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媛媛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英语核心素养中包含思维品质这个方面,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常见方法。但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设置不当、分析问题缺失、解决问题方式单一,都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打击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变成英语课堂的看客。好的问题能引发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英语;设置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追问;思维品质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设置问题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推进课堂进程的方法之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往往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明确文本主题,锻炼学生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但是目前小学英语课堂,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中,提问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有效作用。笔者研究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问题设置偏离主题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没有准确把握本课主题,比如有些教师一看到文中第一句提到了学生放完国庆节回到学校,就特别想和学生们聊一聊国庆节,所以提出“国庆节是什么时候?你知道国庆节的由来吗?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等应该是在主题为festival(节日)的课中研究的问题。但本课的主题是holiday fun(假期快乐)。这种偏离主题的提问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二、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
如果课堂问题设置不合理,那么对于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觉得没有挑战,不想回答;过于困难的问题,又没有做好铺垫,突然让学生回答,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该不该举手回答。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中的问题应能启发学生思考,类似“图中这个小朋友是谁?迈克和谁一起去的农场?迈克给谁打了电话?”这种浅层次的问题会让高年级学生觉得无趣,对完成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起不到任何作用。类似“刘涛在上海见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你知道是哪些吗?你能介绍一下上海吗?”这种需要很大词汇量的问题,在课前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信息,做好笔记的情况下,突然提出,就会让课堂陷入沉寂。
三、问题解决方法单一
一个问题提出以后,是需要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再去进行验证的。而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就赶紧让学生回答,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答对,就会直接喊另一个学生回答,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为止。这样会让很多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被动地等待其他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也让没有答对的学生产生挫败感。并且在这样的做法下,学生被剥夺了评判的能力,都是由教师评判答案的正确与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成只会听教师的结论,自己不会去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木头”。
四、提问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课堂中出于害怕课堂不受自己控制,经常不敢让学生提问,形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固定模式。牵着学生走的课堂看似完美,其实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育人目标背道而驰。其实在本课中,学生完全可以问出许多重要问题并找到答案,比如:“刘涛和迈克在假期做了什么?他们是不是很快乐?”在这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对主题fun(快乐)有更深的理解。
如何改变这样的问题课堂?笔者有以下三点对策:
1.設置大问题,以大问题带小问题
根据本课主题设置大问题,主题贯穿其中,用问题一步步深化主题。本课可以设置两个大问题: What did ... do during the holiday?(假期中做了什么?)和How was the holiday?(感觉假期怎么样?)这两个大问题既表明了文本主要内容,也点出了本课最主要的语法知识即一般过去时,紧扣教学目标。再用大问题引出小问题,比如第一个大问题,就可以引出以下问题:“刘涛和迈克在假期去了哪里?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你在假期去了哪里?你在那里做了什么?”一个个小问题层层递进,最终引出文本的主旨——享受假期,获得快乐。
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亦可以请学生完成预习后提问,或给出关键词when、what、how等让学生尝试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再罗列整理出问题。切忌教师给出所有问题,而忽略学生想问的问题。笔者在授课时,就有几位学生提问:“迈克为什么要摘橘子?”“迈克为什么要去农场度假?”这些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都在积极讨论。有些学生认为迈克摘橘子的原因是他一直喜欢吃甜食,因为在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中学过迈克因为甜的吃多了牙疼,去看了牙医;有些学生认为迈克去农场度假,是因为之前他和刘涛一起去过刘涛爷爷的农场。这样就联系到了旧知,让学习有了延续性;也有学生认为迈克之前住在大城市,所以想体验下农场的生活,可以爬树摘橘子和下河抓鱼,很有趣。这些问题看似与主题无关,其实都体现了fun这个主题,是非常好的小问题。
2.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和解决困难问题
对于一些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有些学生思考速度比较快,很快就能想到问题的答案;但更多的学生则可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回答,所以在问完问题后,应当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比如笔者提问:“迈克为什么打电话给刘涛?”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讲明文本中给出的信息,还要做出合理的推测。这就需要学生能组织语言,表达出迈克抓到了一条大鱼,想带给刘涛,其实是想要和刘涛分享他在假期中收获的快乐等内容。
3.进行适当追问,批判看待问题的答案
笔者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问道:“迈克的假期怎么样?”按照文本中给出的句子“It was great fun.(假期很快乐。)”,学生们很快给出了答案。但是笔者依旧希望他们有更深入的思考,所以继续追问“What was great fun?(快乐在哪里?)”,学生们回答快乐在于摘橘子和抓鱼。笔者接着追问“What was great fun too?(还有什么快乐的?)”,学生们的回答开始五花八门起来:有的说快乐在于去喂小鸡小鸭,有的说快乐在于迈克把想送给刘涛的大鱼吃了……他们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仿佛从课堂飞到了农场,像迈克一样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学生对fun这一主题的理解就更深了。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个学生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在农场度假并不有趣,因为这些事情她每年去农村过寒暑假时都能做,她反而认为去上海度假比较有趣。笔者没有想着去说服她,而是让学生们一起思考。不随波逐流,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批判性思考是课堂的点睛之笔。
好的问题能引发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授小学中高年段英语课时,应注意设置问题的高度和梯度,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美美地学,快乐地思。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励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