与相关的社交或网络话题讨论是他们选择走进影院的重要原因。这些以年轻人为主人公的影片,简单、直接甚至不乏粗糙、平庸,但是贵在有当代生活气息。这些电影中有年轻人在生活困境中的奋斗、迷茫与不甘沉沦,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的寻找,爱情、亲情、友情的复杂交织,是当下中国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境况。学者饶曙光曾指出当下的国产电影创作需要与观众一起建立起“共同体美学”——“必须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有效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精致化的观影需求,应当进一步注重与当下主流观众群体的平等对话,实现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赢得当下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的信任,不断形成共情、共频、共振,建立起共同体美学。”[8]当电影可以真实、坦诚地去直接呈现这些生活,真诚地用影像与青年观众实现交流对话,即使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评鉴这些影片可能不够完美和经典,但其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映也是值得国产电影制作认真思考与对待的创作方向。在这一意义上,这些影片的复映票房比重虽小,但在国产电影的发展中其社会效益要远大于其经济效益,这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影片预示着未来国产电影发展的重要走向。

在国产电影的复映之路中,动画电影异军突起,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大鱼海棠》等为代表的国产动画电影贡献了近6千万元的票房(复映票房依次为:3337.4万元/1650.7万元/985.2万元)①,其商业价值的耀眼程度甚至超越了众多复映的经典影片。从复映电影的现实效果看,众多业内人士所期待的“内容为王,质量为本”的电影制作理念或许在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上得到实现。动画电影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其“合家欢”的市场定位。“合家欢”式的动画电影是喜欢看电影的家长们带孩子走进电影院的首选影片。此外,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也走出“低幼”模式,在喜洋洋、熊出没系列之外以“为成年人讲童话”的方式来获得更为宽泛的观影人群范围,拓展动画电影的创作思路,探寻更广阔的发展可能。另一方面,其成功也得益于创作团队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认同与传递。国产动画电影已经开始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带有中国文化气息的电影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相较于国内其他电影类型片的发展,在电影形式的民族化、风格化方面,国产动画电影显然更具“中国风”。在美国、日本动画的冲击中,国内动画电影的制作团队取他人之长,赋予本土故事和人物以现代精神,同时,又以外在审美风格的“中国化”来迎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国产动画电影“故事”与“意趣”的共同进阶、提升。风格突出的优质创作再配合技术团队的精良制作,几部国产动画在一众复映片中无需情怀、流量、明星加持,仅凭自身品质再次获得票房的认可,坚定了未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方向。

国产复映影片中出现的类型多元化,叙事题材多向度以及形式风格的多样探索使复映片成为国内电影产业被迫暂停、陷入困顿时重新回顾产业发展进程、寻找困局出口、探寻新定位的契机。复映片在众多的国产电影中虽然在数量式微,但却可以从这些复映“碎片”中拼出近十几年来国产电影发展的板块特征与行业成就。可以说,国产电影复映为绝境中跋涉的中国电影产业注入坚定的信心与砥砺前行的力量。

三、借势热点,宣传整合

2020年以来国产复映片虽然热度攀升,但在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中,复映片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产业中的支柱环节。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之路有其特殊之处。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但票房结构不均衡,票房收入主要来自本土市场,海外发行一直难见起色与突破。即使近年的票房冠军《战狼2》进入了全球电影票房Top100,其海外票房收入占全球总票房依旧不足1%。在这种情况下,国产电影的发展一方面要寻找海外市场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仍需深耕本土市场,倚仗本土市场的持久与壮大来做好产业支撑。同时,在对近年国产片复映现象的梳理中,也可以清楚地发现,参与复映的近年来的“新作”影片还并未经过时间的历炼,也非电影史上的艺术经典。但这些影片大多在国内观影群体中有着较好的受众基础,普通观众喜闻乐见,往往可以形成“话题”效应,吸引潜在人群走入影院,从而将各种社交平台上的讨论热度转化成实际的票房收入。因此,作为文化商品的新作电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复映的方式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对国内电影产业发展进行有益补充,对新电影的制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出现分众、分层、分需的可能。受整体文化艺术氛围的影响,在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城市中,艺术院线放映与电影节活动发展迅速,各种相关的话题讨论与文化沙龙层出不穷,形成浓厚的观影氛围与观影文化,部分影迷经过艺术电影的长期浸润,对复映电影的艺术性要求较高;三、四线城市因为文化娱乐方式相对有限,既没有像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这样的艺术影院,也缺少如“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这样的社会组织对经典电影、艺术电影放映的支持,许多观众对电影的娱乐性、话题性更为看重,“三、四线城市的观众选择国产片远远高于进口片,选择喜剧片远远高于玄幻和神幻片。这些都说明教育程度、地域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对观众的观影习惯有着明显的影响。”[9]对三、四线城市的观众而言,晦涩难懂的艺术电影“曲高和寡”,不是他们走进影院的首选,反倒是具有话题性的国产电影可以在好口碑的支持下容易形成复映时的新热度。既然经典电影与国产新作影片都可以借助复映来实现提升观众审美水平、传播价值观念、扩充票房市场的意义与价值,如何有效提升复映片的影响力,吸引各圈层不同群体走进影院观看复映片,也需要有更多角度的考虑与筹划。

此外,管理层面的支持,发行方多渠道拓展复映片宣传,使国产电影的复映与其他文化活动结合,在互动中形成良性的文化艺术氛围,有利于扩大国产影片复映的影响,实现其文化与商业的双重价值。复映片的良性发展显然需要各层级管理部门的支持与组织。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为例,国家电影局通知要求“展映展播片目由国家电影局统筹安排。各地可结合实际围绕活动主题安排本地区展映活动。”[10]那么,在落实“通知”精神的过程中,除了20部“规定动作”的复映电影外,各省份的电影主管部门就可以充分利用了这一活动的声势,以全国复映活动带动地区电影放映活动,宣传、推广反映本地区生活特色但却无缘院线大银幕的影片。例如,湖南省电影局在规定的20部影片之外,还组织潇湘院线、楚湘院线特别排映了湖南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的《大地颂歌》《半条棉被》《父母的城市生活》《英雄若兰》《何叔衡》等电影作品,實现了为党的“二十大”献礼和宣传本地优秀作品的双重目标。[11]以此为鉴,各层级的电影主管部门需要在与宣传、组织、教育等部门的合作中把主旋律电影的复映活动与党政宣传、爱国教育、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等紧密结合,实现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宣传功能。

此外,在中国银幕故事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因为历史沿袭、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想要国外观众真正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的内容还有较大的困难,这也是国产电影海外票房低迷的原因之一。国产电影在跨国传播中应充分与宣传及外事部门合作,利用复映展映这种推广方式,长期、持久地进行宣传推进,将影像中的中国人、中国生活与中国精神推向世界前台。这种文化宣传与推广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仅依赖产业资本显然无法践行,国家电影局的支持与组织就格外重要。

文化热点现象近年来借助各媒体平台与社交平台开始被社会群体广泛关注。国产电影复映也可借社会文化“热点”现象与话题寻得机遇,与文化“热点”形成深度的精神联动,来助力复映效应。2023年,悬疑剧《漫长的季节》热播出圈,成为2023年上半年的现象级剧集。但这部悬疑剧的好评如潮的原因之一是呈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变迁、小人物无奈却又不甘心的酸楚。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打动了观众,热烈的剧集效应也吸引了年轻人去追溯、探讨。类似题材的影片有《地久天长》(2019)、《耳朵大有福》(2008)、《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等。这些影片在时代背景与地点区域的选择,小人物形象的设置,悲喜交织的叙事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构成对东北历史记忆进行影像叙述的拼图。几部影片完全可以以艺术院线为依托进行同题材影片的主题复映,并借《漫长的季节》这一热点剧集的讨论热度进行宣传,激发更多观众走进影院,通过大银幕重拾一段记忆。几部电影借复映再次凸显自身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价值与意义。再如2022年,真人秀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开播,成为热点文化现象。参与节目的作家余华、苏童、叶兆言都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茉莉花开》《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风月》几部影片都可以在艺术院线与作家联动来做复映活动,再通过网络进行次级传播,扩大复映活动的影响力。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一直紧密,很多经典影片都源自文学作品的改编,很多阅读过小说的年轻人未必有机会在大银幕欣赏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当作家都开始以“真人秀”的方式去为文学的传播寻找一种新的途径时,国产影片的复映完全可以实现“好小说+好电影”的跨界合作,良性互动。

近几年,各地文旅宣传堪称如火如荼。国产影片复映还可与各地的文旅发展联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影像名片。“文旅”显示出我国旅游业发展重心的转移:由突出山美水美的自然风光开始转向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融合。电影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其作为视听艺术的特质与大众媒介属性使其在“以文塑旅”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导演贾樟柯镜头下的山西临汾与大同,以及《无名之辈》《地球最后的夜晚》里的贵州,《疯狂的石头》里的重庆,《失孤》《全城通缉》《黄金时代》《万箭穿心》《人生大事》里的武汉,《夏洛特烦恼》《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你好,之华》里的大连,《悬崖之上》的哈尔滨等等。这些电影用镜头语言将不同的城市诗意地呈现于大银幕。国产电影复映中,发行方可以通过与地方文旅部门的合作,让这些城市将这些影片作为文化名片加以宣传,利用取景地形成文化地标,利用复映的影片给旅游者奉上城市流动的视听记忆。这些举措或许微小,也无法取得经济效益,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电影中的城市影像碎片将赋予城市独特的浪漫气质,与文旅发展的追求相得益彰。而在一座城市扎根的复映影片也会在持续的放映中与城市、城市中的人之间生成更紧密的精神联系。

当电影的宣发能够打破传统惯有的模式,利用不同的资源、新的文化现象、差异化的社交平台构建发行与宣传的网络化、复合化,营造更丰富、更具讨论性的观影氛围,这样无论是国产电影复映还是国产新作发行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从而提升电影的价值回报。

結语

国产影片复映出现的繁荣是因特殊时期国内电影市场“应急”而催生的。当危机告一段落,电影产业重新正常运转,市场逐步恢复,留给国产影片的复映空间肯定会被压缩。既然观众都有重复观看自己喜爱的电影的心理与行为,对文化记忆有不断回顾的情感需求,复映电影就有存在的意义与现实可能。国产新作影片如果想要在众多国内外经典电影中获得复映的机会,提升电影创作与制作的品质是内核。只有好口碑、好品质才是影片长存的根本,也才能让观众愿意一次次走进影院奉上复映票房。而政策上的支持、复映宣发找准“热点”的敏感度与企划能力、用各种相关临界产业的融合协作也都将助推国产影片在未来复映之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郑炀.三十年回眸:上海国际电影节揭示了何种文化密码?[N].文汇报,2023-6-14.

[2]央广网.《东邪西毒》重映开启的老片重映潮持续不断[EB/OL].(2017-11-17)[2023-06-24].http://ent.cnr.cn/zx/20171117/t20171117_524028587.shtml.

[3]国家电影局.国家电影局关于印发《国产电影复映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影发 [2018]2号)[EB/OL].(2018-11-08)[2023-07-10].https://www.chinafilm.gov.cn/xxgk/zcfg/gfxwj/dyfxfyjck/201909/t20190926_1513.html.

[4]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电影产业寒冬:5328家公司倒闭,2200多家影院关门[EB/OL].(2020-04-16)[2023-06-1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999720.

[5]高红阳,闫心池,吴芬芬,杨环环.理解电影重映:从信息经济学视角看电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J ].中国电影市场,2023(04):18-23.

[6]师文静.《长津湖》等20部优秀电影重映,暑期档新老影片丰富多彩.齐鲁壹点[EB/OL].(2022-06-28)[2023-07-10].https://new.qq.com/rain/a/20220628A04NGT00.

[7]周娴.数说近十年“主旋律电影”:票房翻了近20倍,近七成是剧情片[N].新华日报,2023-05-25(10).

[8]饶曙光,王之诺.新主流电影、共同体美学及其他——从“暑期档”电影说开去[ J ].电影文学,2022(21):3-8.

[9]尹鸿,张卫,路伟,等.观众在哪里? ——电影市场的分众、分层与分需[ J ].当代电影,2017(09):4-10.

[10]国家电影局.国家电影局关于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的通知(国影发〔2022〕4号)[EB/OL].(2022-06-02)[2023-07-10].https://www.chinafilm.gov.cn/xxgk/gztz/202206/t20220602_441280.html.

[11]星辰在线.曾静.“喜迎二十大 光影耀潇湘”潇湘院线、楚湘院线联手发起万场排映[EB/OL].(2022-08-11)[2023-08-03].https://news.changsha.cn/xctt/html/110187/20220811/129530.shtml.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
国产电影消费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以广西地区为例
营销界(2021年20期)2021-07-02 08:09:16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玩具世界(2019年5期)2019-11-25 07:40:14
调查
综艺报(2018年22期)2018-11-28 00:00:00
呼唤更多国产电影狼性突围
俄观众对国产影片有信心
环球时报(2017-03-01)2017-03-01 06:45:56
时代背景下国产电影的平民美学
电影文学(2016年22期)2016-12-20 14:46:21
培根体
意林(2016年16期)2016-08-30 13:19:38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37
迷茫、回游与期待
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2:31:41
烈日灼心——又一部替观众担心过度的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