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动态对接研究

2023-10-24 22:56李锐
时代汽车 2023年17期
关键词:苏锡常对接产业结构

李锐

摘 要:立足苏锡常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苏锡常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为调查样本,注重大数据思维,通过个案研究,结果显示苏锡常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也存在不足,如专业同质化明显、专业设置前瞻性不足、专业聚集度不高、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滞后等。针对以上问题,从基于产业全景图,重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基于大数据,建立区域产业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坚持区域错位发展,对接地方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三个方面给出了对接建议及具体实践做法,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锡常 高职 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 对接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布局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劳动力供需平衡来看,产业结构影响着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专业结构影响着市场对人力资源的供给,专业结构要契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规模反过来会助推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1 产业结构

从数据看,进入“十三五”之后,苏州、无锡、常州三次产业结构形成了“三二一”模式,具体比重如图1、图2、图3。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无锡统计年鉴》、《常州统计年鉴》。

1.2 专业结构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5所学校开设专业为调研对象,开设专业总数216个(含重复),覆盖17个专业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轻工纺织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开设专业大类与产业对应如图4,呈现出“三二一”模式。苏州、无锡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也呈现出同样结果。(根据各校官网数据统计分析)

1.3 适应性分析

整体上看,苏锡常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整体上具备一定的适配度。但具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门及通用专业扎推现象明显,常州5所学校开设专业总数216个(含重复),去掉重复后专业数为125个,开设专业重复率42.13%,125个专业中5个学校都开设的有3个专业,4个学校都开设的有12个专业,3个学校都开设的专业13个专业,重复度较高的专业占比22.4%(同一专业3个以上学校开设)。究其原因有客观上的经费问题,也有主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开设投资成本底的专业。第二,专业设置前瞻性不足,表現为未能及时响应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第三,专业聚集度不高,专业的产业行业特色不鲜明,表现为专业分散、整合局限于校内;第四,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设置与调整涉及多方利益,例如要调整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但考虑到撤销后带来的教师专业归属以及教师分流等现实问题,往往也犹豫不决。(根据各校官网数据统计分析)

2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策略

2.1 基于产业全景图,重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产业全景图: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专业必须建在产业之上,专业必须对接产业。而具体到某个特定产业必将是一个由上游、中游和下游所构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不同产业端工作对象不同、岗位要求不同。产业全景图以产业上、中、下游生产(工作)对象与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将所涉及的部门、企业群体以及关键岗位加以系统梳理,跟踪产业生态发展,为专业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做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国中车集团积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将在教育部等部委的指导下,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率先组建由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了精准对接此项工作,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前谋划,提前动作,适时成立了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学院。

按照“对接产业相同、就业领域相同、就业岗位关联、技术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基于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同时通过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实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等,服务轨道交通建设产业升级。

2.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群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涵盖轨道工程、基础建筑、高架工程等,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涉及地下隧道工程、特种设备生产组装等,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涉及建筑材料生产技术管理、生产巡检、中控操作、质量检验与控制等。三个专业互为支撑,精准对接轨道交通行业上游产业链。

专业群对应岗位有:盾构操作维保工程师、自动导向测量工程师、工程技术员、监理工程师、造价员、建筑材料生产、中控操作、质量检验与控制等。

2.1.2 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专业群

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专业群主动对接国家、省市重点发展的高铁装备制造,联合智能焊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汽车制造与实验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有效对接高铁装备智能制造企业的动车组制造、维护岗位,多个专业互为支撑,精准对接轨道交通行业中游产业链。

高铁装备制造由动车组制造、零部件加工、专用系统开发等行业(企业)组成,其中动车组制造是核心。专业群针对动车组制造企业的4个岗位群,梳理出“零部件加工工艺设计、工装柔性化设计、车体制造、整车组装、几何测量、理化测试、调试、生产管理”8个核心岗位,按照“职业岗位相关”原则,发挥专业群聚集优势,明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1]。

2.1.3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群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专业群为轨道交通产业链的终端——运营服务生产领域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运输服务类企业为乘客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一般设置三大岗位群:一是站务类岗位,约占企业员工人数的 45%,主要涉及行车调度指挥、车站自动化控制、客运服务等岗位;二是乘务类岗位,约占企业员工人数的 25%,主要有列车司机及车辆检修岗位;三是设备维检修类岗位,约占企业员工人数的 30%,涉及通信检修工、信号检修工、供电检修工、综合机电检修工、线路检修工等多个运营维修保障岗位。专业群根据高铁运输服务类企业以站务运营类岗位为核心,设备维检修类岗位为保障的逻辑关系,设置了以高速铁路客运服务、高速铁路运营管理、动车组检修技术协同的专业群,精准对接轨道交通行业下游产业链。

采取分步走原则,现阶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现有组织架构为主体,对接轨道交通建设中游产业链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专业群构建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学院,另两个专业群后续根据情况再进行扩展。

2.2 基于大数据,建立区域产业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

建立“产业—就业—专业”信息发布平台,省级、各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发布产业信息、专业信息和招生就业信息,基于大数据统计结果对未来5年的专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指导行业协会做好特定行业就业人员规格、技能需求的科学预测,引导职业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打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2]。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做法: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指导,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良好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机制,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职成〔2015〕10号)、《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以及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2023年5月修订了《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选取“招生”“就业”、“专业建设及社会服务”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招生涵盖第一志愿填报率、计划完成率、报到率;就业涵盖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毕业后半年平均月薪、就业现状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专业建设及社会服务涵盖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绩点。依据指标体系权重所得专业综合指标得分排名处于当年所有专业排名最后2名,对该专业则给予黄牌警告;排名后5名范围内,对该专业则给予预警;被给予预警的专业,若次年专业综合指标得分再次处于当年所有专业排名后5名范围内,则对该专业提出黄牌警告;被给予黄牌警告的专业,若次年专业综合指标得分再次处于当年所有专业排名后5名范围内,则由黄牌转为红牌。专业综合指标得分排名处于当年全校所有专业排名前10名范围内,则对该专业授予年度“绿牌专业”称号。

2.3 坚持区域错位发展,对接地方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

由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有所不同,都市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坚持错位发展,紧密对接地方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常州,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增速“六升四降”,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集群规模以上产值呈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68.1%、33.4%、28.8%、16.7%、10.6%。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集群规上產值合计超4000亿元,对全市工业贡献突出。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40.8%、223.0%和29.2%,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达61.2%、26.2%和14.8%。2023年2月15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无锡加快构建“465”现代产业体系规划,无锡市在优势产业领域主要布局行业为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苏州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

常州科教城实践做法:为贯彻常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教城职业教育资源集聚优势,提供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制定了《科教城职业教育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科教城园区开设新能源相关专业的院校覆盖率达100%,已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光伏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32个。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教育部能源互联网及大数据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绿色节能与新能源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大学建有江苏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能源战略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创新平台, 常州大学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摘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现代工业中心17个实训基地中有光伏技术、汽车技术等11个实训基地涉及新能源相关实训,建有光伏发电系统安装调试、智能检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等实训模块91个,总体上看,园区新能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形势新要求,对照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的新需求,还需要继续加强相关工作。

计划指出聚焦新能源产业,建立专业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从能源化学工程、光伏工程技术、储能材料技术、氢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方向动态调整新能源类相关专业,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到2025 年,产教融合更加深入,4个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建成3个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开放型新能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办学能力持续提升,动态调整不少于6个新能源类相关专业,新开发不少于15项新能源类共享实训教材实训课程。人才育训成效显著,新能源类人才双岗互聘扩大至全市范围且入选比例不低于30%,实训培训新能源领域相关人员10.5万人次,举办新能源产业技能大赛不少于3项。通过三年行动计划,为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全市新能源之都建设。

3 结语

通过对苏州、无锡、常州三地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形成了“三二一”模式,同时以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分析,发现专业设置从专业大类层面呈现出“三二一”模式,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从具体专业上分析,发现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群建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针对问题从基于产业全景图,重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基于大数据,建立区域产业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坚持区域错位发展,对接地方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提出了建议,也可为我国其他区域高职专业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大数据思维下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苏锡常都市圈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2021/03/18)。

参考文献:

[1]刘晓宁.高职新兴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四维逻辑与优势进阶——基于要素禀赋视角的思考[J].职教通讯,2022(04):31-41.

[2]曹美苑,兰青.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54-55.

猜你喜欢
苏锡常对接产业结构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机电项目浅析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G20在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接”;杭州峰会不会“跑题”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苏锡常地区国控污水处理厂氨氮排放特征研究
近30年来苏锡常城市增长形态过程与聚散规律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