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晶 朱 琳
从被动转型到与网络平台深度融合,台网融合传播模式也在实现新的突破。基于新媒体环境,电视综艺节目在探索台网融合的过程中持续经历着重塑、重构和重建,不断进行跨媒介传播。湖南卫视与芒果TV的融合是国内台网融合和传统电视台转型的典型例子之一,其现象级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深耕垂直领域,让很多观众耳目一新,也引发了怀旧浪潮。
目前国内外对“台网融合”的研究围绕着技术、媒介和内容这三个方面,对湖南广电的转型这一案例的研究也不少。作为传统媒体的湖南广电,将内容和终端这两种路径结合起来,助推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台网融合,不断创新[1]。有学者分析,就媒介历史的发展而言,其形态的变化通常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的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作用所引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为台网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政策和资本则成为电视媒体进行台网融合的主要动因[2]。然而,国内台网融合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期,现象级综艺节目稀少,内容同质化严重,对于台网融合模式下综艺节目的传播路径研究尚不多。因此,笔者将以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其他制作单位推出的《声生不息》这一音乐综艺节目为案例,结合文本分析,从台网融合模式这一视角去分析国内综艺节目的传播路径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声生不息·港乐季》属于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拥有电视台高品质制作水准和资源,还有着网络平台的灵活和市场。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是指音乐综艺节目向垂直化、专业化、细分化发展,针对不同音乐类型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3]。这档节目是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宏观主题下制作的,笔者从节目定位、节目形式以及节目价值这三个方面来逐一分析其细腻的呈现。
近年来,传播权力的分散与下放,加剧了媒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纵览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栏目依旧存在定位不清晰、缺乏辨识度与品牌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台网融合模式下的综艺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以某个视角或宏观主题去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市场价值。
该档节目定位清晰,明确了节目主题(见表1)、受众目标和节目意义,找到了节目本身在市场中的独特性。在综艺市场瓶颈期,《声生不息》就是通过明确节目定位而取得突破的典型,它瞄准“传唱港乐经典”这一传播蓝海,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打响了知名度。
表1 节目主题设置
当前电视媒体的节目形式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内容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千篇一律的节目使得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4]。一般来说,能够在传媒市场中生存下来的节目有成为“综N代”的趋势,比如湖南广电以往的《歌手》《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从《声生不息》这档节目看,它虽然继承着以往传统的专业竞演设置以及真人秀环节,但是从节目阵容来看,有传奇歌手,也有乐坛新人,对组合搭配做了一些巧妙的处理。该节目中途将男队的一名成员与女队的一名成员互换,灵活巧妙地又丰富了节目的效果,增加了话题讨论度。
同时,该档节目形式还有一创新之处,就是主持人的安排比较灵活,但不失专业。不仅有中国内地主持人,还设置了来自中国香港的金曲推荐人,而且在中途几期节目中更换歌手作为主持人代表(见表2),避免了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观众看到了竞唱嘉宾的另一面。这种专业又灵活的节目形式,符合当下台网融合模式的背景,贴合新媒介的碎片化、娱乐性等传播特征。
表2 节目首发阵容与组合搭配
综艺节目要想在传媒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其节目价值必然是需要经得起时代打磨的。除了要符合当下时代审美,更要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特色。
“《声生不息》在新时代环境下追溯港乐的发展历史,探寻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通过对港乐的重新演绎,为人民提供感知社会脉搏、探寻文化源流的机会,让年轻的一代人真正了解到港乐的精神内核,传承背后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人民网)
从节目价值来看,该档节目确实在中国内地是独一无二且具有特色的。它切合了当下宏大主题和时代背景,也抓住了“年轻人”这一活跃在网络和新媒介中的群体眼球。虽然主题设定有一定的政治属性,但在每一期竞演中,“愉快少年事”“一生所爱”这些主题内容着眼于微观层面的个体记忆和情感故事,不同于官方媒体主导的历史书写,它借个体视角抒发的故事情感,更具有打动人心的传播效果。
《声生不息·港乐季》定位为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的特别献礼,意味着其本身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台网融合节目,还被赋予了宏大时代使命和仪式价值。宏观主题的细腻呈现是当下和未来台网融合模式面临的挑战之一,因为电视传媒行业、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这一基础。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出版时,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快速发展。而时至今日,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和传媒影像早已使我们处于无处不在的景观社会之中。媒介景观是指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声生不息》用一系列的文化记忆符号给大众构建了怀旧景观,主要分为场景建构、风格建构和情感建构这三个方面。
长期以来,音乐类综艺节目逐渐趋于同质化,单方面的演唱并不能带来视听等感官的极致体验。场景理论是芝加哥社会学派近年来提出的从文化、消费、空间整合的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化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论范式。在场景理论视域下,场景是一种由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内涵组成的文化空间。场景不仅蕴含着功能,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观,形成抽象的符号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人群,并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个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声生不息》这档节目和“港乐”的融合塑造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文化场景。
例如,在节目第二期中,曾比特和林子祥合作的《单车》这首歌,是一种“父子”视角的演唱,舞台上的一左一右、一老一少,仿佛在隔着时空与记忆的父亲对话。在节目中,每首歌播出前都会有一个故事描述片段,先介绍歌曲背景,再融入歌手的个人故事、情感观点,丰富观众对音乐的理解。
该档节目通过将音乐故事化,为受众营造了一个港乐空间的符号性表达,无形中传达了一种文化价值,并不断激发受众的体验和促进受众的媒介消费行为。例如,一些网络用户会选择充值成为视频平台的会员来及时观看节目,获取更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在节目中增加音乐的故事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可以有效促进台网的深度融合。
节目内容涵盖了不少怀旧的话题,并且将个人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与社会时事热点相联系。建构一个独特又不失高品质的节目风格,对于一个综艺节目来说十分艰难,要想获得受众的持续关注和广告的良好收益,节目风格的塑造十分有必要。《声生不息》这档节目的高品质呈现于这四个方面:一是主持人独特的个人风格;二是节目竞演歌手的个人风格;三是高品质舞台的专业风格;四是节目组赛制与广告相融的风格。(见表3)
表3 节目风格类型与作用
传播理论表明,传受双方的地位平等和情感共鸣能使传播更为有效,传播的发力点应该注重在双向互动中建构情感,而非单向度的信息传播[5]。
在一个节目的传播和接受空间中,作为受众,拥有着多重身份,他们可以是歌曲欣赏者,可以是广告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参与作品的生产者。歌手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建构,需要形成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在这档节目中,每个歌手与自己的歌迷会有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是一个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非歌迷的听众与歌手间也有一个情感建构的过程,这种情感更多体现在歌曲本身的表达上(见图1)。
图1 情感互动过程
在新媒体空间中,传统的相对先进和理性的表达被网络文化颠覆与再造,互联网中的内容共创,使大众沉浸在互动参与的狂欢体验之中。狂欢理论是由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原本用于文学艺术评论,但也适用于很多社会命题的解释,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现象研究。《声生不息》作为台网融合模式下的综艺节目实践,通过跟进时事政策创建历史情境,建构“互动化”的情感内容和“偶像化”的符号,将传统电视节目的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促进受众沉浸式参与,实现了主流话语向青年群体的传播,更好地达到节目预期效果。
新媒体时代产生了诸多音乐平台,例如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等。音乐综艺节目中产生的歌曲音频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二次传播,用户分享音乐给好友、朋友圈等行为也可以加大节目的知名度。数字音乐的广泛传播也给节目带来了经济效益,一些音乐平台的用户通过听到节目中的某个歌曲,激发收看节目的欲望,从而增加了节目收视率。
技术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流行的传播形式促进着传统长视频的再生产传播。电视台与网络端的融合,不只是将综艺节目、影视剧等换个平台播放,而且要结合当下新媒体环境进行多媒介融合,做好综艺节目的短视频再生产传播是取得良好传播成效的必经之路。
综艺节目的再生产短视频,不仅来自营销方,而且来自不同的网络用户,可能是普通节目观众、综艺节目爱好者、歌迷粉丝后援会等。以抖音平台为例,跟《声生不息》这档节目有关的短视频主要来自湖南卫视官方账号、《声生不息》官方账号以及各类娱乐营销号,也有用户在平台上发布唱粤语歌、学习粤语等短视频。综合来看,关于此档节目的短视频趋向更为专业,而非戏谑性的,这对于该档节目的价值引导有良好的正向效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该节目传达预期的价值理念。
网络综艺节目与电视的很大不同在于受众的实时反馈与互动,评论的及时输出是节目传播效果的表现之一,弹幕使用日渐成为大众视频观看的一种典型伴随性行为,这些意味着当前台网融合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节目受众借助弹幕实现了一种虚拟共时在场的互动仪式,受众在视频这一元广场中可以随时发表看法和感受,不断地进行意义再生产与输出。从《声生不息》前三期的弹幕情况来看,弹幕主要分为自我表达类和互动表达类评论。
在当今以用户为单位主体的社交网络媒体中,“意见领袖”在意见扩散、影响力辐射的媒介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舆论对于综艺节目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衍生出很多社会和经济效应,节目可能会因为某些负面舆论“毁于一旦”。
《声生不息》这档节目从前期宣传到节目的播出,都颇受官方媒体的关注。在全媒体时代,受众会由于地域或情感的接近性、重要性、趣味性等原因接受和转发网上信息,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影响力,从而进入更多大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加入话题中,使之成为大众传播的议题。
“实际上,近两年的香港流行乐坛已经开始了加速更新的过程。比如在这次《声生不息》节目里,一出场就备受好评的曾比特和炎明熹,就让人看到了未来之光。在这两位新人身上,既可以听到经典的复古味道,曾比特更多元的音乐掌握,炎明熹更现代的控制技巧,也说明了港乐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的一面。而这,恰恰是对《声生不息》这个节目主题最好的回应。”(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的这篇文章更多地是赞扬《声生不息》这档节目对传统港乐创新的一面。来自主流媒体正面的宣传报道有利于提高综艺节目的知名度和口碑。
从当前与《声生不息》相关的文章来看,社会各界对该档节目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更多的是对该节目的价值理念表示赞同。专业的乐评人、电视评论意见领袖的相关表述为该节目的媒介形象提供了多角度的评析。
“或许,《声生不息》带给我们真正的思考在于,港乐是否还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活力?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我们的歌手依然在舞台上演绎着旧日的歌曲,人们或许更想知道的是,今天“大湾区”的年轻人在听什么,在唱什么?如何才能帮助当下仍在为梦想努力的独立、小众音乐人?这些问题对于热爱粤语歌的人们来说是迫切的,也是《声生不息》没有提供给我们的。”(《南方人物周刊》)
总而言之,多元的评价和各类意见领袖的言论引导与舆论加持使该节目的口碑传播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面对媒介的深度融合,综艺节目的传播需要不断创新,更需要学会在宏大时代背景和政策下找到主流价值的创新表达方式。在智媒时代,湖南卫视+芒果TV的融合实践给予了业界很多研究案例。通过研究《声生不息》这档节目发现,台网融合节目的传播路径大致是节目制作—景观建构—内容共创—口碑传播。
虽然《声生不息》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和认可,但也面临着其他挑战,节目赛制设置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局限和不足。此外,文化传播与商业消费之间如何平衡也是当前很多节目面临的问题。总之,智媒时代下的传媒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介?这是当前学界与业界需要共同深思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