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起源、作用与归宿*

2023-10-23 21:07薛念文魏宗凯
观察与思考 2023年8期
关键词:榜样民众革命

薛念文 魏宗凯

提 要:毛泽东高度重视榜样的树立,是与他高度的国家责任感与深厚的人民情怀紧密相关的。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深植于救国救民的责任使命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曲折的探索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其可依靠力量应该深植于广大民众之中。只有启发、教育、发动民众,才能取得革命、建设的胜利,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他选择和树立榜样,一直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归宿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新中国的缔造者。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刻认识到榜样的巨大引领作用,他注重对榜样的发现、塑造,并以榜样示范引领群众,形成强大的合力,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目标,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源于他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力量基点置于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基础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思想贯穿始终。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与毛泽东的国家构想、革命方略、民族使命意识密切相关,以发动群众作为救亡图存的着力点和根本依靠,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榜样塑造和榜样教育的核心和落脚点,榜样是毛泽东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群众观。

一、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源于“救国民于水火”的使命驱动

救亡图存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峻考验,驱动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斗牺牲,这种信念为革命先驱者和革命战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近代以来的革命先行者们为了摆脱列强的奴役和封建阶级的腐朽统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奋斗牺牲,然而从康有为到孙中山,革命先驱者们的革命行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使审视、思考、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毛泽东陷入思考:“现在要问:中国革命干了几十年,为什么至今尚未达到目的呢?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以为原因在两个地方:第一是敌人的力量太强;第二是自己的力量太弱。”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64、564、663、559、564-565 页。在救亡图存的革命奋斗中,要找到可依靠的强大力量,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时,“所谓敌人的力量太强,是说帝国主义(这是主要的)和封建主义的力量太强”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64、564、663、559、564-565 页。。因此,单靠少数精英是无力达到革命的既定目标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家领导和实施的革命运动不可谓不轰轰烈烈,但是在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下,革命最后还是失败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不足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毛泽东指出:“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64、564、663、559、564-565 页。因此,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通过切实的努力,推翻反动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面对强大的敌人,首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革命的阵营。毛泽东通过对革命力量的调查和审视,明晰了敌友和革命可依靠的力量,“中国民主革命的完成依靠一定的社会势力。这种社会势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如果离开了这种根本的革命力量,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64、564、663、559、564-565 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开展中国革命,力图改变革命力量不足的问题,为革命寻找可依靠的力量,改变革命和反革命力量的悬殊对比,最终,明晰了革命力量不足的根源,找到了革命依靠的力量是工农大众。“所谓自己的力量太弱,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表现的弱点,但是主要的是因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劳动群众还没有动员起来,所以表现了弱,所以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如果要把几十年来的革命做一个总结,那就是全国人民没有充分地动员起来,并且反动派总是反对和摧残这种动员。而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64、564、663、559、564-565 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革命的胜利,力图通过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革命,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的。在领导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历程中,毛泽东把握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国内反动派的时代主题,明确了“枪杆子里出政权”、武装夺取革命政权的道路,毛泽东肩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责任,回应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使命召唤。为了“唤起工农千百万”,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通过树立榜样来启发民众、动员民众,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完成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未竟的目标,他青年时期曾说过:“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幸则与本源略近,不幸则背道而驰。”⑥《毛泽东早期文稿(一九一二—一九二〇)》,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73 页。必须抓住本源问题,也就是对民众思想进行彻底的改造。在两次胜利、两次失败之后,他真正掌握了这一真理,所以,在红军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为了动员、组织和教育广大民众,他把榜样的选择、树立作为启发和教育民众的抓手,体现了对近代以来革命先驱者革命策略思想的一种超越,在思想和方法上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毛泽东与相信依靠少数精英能够推翻反革命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同,毛泽东自从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就笃信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坚信只有人民的力量才是革命可依靠的力量,只有人民的力量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 页。。他启发民众、教育民众、带领民众开展革命运动,通过教育、引领和推动来实现共识,凝聚革命和建设意识,毛泽东启发民众、教育民众的重要抓手是榜样,通过树立白求恩、张思德、刘胡兰等,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深刻体现了群众情怀,也昭示了他革命胜利根本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初步胜利。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新的样态,其核心仍然是: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救亡图存”的使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树立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全新形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主动参加和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为此,毛泽东树立了一大批舍生忘死、英勇无畏、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等一大批英雄模范,既体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又展现了广博的国际主义情怀。他们在抗美援朝的斗争中通过无私无畏的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在与敌人较量中展现了志愿军战士机智勇敢、献身精神,他们是志愿军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解除了国外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威胁,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威、军魂,展现了新中国的大国胆魄、爱国情怀和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爱好和平、不畏强暴的中国人民,在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之后,敢于与美帝国主义较量,并击败这一超强战力国际霸主的良好范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将早期救亡图存思想升华为在世界舞台展现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这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广泛尊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一五”计划大规模的建设,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使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充满活力的、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解决了近代以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当初,新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资金不足、设备缺少的困难,毛泽东将可依靠的力量的基点放在了人民身上,他树立了工业方面的典范——大庆,这让全世界见识了中国工业的起步方式,以典型人物带领一个集体的方式来全面推动:王进喜以其响亮的“宁肯少活二十年,拼了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和行动,带领大庆工人艰苦创业、顽强奋斗,构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生产基地,使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孟泰、王崇伦、郝建秀作为广大工人阶级的代表,他们爱岗敬业、身先士卒、艰苦奋斗,激励着广大工人团结奋进、无私奉献,创造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显著提高了工业生产力。农业是基础,无工不富,无粮不稳,为了加强农业生产力,树立了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徐建春、陈永贵等,展现了新中国农民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广大农民团结协作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克服了全国农业发展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困难,解决了城乡部分用电和广大农村农业生产的用水问题,推动中国农村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消灭了肆虐江南几千年、严重危害江南人民身体健康的血吸虫病,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国人民的基本医疗体系。

毛泽东对于榜样的选择与树立,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和建设实际,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他将革命和建设可依靠的力量基点放在人民身上,他在群众中发现、选拔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开展,从革命之初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中深厚的人民情怀一以贯之。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在发动民众、启发民众、教育民众、团结民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万千民众团结合作、英勇奋斗。毛泽东通过榜样教育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开展革命和建设,依靠榜样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为人民的幸福和安全构建了强大的屏障。

二、毛泽东对于榜样的选择昭示着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榜样”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词人张镃的《桂隐纪咏·俯镜亭》一诗里。其诗吟道:“唤作大圆镜,波文从此生。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①[宋]张镃:《南湖集》,上海: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114 页。这里,“榜样”的最初含义是“样子”“模样” 的意思。《现代汉语大词典》将“榜样”一词解释为:楷模、典型或先例。②阮智富、郭忠新编著:《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年版,第2106 页。随着时代的变迁,“榜样”包含“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对象”的核心要义。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2 页。毛泽东看中榜样的示范作用和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彻底解放的战略目标,他注重用精神的力量感召人民群众,他发现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能够在革命斗争中起到团结群众、增强斗争信心的作用。在榜样的选择和昭示上,毛泽东始终坚持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大力贯彻群众路线,坚持榜样产生于群众之中,并在人民群众中展现其吸引力和引领力。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90、935 页。他主张,革命青年应与工农群众密切联系,并将之作为在抗日战争中判断青年革命立场的一个重要标准,“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66 页。。毛泽东认为,榜样人物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这片丰厚的土壤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他将榜样的选择和树立扎根于社会现实、斗争实际和群众公认,选择对党忠诚、无私为民、奉献牺牲的典型,充分发挥其榜样的示范作用,在群众中发现“榜样”并最终要回到群众中去发挥作用。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号召先进典型要“回到关中去,回到陇东去,回到三边去,回到绥德去,回到延属各县去,回到机关学校部队工厂去,领导人民,领导群众,把工作做得更好”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90、935 页。。毛泽东坚持认为,榜样的树立和昭示应坚持群众路线,榜样的选择与宣传应以广大民众为基础,革命青年需要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打成一片,榜样树立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榜样的示范带动凝聚起团结一心、奋力向前的磅礴力量。

毛泽东领导开展的军事斗争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深入前线指挥战斗,他了解军队、了解战士,在全党全军中发现了一批战斗英雄,树立了一群光辉榜样。毛泽东高度重视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一批英雄楷模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马石山十勇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毛泽东认为,他们是英勇善战、坚强不屈的中国军人的代表,对他们的事迹需要进行搜集、整理、报道,扩大民众对革命英雄事迹的知晓度,号召全体工农群众和广大战士向他们学习。1939 年3 月,毛泽东发给八路军、新四军各机关的电报中强调,在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与战士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他表扬了这一系列英雄人物及其英勇行为,并强调这在对外宣传与对内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解放战争时期,以刘胡兰、董存瑞为主要代表的英雄人物,英勇反抗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高度赞扬了他们英勇牺牲的精神,给予他们极高的荣誉,并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①《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177 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关注社会主义发展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对那些在革命和建设中流血流汗、奋斗牺牲的普通民众给予高度关注、热情赞扬,指出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优秀的品质应予以高度赞扬,毛泽东塑造的榜样有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他们为国为民、勇于牺牲、冲锋在前、享受在后,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群众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精神。榜样的树立,不仅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更是针对广大共产党员的,毛泽东对广大共产党员提出要求:“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22 页。在毛泽东看来,榜样也是共产党员应该体现的优秀品质,他们来自于广大人民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毛泽东对“榜样”模范精神的弘扬,有效激发了广大民众的认同之心,激励广大军民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当张思德牺牲后、队长向毛泽东报告有关情况并提出准备就地掩埋时,毛泽东当即决定要专门召开追悼会,指出对于普通战士的牺牲,以后都要召开追悼会予以纪念,还亲自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雷锋牺牲后,毛泽东将其后每年的3 月5 日确定为“学雷锋活动日”,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使雷锋的光辉形象和先进事迹成为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毛泽东指出,“你们在消灭敌人的斗争中,在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斗争中,克服了很多的艰难困苦,表现了极大的勇敢、智慧和积极性。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③《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95 页。。毛泽东认为,榜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昭示和引领的作用。

毛泽东关心每一个普通战士和群众,在平凡人中选择作出不平凡贡献的榜样,体现了毛泽东对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但是他对这些榜样的树立和宣传不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对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推崇。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04 页。。毛泽东对榜样选择和树立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而通过榜样来对群众开展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深度贴合群众需要,毛泽东注重在讲话中宣传榜样的事迹,也通过题词、活动等开展榜样教育,通过多种活动激发群众对榜样的学习,他接见模范代表,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授奖典礼,接见于都县红军家属代表会的代表,接见延安时期的劳动英雄杨步浩,参加英雄模范追悼会……这一系列活动激励后人向榜样学习并继续努力完成英雄模范未竟的事业。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等牺牲后,毛泽东要求举办专门的报告会、巡回演讲会,并在抗日根据地以及全国各地报告、演讲,号召全党、抗日根据地以及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使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使他们的崇高精神深入人心。

毛泽东塑造的榜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领域展现了英雄形象,他们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是英勇无畏、奋斗牺牲的英雄,他们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他们在斗争、生产和建设中个人作用无可替代,也启发、激励了一大批对党忠诚、爱国爱民、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战士和群众,他们为新中国的独立自由、繁荣强大作出了贡献,通过他们的努力,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成就,中国人民抗击了外来侵略,帮助了友好邻邦,保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世界和平,赢得了各国的尊重。他们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使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们是普通的大众,又是普通大众中道德实践的佼佼者,是融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本色为一体的“精神样本”,他们从人民中走来,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发光发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仍然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三、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归宿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汇民意、聚民智、展民德、凝民力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的来源于“救国民于水火”的使命驱动,其核心要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关于榜样的甄选和塑造,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运用了列宁的榜样示范思想,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中国的独立与富强,最终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目标的实现。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实现了启发民众、教育民众、感化民众相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榜样塑造和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谈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9 页。人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受到一定生产关系的制约,现实性、历史性和具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毛泽东关于榜样的选择与树立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发现对党忠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战士与社会主义建设者,把握人的本质性特征开展榜样教育。毛泽东选择的榜样的身上凝聚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榜样的选择和树立中,毛泽东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85 页。。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每一个现实的人都能摆脱自身和外界的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榜样是特定时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代表,其内涵的精神动能将在广大民众内心深处孕育起“比、学、赶、帮、超”的自觉。毛泽东选择和树立的榜样,其形象蕴含着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是榜样教育能真正起到作用的关键因素,毛泽东关于榜样的选择和树立,坚持典型性、代表性,他们是时代所需要的“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精神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核心。

第二,毛泽东运用榜样激发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引导人民群众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论,也肯定了榜样教育的现实结果将作用于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 页。榜样教育依托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结合不同的时代人肩负的不同历史使命,开展及时、有效、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激发理想、凝聚共识,培养更多的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先进人物,使他们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能被有效激发,使群众的劳动和建设的积极性能被有效激活,让他们在革命和建设的活力展现充分,有力地推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大力开展榜样教育,在实施榜样教育中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观点、思想动态,既体现时代的整体特征,又注意受教对象的个人背景,做到因材施教,关注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和价值愿望,引导人们将个体需求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和国家富强紧密联系起来,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个人价值。

第三,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是对列宁关于榜样树立思想的发展。列宁一直高度肯定群众的觉悟,“我们说,必须用70 年代的那种献身的决心和毅力,来鼓舞我们的比当时更广阔和更深刻得多的运动”③《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7 页。。列宁认为,榜样教育能激发革命热情、坚定革命信心,榜样教育在发动广大无产阶级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用言语既不能说服工人,也不能说服农民,只有用榜样才能说服他们”④《列宁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7 页。。选择和树立极具吸引力和传播能力的榜样人物,应注重发挥教育者的模范作用,用受教育者容易接受的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榜样精神深入人心。毛泽东继承、发展了列宁关于榜样教育的思想,并将列宁关于榜样教育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毛泽东丰富了榜样教育的开展方式,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特征。根据群众的接受习惯,通过会议、题词、授予荣誉称号等开展榜样教育,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热情,取得了切实的效果。

第四,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论是榜样教育的实施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人也在积极主动地影响环境。《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72-173 页。。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理论,昭示了榜样教育需要结合环境,遵从教育实施的机遇和条件,及时、全面地开展教育,教育方式要注重群众的接受能力,避免脱离现实的刻板说教。榜样教育应当立足于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多层次性,选树不同类型的榜样人物,分层次、有类别、有特色地推进。榜样教育激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内在动力,营造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育环境,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让受教育者在身临其境中获得更加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广大民众在榜样的示范、引领下,对照榜样、积极向上、提高认识、学习本领,形成向榜样学习、看起的良好氛围。广大党员干部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带头向榜样学习、看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民众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第五,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对榜样提出了更高要求。毛泽东一生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将榜样的树立作为其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造福群众的重要方法,榜样的树立扎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榜样的树立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榜样教育是为更好地推进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以营造良好的条件发展生产、改变社会,实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他高度重视榜样的全面发展,他一再勉励榜样要不负众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做担当革命和建设重任的模范,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号召全党党员和全国人民向你们学习,同时号召你们,亲爱的全体代表同志和全国所有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同志们,继续在战斗中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②《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95、95 页。。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并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依归,他将为人民服务思想贯穿于榜样树立的始终,毛泽东在选择榜样、树立榜样、用榜样教育民众时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立场,为此,毛泽东特别注意督促榜样需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要求他们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持续发挥榜样的作用,“只有决不骄傲自满并且继续不疲倦地学习,才能够对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作出优异的贡献,并从而继续保持你们的光荣称号”③《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95、95 页。。毛泽东强调,榜样的树立和发挥示范作用都深深扎根于群众中,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归宿是为人民服务。

第六,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榜样的选择和树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于榜样的选择、树立和榜样的宣传、推广全过程。同时,毛泽东对榜样也提出了高要求,他提醒,榜样应该严格自律,注重自身形象的保持,并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持续发挥作用。毛泽东对于榜样的树立,其初始动机是解决中国革命可依靠力量,榜样的树立提供了革命和建设力量的源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榜样在战胜强大的敌人,发动广大群众投入革命和建设、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榜样的树立有效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通过及时有效、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使榜样在群众心中扎根,毛泽东通过榜样教育有效激发了广大民众革命和建设热情,不仅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基本医疗保障,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为人民服务,充分展现了毛泽东榜样教育思想的魅力与作用。

猜你喜欢
榜样民众革命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