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自媒体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和社交工具,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高校教育领域,自媒体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社交平台,还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本文分析了自媒体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作用,详细讨论了在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开展心理育人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自媒体;心理育人;教育创新
引言
传统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主要依赖面对面的咨询和教育,但这种方式存在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心理支持和信息的需求。而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高校提供了一个传播广泛、互动性强、社交性强的工具。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可以更加灵活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自媒体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心理育人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平台。首先,自媒体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广泛传播心理知识的渠道。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高校可以將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传播给广大师生。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有益的心理健康知识。自媒体还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心理知识更具吸引力和易于理解。
其次,自媒体提供了一个互动性强的平台,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反馈。高校可以在自媒体上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和答疑的专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向心理专家提问,获得及时的建议和支持。这种互动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建立更紧密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学校心理服务的信任度。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可能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需要亲自前往心理咨询中心。然而,自媒体的存在使得心理服务可以在线提供,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帮助,减少了因距离和时间带来的障碍。这对于那些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可能感到尴尬或不愿意公开求助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最后,自媒体还能够帮助高校建立健康的心理文化。通过发布正面的心理教育内容,传递积极的心理价值观,高校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行为。自媒体平台可以成为一个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分享成功案例和故事的渠道,激发学生对心理成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学校创造一个支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环境,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1]。
2.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问题
2.1 信息质量和可信度问题
虽然自媒体平台为高校提供了传播心理知识的机会,但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却时常受到质疑。自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的信息和内容,然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各异,难以验证其准确性和专业性。与传统的学术出版物或专业媒体相比,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通常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质量控制,这增加了不准确信息传播的风险。学生和广大受众可能无法分辨哪些信息是可信的、科学的,哪些是不准确的或者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缺乏专业知识的自媒体内容创作者可能会误导学生,使其采取不适当或危险的做法,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2]。
2.2 网络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网络个人隐私保护。随着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经验的增加,个人隐私的泄露和滥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可能会分享自己的个人心理问题和经历,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建议。然而,如果信息管理不当,个人隐私可能会被泄露,对学生造成潜在的伤害。这些信息可能被未经授权的人员或机构访问,导致学生的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一些自媒体平台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使得学生的个人信息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或数据泄露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滥用,用于非法目的,如诈骗或身份盗窃。此外,一些自媒体平台允许用户以匿名或虚假身份发布信息,这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滥用。虚假身份可能会被用来发布虚假的心理问题或建议,误导其他用户,使学生误认为这些信息是真实的。
2.3 学生参与度与互动性的问题
虽然自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但如何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仍然是一个挑战。自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内容,不仅限于心理健康。学生可能会因此感到信息过于广泛,难以确定哪些内容对他们具有真正的价值。这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使高校心理育人内容流失。尽管自媒体平台提供了互动机会,但学生可能不愿意公开讨论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个人隐私,学生可能感到不舒服或害怕在公开平台上分享这些问题。因此,学生可能会保持沉默,不愿意积极参与。另外,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质量和吸引力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内容不足以吸引人,学生可能会失去兴趣,不再参与或互动。高校需要不断改进自媒体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以确保学生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3]。
3.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创新途径
3.1 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网络习惯
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网络习惯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尤其在自媒体时代,学生日常生活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积极正向的网络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术成就和社交能力。
首先,高校可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互联网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分辨能力。通过课程、研讨会等形式,高校可以向学生传授如何辨别虚假信息、保护个人隐私、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次,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日常生活。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在线时间,并设定合理的上网计划,以避免沉迷于互联网或社交媒体。高校可以提供关于时间管理和自我调节的建议,帮助学生在学习、休息和社交之间取得平衡。此外,高校也可以设立学生自媒体团队,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分享有益的信息和经验。学生团队可以由对自媒体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学生可以在校园内或在线平台上发布内容,包括文章、短视频、图片等,以传递积极的信息和观点。参与自媒体团队的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拍摄、编辑等技能,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学生自媒体团队可以选择分享与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相关的积极信息,有利于鼓励学生的正面思考和行为。高校可以为学生自媒体团队提供支持,包括培训、资源和指导,以确保他们的活动有益于校园社区。通过网络素养教育、健康的网络日常生活、积极参与网络社区等措施,高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学术成就,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3.2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心理教育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创新途径之一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心理教育。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将心理教育与这些平台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心理支持和教育。
高校可以在微博与抖音建立心理育人账号,并发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微博和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通过在这些平台上建立专门的心理育人账号,高校可以迅速将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给大量的师生。这种传播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使心理教育更具灵活性和可及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内容呈现方式,如图文、视频、直播等。这为高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偏好。例如,可以制作富有创意的短视频,通过生动的动画或实际案例传达心理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图文内容可以用于呈现简洁清晰的信息,直播则能够进行互动式的心理辅导和答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
此外,微博和抖音等平台还允许内容分享,学生可以将有用的心理健康信息分享给他们的朋友和同学,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将心理教育内容传播给更多的潜在受众,进一步强化了心理育人的影响力。高校还可以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设置心理咨询和答疑的专栏,鼓励学生在平台上提出心理问题,心理专家可以迅速回应,提供专业建议和支持。这种互动不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学校心理服务的信任度[4]。
3.3 建立高校心理教育数据库
高校心理教育数据库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信息和资源,如心理健康知识库、心理测试工具、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等。这个数据库可以作为师生的一个全面心理资源中心,提供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评估、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服务。师生可以随时访问数据库,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以应对各种心理挑战和需求。通过心理测试和评估工具,数据库可以为学生生成个人心理健康报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基于这些报告,数据库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建议、资源和支持,包括推荐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活动和咨询服务。
此外,高校心理教育数据库还可以为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资源。心理健康知识库可以包括各种教育资源,如文章、视频、幻灯片等,用于向学生和教职员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师生可以通过数据库获取这些资源,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心理教育数据库的建立需要高校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机制。师生的个人信息和心理健康数据需要得到妥善保护,避免被泄露和滥用。高校需要制定明确的数据使用政策,确保合法、透明、安全地使用数据库中的信息。
3.4 健全自媒体运营保障机制
健全的自媒体运营保障机制对于高校在自媒体时代开展心理育人工作至关重要。这个机制包括建立专业的运营团队、内容审核机制、互动与反馈机制、数据分析和评估机制,以及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机制。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运营自媒体平台,提供高质量的心理育人服务,满足师生的需求,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专业的自媒体运营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专业的心理学家、心理健康专家、编辑、摄影师和社交媒体管理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应该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制定和执行高质量的心理育人内容。此外,团队成员需要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跟上心理育人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自媒体内容审核机制。确保发布的内容准确、科学、可信,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有益,这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可以设立内容审核小组,负责对即将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查和评估,以确保其质量和适切性。这个机制还可以确保内容符合道德伦理标准,不侵犯个人隐私或传播虚假信息。
社交媒体平台是双向互动的,高校应积极回应师生的反馈和提问。建立心理咨询和答疑专栏,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建议。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在线投票等形式的反馈活动,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满意度,调整自媒体内容和运营策略。
另外,高校需要建立数据分析和评估机制。利用分析工具追踪自媒体平台的运营数据,包括点击率、互动率、关注度等指标,以评估内容的受众反应和效果。通过数据分析,高校可以了解哪些内容受欢迎,哪些需要改进,进而优化内容策略和运营方向。这有助于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精准度和针对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出现负面信息或舆情危机,高校需要能够迅速应对和处理。建立危机管理团队,明确应急计划和处理流程,以及危机公关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潜在风险并维护高校声誉。
结语
综上所述,在自媒体的助力下,高校可以更广泛、更灵活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资源。高校在自媒体时代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素养,能夠使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健康、学业和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静.心理育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23,(3):41-44.
[2]杨吉措.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一体化建设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23.
[3]王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17):97-102.
[4]王珊.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60-62.
作者简介:王沛,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3YB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