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面向全体”背景下乡村美术教育兜底与高校教育实习的联动研究

2023-10-23 09:23樊红梅孙晓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学校

樊红梅,孙晓文,张 旭

(黄冈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国乡村地区学校美术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差距明显,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贯彻落实《意见》,教育部提出了推进新时代学校美术教育兜底行动、提升行动和争先行动三大行动方案,“兜底线”“促均衡”“提质量”成为打造美育在城乡教育公平中的三大着力点。高校如何发挥服务社会效能,带动乡村美术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高校美术专业教育实习既是一门实践课程,也是“美育兜底”行动的重要实现途径。“美育面向全体”背景下乡村美术教育兜底与高校教育实习的联动,对实现乡村美术教育兜底和公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美育兜底”是乡村美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底线

美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党和国家提出了“美育面向全体”的方针。教育的底线均衡是实现“美育面向全体”的保证。教育的底线均衡大体上包涵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上的均衡发展;二是一个教育群体内部,不以拔高的方式培养精英,而是以兜底的发展路径来兼顾学生的整体性提升[2]。

(一)“美育兜底”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美术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优化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成为制约和阻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3]。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庞大的大国来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美术的真谛,发展美术技能并不容易。农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关系到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农村人口文化素养的提高。关注乡村学校孩子的美术教育,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美术教育,需要找到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实施途径和解决方案。

对于教育在地区发展中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事实性的存在,“美育兜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物质的贫困所形成的教育滞后,而被移除“被优质”化的范围,在对发达地区教育拔高的同时,也造成了“被薄弱”群体与“被优质”群体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的现象[4]。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扶贫”只能暂时缓解弱化节奏,只有将教育关注点由拔高转向兜底,底线均衡才能整体上扭转两极分化现象。而在一个群体单位内部,面对拔高教育的存在,教育管理部门一直通过政策宣传在遏制其蔓延。但相反,社会利益群体在功利主义的推动下,通过择校、家教、辅导等方式在外围对拔高推波助澜,形成在教育公平的大环境下,实然意义上的拔高教育现象。少数艺术家不能代表一个群体的整体艺术素养的发展水平,国民整体性艺术素质的提升要优先考虑学生中的薄弱群体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以兜底为路径加以实现。

(二)“美育兜底”是义务教育面向整体的必由之路 义务教育的普及,意味着教育所关注的对象应该是一个整体。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少数有“天赋”特质的艺术家,而是以美术学科为载体,通过视觉语言学习,提升学生的视觉思考能力,以此形成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创新意识。事实上,过早地对学生做优劣硬性划分,不是科学的处理方式。美术史上,很多出色的美术家初始学习美术的时间较晚,并未体现出早期的学习优势,但后来却在本领域出类拔萃。义务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不能够以培养少数艺术家来实现,需要通过多数学生的“美育兜底”来完成。

在教育执行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接受知识的进度与程度不相同,教育主体对学生的学习认知便附有“优”与“劣”的直观印象。学生群体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成为“被优质”及“被薄弱”的分切对象,这种教育现象在美术教育中也有体现。在美术教育中,“被优质”教育的结果可以催生优秀的艺术家,因而备受教育主体的关注;相反,“被薄弱”的群体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导致教育中兜底的迷失,拔高得到褊狭。尤其是在美术学习中,“天赋”较好的学生,会不自觉地被教师圈定为“被优质”培养范围,成为后续拔高的目标对象。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流动性与普及性,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是否存在受到质疑,此外,由于美术自身的存异性,依靠学校的培养机制,通过“被优质”与“被薄弱”的简单化分切处理,是否能够筛选出所期望的精英,亦是学界长期留存的一个疑问。随着当代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途径和内容之一,也在改革中不断被重塑。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美术教育的普及也是公平教育的体现之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美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在美术教师教育中,要在职前教师的教育情怀中,强化美术教育中的兜底意识,以国民基础素质整体性提升为教育目的,从而契合美术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美育兜底”首先要摸清乡村美术教育的“底”精准全面把握乡村美术教育的实况,摸清乡村美术教育的底细,是有效实施“美育兜底”行动的前提。为了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美术教育“兜底行动、提升行动和争先行动”,2022年2月-5月,黄冈师范学院联合红安县教育局,对红安县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整体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解乡村美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倾听老区基础教育的实际困难和呼声。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对落实“美育兜底”计划,调查了解农村欠发达地区基层美术教育情况有较好的代表性。进行此次调查,旨在摸清红安县中小学开展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地方对学校美术教育实习的评价与接纳程度,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地方推进美术教育三大行动,地方高校推进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美术实习课程建设,优化美术实习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以助力农村地区美术教育三大行动的全面推进和革命老区美术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乡村美术教育需要的兜底在哪里

通过对红安县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施情况整体摸底调查,一方面摸清了乡村美术教育“底”,初步掌握了红安县中小学开展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各方面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认识;一方面分析得到了“要兜的底”,掌握了乡村美术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困难和主攻方向,对加强乡村美术教育,落实地方美术教育“三大行动”,推进乡村美术教育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调研设计

1.样本选取。为全面摸清红安县美术教育的实施情况,本次调研选取了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64所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美术专任老师和承担美术课教学的老师为对象,共发放有效问卷183份。调研学校64所,按办学主体分:公办学校58所,占91%,民办学校6所,占9%;按办学层次分:小学38所,占59%,初中12所,占19%,高中4所,占6%,其余为混合学制,占16%;按学校区位分:乡镇49所,占77%,县城15所,占23%。调查面涵盖较为全面,各层次分布较为合理。

本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的183个调查对象,构成分布如下表1、表2所示。

表1 被调查对象办学主体情况

表2 被调查对象身份情况

2.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研究,围绕研究主题共设计22个问题,主要涉及受访人基本信息、美术课教学、美术师资、美教活动、美教认识、学校基础设施、面临主要问题等方面。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星的方式发放问卷,使用Excel、SPSS 22.0等工具对该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以验证所获数据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基于分半信度法,将22道题拆分成a、b两部分进行信度检验,在分半过程中注意了各个维度中的题目没有被拆分,从而保证了分半信度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分半信度的相关系数为0.706,而经过了斯皮尔曼-布朗公式校正后所得的分半信度达到0.828,说明该项研究所采用的问卷内部一致性较高。

(二)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美术教育人才和支持条件不足是目前影响美术课程实施的两大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加强基层美育的强烈要求,主要问题呈现如下:

1.现实与困境——缺少高素质美教师资是美术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在调查中,认为“缺少专职教师和教研团队”是目前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的主要困难的占79.78%,排在第一位,如表3所示。

表3 目前学校课程实施的困难因素调研

专职美术教师严重不足,全县承担美术教学的201个美术教师中,专职68人,占34%;代课教师(兼职或由其它科目老师代课)133人,占66%;美术相关专业毕业的61人,占30%;高层次美术教师极度缺乏,在68人专职美术教师中,高级职称2人,研究生学历为0。农村美术从教人员普遍学历、职称较低,高级职称教师少,高级专业人才断档严重,如表4所示。

表4 专职美术教师职称结构

2.硬件与设施——教学设施能满足基本需求,先进教学技术应用有待提升。在对学校主要硬件设施的调查中,“满足日常教学最基本需求”排在第一位的为桌椅,占97.27%,排在第二位的是手写白板,占70.49%。由此可见,学校教室设备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美术教学需要。但在城镇学校中被视为必备教学设施的投影仪和智慧教室占比仅为25.68%和27.87%,均不到三成,七成以上的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如表5所示。

表5 学校课程实施硬件设施情况

在学校美术器材的应用方面,66.12%的受访者反映,所在学校画板画架是最主要的美术课设备,还有39.34%的受访者学校备有手工图画桌子,39.89%的受访者学校备有写生用静物。48.09%受访者反映,学校备有美术耗材,只有12.57%受访者反映,学校备有软陶或超轻粘土器材,有陶艺设备的学校仅为2.73%。由此可见,学校均配备有最基本的美教物资设备,而新型美术器材明显不足,如表6所示。

表6 学校课程实施教具设施情况

3.人才和物质——农村美术课堂期待的两大支持。在对学校在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希望获得的帮助中,受访者最大的诉求就是希望专业教师配备齐全,占到受访比例的85.25%,保障必要的物质条件,占到受访比例的78.69%,如表7所示。调查数据结果和前面的主要硬件设施和困难因素调研一致。可见,人才充足是美术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美术物质的充足是美术课顺利开展的后盾。

表7 学校课程实施希望获得的帮助调研

4.条件与成长——团队、平台、保障制约个人专业成长的三大要素。有51.91%的受访者认为缺少专业成长平台,有59.56%的受访者认为缺少基础物质保障,认为这两个因素是影响目前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因。还有7.1%的受访者认为领导欠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目前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的原因之一,如表8所示。

表8 学校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调研,缺少专职教师和教研团队,缺少专业成长平台,缺少基础物质保障是目前影响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的三大主要因素。

三、美术教育实习助力乡村“美育兜底”的建议

从红安县中小学美术教育情况调查结果看,对美术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美术教育师资结构与素养、美术教学支撑条件、信息化教学手段等是乡村美术教育的主要薄弱环节,也是乡村“美育兜底”需要化解的主要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物质相对贫困所形成的教育滞后,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化解过程。高校美术教育实习无疑为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与欠发达地区有效对接提供了直通路径,成为推动乡村“美育兜底”的重要契机。美术教育实习既是一门实践课程,也是“美育兜底”行动的重要实现途径。教育实习与乡村美术教育的有机联动,对提升美术教育情怀,加强美术教育师资建设、完善美术教学支撑条件、促进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而改变乡村美育现状,实现乡村美术教育兜底和公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激发美术教师职业情怀的养成兜底 在对红安县美术教学的现实与困境调研中,有7.1%的受访者认为领导欠重视和支持力度不足,51.91%的受访者认为缺少专业成长平台。调研发现,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群体在乡村学校教学体系语境中,职业认同感偏低,对艺术教育的价值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解偏差,教师的教育情怀日渐走低,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教育实习对于彰显艺术的教育价值,激发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实习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在校学习,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也树立了爱师乐教的信念,充满着热爱美术,献身教育的理想情怀,为乡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二是乡村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年轻学子的满腔热血和青春活力,唤醒自身爱生重教的美好情感,进而消融职业倦怠,激发教育情怀;三是在二级师范认证的八项毕业要求中,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是毕业要求的首项。因此,通过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反思环节,检视是否符合“四有好教师”的标准要求,可以帮助教师增进教育情怀。当然,增进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需要更多的社会理解以及管理层的思想重视。没有外界的理解与现实关爱,美术教师自我站位于“副科的低处”,甚至于对自我学科的价值产生怀疑,便难以形成对教育深沉的、真挚的、不可割舍的情怀[5]。实习教师与在岗教师的思想联动,可以使从事美术——这一弱势学科教育的乡村教师,更加恪守教育情怀,即使不能跨越式提升,也要搭界“四有好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情怀的兜底是教育健康运行的前提保障,也是教育实习的潜在价值之一。

(二)实现乡村教育资源基本均衡的师资兜底 在对大别山区红安县美术教育的调研中,区域美术教育发展的相对落后是既成事实。面对落后,拔高成为显性的解决方案,而兜底却鲜有考虑。事实上,兜底同样是知识扶贫的重要内容。

美术学科的教育实习,职前的“新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于教育拔高可能贡献甚微,但对于课程教学的兜底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实习学生教育能力有限,近于00后一代,知识储备代表21世纪的最新特征,可以弥补乡村教师知识更新慢、知识老旧的硬伤;二是由于实习生与实习学校在校生年龄接近,其兴趣爱好接近,有助于提升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与优等生的差距,实现美术学习的整体性提升。教育实习虽然在校外实施,但同样以课程的方式存在。

实习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与实习指导教师的联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一是接受新知阶段,即初到实习单位,全方位接受所在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增长经验,熟悉环境;二是个体实践阶段,在学习新知基础上,按照学校的教学时序安排,以实习教师的身份作美术课程讲授,积累教学经验;三是校本开发阶段,在教育实习收尾阶段,根据乡村学校的教育短板以及自身的学业专长,与实习指导教师协商,适当开发一定的校本课程,补充课程资源的不足。实习学生与乡村教师的知识互补与课程联动,能够做到师资资源一定程度上由“失衡”状态折回“均衡”状态,实现教师资源整合上的教育兜底。

(三)充实农村美术课程实施条件的物质兜底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要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在对红安县学校美术教育课程实施困难因素的调研中,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占比78.69%,乡村美术教育的发展,教学资源的匮乏与美术相关的基本教学设施的缺失,是阻碍乡村美术教育走向深水区的制约瓶颈。乡村美育得不到振兴,乡村的原住民审美意识得不到提升,仅靠城乡规划部门的单方面引导,美术元素、艺术元素难以切实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在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美术课的实施,简单的静物,以及基本的画材便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美术课堂。

地方院校的教育实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乡村美术教育的硬件建设:一是准备一定数量、水准的艺术仿制品供学生欣赏、临摹与分析。实习生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准备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仿制品作课程道具使用,以此弥补乡村博物馆资源匮乏带来的视觉经验空缺。二是地方高校可以将高校即将换代的高端美术器材转赠给乡村学校,如版画拓印机、装饰画喷绘机、移动透台等,满足造型表现教学的需要。三是根据课程需要,实习生可以与学校协商,购置相对经济但又适合乡村学校使用的特色画材,如沙画台、简易万能打印刷设备、多件泥塑工具组合套装等,从美术学、设计学两个学科的课程要求完善教学需要。

教育实习是一个以年为单位常态化的教学实践过程,美术课程的物质准备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每一次实习都可以成为一次物质准备的扩充机会。虽然乡村学校的美术教学不能达到城市水准,但是依靠基于下线的物质储备完成一定水准的美术课程教学是可以实现的。

(四)借助信息技术助力城乡美术教育公平的技术兜底 信息技术在乡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乡村学校由于地处城市文化圈边缘,信息接收较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反应在乡村教育中,要求艺术与科学、美术与技术相结合。美术学习是个性化的个体性实践活动,直观性原则是美术教学的原则之一,由于个体的视觉感知及操作水平有限,就需要有信息技术加以补充。

信息技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开阔视野,提供优质的美术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可以不出国门浏览到世界各地博物馆中馆藏精品,成为美术学习与艺术创作的视觉素材。二是弥补学习者动手能力的不足,助力美术创作实践。由于个体实践能力的局限,借助“电脑之手”可以让人之所想更加精确的实现。如电脑的绘图功能可以使画面的色彩更加均匀,也可以使画面细节更加具体,是手工操作难以呈现的[6]。

实习生进驻乡村实习学校,对于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结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电脑设备的缺失,可以通过社会捐赠及地方教育财政支持加以解决,但年轻的实习学子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优势是乡村学校的难得资源。在中学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许多课程都可以通过电脑操作来完成。以招贴设计为例,手绘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但在作品推进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可逆转的错误,只能重新开始。但电脑的保存功能可以使步骤不会丢失,同时选框工具、魔棒工具、套索工具可以让创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提升效率,也可以引发学习兴趣。实习学生是00后,代表着最新的信息技术的拥有者,每一年度实习活动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方面都是一次切实的带动。实习教学不能彻底扭转乡村美术教育的落后局面,但可以引领偏远地区的美术教育向信息化递进,成为“美育兜底行动”的一部分。

乡村学校美术教育的振兴,不能从拔高开始,而应从兜底入手。美术教育实习与乡村美育活动的联动,通过实习工作的持续改进,可以不断为乡村美育注入新鲜血液,为最终的教育公平贡献力量。乡村“美育兜底”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投入、教育改革、政策引导等多方面入手,上下协同,内外联动,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实现乡村美术教育的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学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