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2023-10-24 07:32丁志根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课程

丁志根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在数学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数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出了一条清晰可行之路。教师可从教育理论、脑科学、学生学习体验等不同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形成不同的实践路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课程;实践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2021年1月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如何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在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有24处提到了“文化”这一关键词,其中有11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见于《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各个部分,这意味着在数学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条清晰可行之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学课程中的价值厘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彰显文化自信,既要深入挖掘、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又要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新内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历史上,我国在数学方面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成果。比如:在商朝时期,我国就发明了十进制计数系统,为计数提供了支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所写的“大衍求一术”,比享有“数学王子”之称的高斯建立的同余定理早了554年,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祖冲之不但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他还撰写了《大明历》,将岁差引进历法,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这些都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数学与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数学课程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既需要培养“四基”和“四能”,还需要引导学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历史、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国数学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重要任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使其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之旅中的能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中,除了“大小和尚分馒头”等经典古题、“数学家的新娘”等数学故事让学生着迷,我国的特色节日、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科技发展中的相关内容也同样让学生好奇。如京剧脸谱中的轴对称图形、古典音乐中的数学规律,都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像这样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数学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数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如《九章算术》中的“逢十进一”“竖式计算”等方法,可以推动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寻找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了很多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经典:如《孙子算经》中的“变化求异”思想,需要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九章算术》中的“同余数”思想,需要学生通过归纳推理找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人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素养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关键期。而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自身独有的文化价值及人文意蕴,而且在培养人的认知方式与理性认识上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难以替代的价值。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的实践路径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更偏向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更喜欢贴近生活的学习,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和实际应用,更关注问题的实际意义。因此,小学教学中,教师常需要借助具体的物体、图形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可从教育理论、脑科学、学生学习体验等不同角度展开教学,从而形成不同的实践路径。

(一)依据教育理论展开实践

教育理论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石。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的实践,同样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展开。例如,教师可依靠由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抛锚式教学模式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只要确定了事件或问题,教学的整个进程与内容也就随之被确定,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因此它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抛锚式教学一般包括创设情境、锚定问题、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环节。以利用“曹冲称象”進行“等量的等量相等”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上课时习惯将“曹冲称象”的故事作为课堂导入素材,只在课前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但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采取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创设故事情境之后锚定一个问题,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组织学生协作学习。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抛出问题锚:“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你觉得曹冲到底聪明在哪里?”把学生从熟悉的故事情境带入深层的思考。接着让学生在平板上借助“数字化小工具”拖动大象、石头等,体验一次“曹冲称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围绕锚定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研讨。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和协作学习,逐步领会了要称大象的重量,只需称出相等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就等于石头的重量,从而理解了“等量的等量相等”的原理。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数学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还原事情的发展过程,探索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路径,“顿悟”文化蕴含的数学思想。

(二)根据脑科学展开实践

学习从来不是割裂、断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还可根据脑科学的相关研究展开。《人们如何学习:大脑、思维和学校》一书中提到:成功的学习需要多种认知技能的协调,涉及大脑的不同网络。项目化学习活动有助于打破单学科的壁垒,让学生调用多种技能,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项目化学习是符合脑科学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自主构建知识,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

(三)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展开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把教学看作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过程的话,学生就是教育工作的“用户”。教学要关注学生,也就是“用户”的体验与感受。

数学学习游戏化是符合学生学习体验的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本身就有很多数学游戏,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七巧板、孔明锁、华容道、九连环、九宫格等,教师既可以将这些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玩一玩。古人的计数方法、算盘、剪纸、度量衡等内容虽然不是数学游戏,但它们也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展开教学。例如,剪纸作品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所以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糅合剪纸引导学生“玩”数学。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是“乱剪”,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创造,随自己的想法剪纸。学生自由剪纸时,有可能对折后再剪,也有可能没有对折直接剪,这时教师适时在黑板上展示不同学生对折后剪的图案,并追问:“这些同学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点?他们是怎样剪出来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上,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第二步是“对折剪”,即让每个学生都采用先对折再剪的方法,创造出更多的轴对称图形,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内涵的认识。第三步是“赏析”,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的各类剪纸作品,介绍中国的剪纸文化。第四步是“剪纸比赛”,让学生相互比较、欣赏各自的作品,深刻体会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艺术美感。这样的游戏化学习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建构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还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我国剪纸文化的内涵。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教师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使数学学科教学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2-07-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张维忠,李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与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变化[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10):1-4,8.

[4]赵欣怡,孔凡哲,史寧中.小学数学教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5):129-136.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课程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