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瑜
摘 要:我国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战略,强调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当前,正值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时期,“双高”院校应在“并联式”发展方案下结合高质量建设与高水准运营要求持续提升汽车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文章中概述了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构成,并通过剖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提升需求分别从激励机制、课程研发、教学能力三大方面,提出了几点有利于促进其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 汽车类专业 教师素质 提升
近年来,汽车生产企业在新一轮工业化改革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创建设计制造一体化实践模式全面提升了汽车产品生产效率与制造质量,另一方面在宏观政策导向下全面推进了新能源、新技术与汽车产业方面的资源整合,形成了汽车产业生态化、汽车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格局。在这种前提下,“双高”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学受到了直接影响,需要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持续提升相关教师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与汽车产业转型需求,使自身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进而为汽车行业培养出胜任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下面先对“双高”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做出简要概述。
1 “双高”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概述
从素质模型角度,通常把“双高”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结构分为四大模块:(1)道德水平;(2)知识水平;(3)能力水平;(4)理念和策划水平。分述如下:
以道德水平为例,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师德师风,包括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私人道德等。具体而言,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三观”,能够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的层面,让自身通过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辅助学生完成塑造健全人格。以知识水平为例,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要求教师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时代精神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教学理论及技术的更新等,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保障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专业技能的前沿性。以能力水平为例,“双高”院校已经明确了建设“双师型”教师目标,既侧重于教师“双证书”、“双职称”,也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师两大部分进行浓度、广度、精度方面的探索,进而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以理念和策划水平为例,近年来汽车行业通过一系列改革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出现了颠覆性创新,教师必须在这种创新创造的思潮下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课程研发、教学方案策划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2 校企合作模式下“双高”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提升需求
以某“双高”院校为例,在2012年成立之初根据国家汽车产业宏观政策与汽车产业链进行了汽车职业教育学科布局(如图1),设置了五个系:(1)汽车制造工程系;(2)汽车运用技术系;(3)自动化工程系;(4)新能源汽车系;(5)汽车商务系。近年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结合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需求总共形成了18个专业,较好的推进了产教融合与校企业“双主体”育人工作。截止去年底,该院校已与多家合作企业实现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3%。当前,正值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时期,汽车生产企业根据“并联式”发展方案,正在整合生态化、工业化、产业化、数字化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该院校为了满足其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全面推动高质量办学,拟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全面、胜任力更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且将工作重点集中到了对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提升方面。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对胜任力模型(胜任力即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自主学习、同行交流,以及在校企业合作模式下的教学经验,对该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提升需求进行了归纳,具体为更新教学理念的需求、研发适配课程的需求、提升教学能力的需求。分述见图1。
2.1 更新教学理念的需求
目前,该院校教职工数量共计252人,任课教师结构如下:(1)校内专任教师;(2)校外兼职教师;(3)校内兼课人员;(4)校外兼课教师。其中,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5.2。35岁及以下教师、36~45岁教师、46~60岁教师、61岁及以上教师,占比分别为71.7%、17.6%、4.3%、6.4%。本科及以下占比为51.3%,其余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从“双师”型(该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分布情况看,数量仅为131人,尚未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对该院校教师教龄进行分析发现,整体上的队伍偏于年轻化,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如图2)。在这种前提下,该院校需要在建设高质量“双师型”队伍期间,首先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辅助其在校企业合作模式下完成教学理念的更新,
具体而言,该院校近年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紧扣“产学融合、技能培养”目标,加强了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并且在需求导向下进一步提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预计完成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更好的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使院校教师更好的进行智能联网、汽车金融、智能化生产等方向研究,并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把行业最前沿的知识、技术等传导给学生。但是,在部分设施设备配置率较低且存在滞后性的条件下,需要激勵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对适配课程的研发等。
2.2 研发适配课程的需求
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我国各地区从2003年全面发展汽车制造业至今,汽车生产制造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集中表现在汽车制造向“汽车智造”的转型方面。尤其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及推广应用,大幅度推进了该行业由“0”到“1”的创新发展。然而,该院校在汽车职业教育方面设置的5个大系中,缺乏进一步的专业融合,阻碍了汽车类专业中的新能源技术、自动化技术、汽车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资源深度融合。此时,亟需根据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产教融合研究,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研发上,一方面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面完成对相关人才的培养。
教师作为研发适配课程的主力军,其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往往决定了相关课程研发水平。笔者借助兄弟院校学术交流机会,在该院校参加“教学经验交流会”之际与同行探讨了该院校汽车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成果,发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该院校的教师紧扣企业实际在前沿的研究方面的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在研究成果向课程教学转化时,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研究成果与国际接轨,而在教学中缺乏适配课程建设的情况。因而,该院校需要增强研究成果向实际教学的转化。
2.3 提升教学能力的需求
该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十分明确,除了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改革理论等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其道德水平外,十分重视对此类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理念与策划水平的提升。但是从实践现状看,该院校在此类教师教学能力指标设计方面,只强调了与上述四项水平提升相关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置不够细致。
例如,在专业精神方面,匹配的二级指标为教师认可学院理念、注重专业道德、突出服务精神。在专业能力方面,强调了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能力、招生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汽车行业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能力考核,容易导致部分教师出现懈怠、不重视等问题。此时,该院校需要加强对企业资源的多元融合及利用,辅助其提升相关能力水平等。
3 校企合作模式下“双高”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3.1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建议该院校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下,进一步通过合作平台为教师提供培养机会,牵引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具体如下:(1)该院校应与各家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对当前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进行补充,明确在执行该计划时对“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双师能力”的培养目标。(2)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使企业汽车产品研发人员、一线员工通过该工作室,与院校教师开展更为多元化的自主交流,并通过深度理论层面、广度技术层面、精度指标层面的研讨,促进对院校技能大师的培养,更好的把企业研究方向、教师研究课程实施对接,使教师养成与时俱进、和行业发展趋于一致的意识,进而促进其对教学理念的更新。
3.2 融合“岗课赛证”,提升课程研发水平
该院校在实际的汽车类专业教学中已经推行了“岗课赛证”理念,正处于对工作岗位、课程内容、技能大赛、“X+1”证书制度的融合应用阶段。在这种现状下,建议该院校以此为契机,对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技术研究成果等开展相应评价,并在成果导向下激励教师研发适配课程,并使其落实到“岗课赛证”融合应用实践中。这样做,既有利于提升研究成果向课程教学的转化,也能够激励教师对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使其在研究与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为了保障与企业当前实际需求相一致,该院校还应在提升课程研发水平方面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出资的方式设立“课程研究基金”,解决教师研发课程时普遍存在的经费问题,为其解除后顾之忧,进而把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引入到实际教学之中。
3.3 利用企业资源,参与汽车生产维修实践
建议该院校从汽车类专业“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式与“师徒制”出发,激励教师利用教学中的便利条件与企业提供的资源,积极参与到汽车生产、维修实践之中,使其能够通过“实践出真知”的方式,更为快速、高效的提升专业素质及相关能力水平。考虑到当前企业普遍应用了设计制造一体化产业链条,建议教师在实践期间,尽可能根据汽车产品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订单处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各环节选择实践内容,并在项目教学中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具体的案例,通过实际的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及效果。对于制造工艺部分的实践,可以选择一些仿真软件,确保企业实践与实践教学的统一等。
4 结语
总之,“双高”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构成内容较多,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汽车生产制造与汽车类专业教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此类院校应在当前的高质量发展主题下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提升需求集中表现在更新教学理念、研发适配课程、提升教学能力方面,因而建议此类院校在提升实践中尽可能根据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选择“具体需求,具体分析,针对性满足”的方法,一方面在院校培养平台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激励,使其从思想层面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推进教师队伍中的“赛证教”融合,为教师研究适配课程提供可行性路径。除此之外,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资源,积极参与到汽车设计、生产制造及维修实践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能力等。
项目名称: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双高”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JYB32。
参考文献:
[1]李琼,裴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J].中國电化教育,2020,15(01):8-10.
[2]董伟,陶金虎,高晨璐.社会资本对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知识转移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9(01):171-177.
[3]郑静雅.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策略初探[J].教育研究,2020,3(02):140-141.
[4]赵连星,张翊,阴曜.高职院校教师“双 师”素质基本要素研究——以汽车检测与 维修专业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4(10):112-113.
[5]王红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7(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