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规律与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

2023-10-23 21:07赵家祥
观察与思考 2023年8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家资本主义

赵家祥

提 要: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与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内容: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增加使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加强,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资本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互为条件是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显著特点,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形式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关于人口规律理论,对指导我国遵循适度人口规律,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与资本积累规律密切相关,所以必须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论述,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马克思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讲“资本的积累过程”时,论述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这一篇共有五章。第二十一章讲“简单再生产”,主要说明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劳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并再生产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条件,并使这种条件永久化。第二十二章讲“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主要讲简单再生产过程只能在原有的生产规模上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能实现资本积累。只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才能实现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第二十三章讲“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主要讲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产生的影响,资本的积累过程同时也是无产阶级人口增加的过程,生产剩余价值和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规律是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基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积累最强有力的杠杆,资本积累造成产业后备军的增长,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发生作用的人口规律,资本积累和相对人口过剩的形式互为条件,是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一个显著特点。资本积累的财富越多,常备的过剩人口就越多,雇佣工人的贫困和所受的折磨也就越严重,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第二十四章讲“所谓原始积累”,这是假定在资本的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第二十五章讲“现代殖民理论”。第二十四章和第二十五章不在本文的叙述之内。

一、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的积累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剩余价值在各类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过程等。这里,把积累只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从直接生产过程讲资本积累。

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如何,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3、654、655、656 页。如果生产具有资本主义形式,再生产同样也具有资本主义形式。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分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如果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作为消费基金消费掉了,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周期性地重复进行,就是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指出:“如果这种收入只是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或者说,它周期地获得,也周期地消费掉,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虽然简单再生产只是生产过程在原来规模上的重复,但是这种单纯的重复或连续,赋予这个过程以某些新的特征,或者不如说,消除它仅仅作为孤立过程所具有的虚假特征。”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3、654、655、656 页。如何理解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简单再生产赋予资本主义生产某些新的特征,即可以消除它作为孤立过程所具有的虚假特征呢?

首先,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可以从中发现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可变资本,不是资本家用自己的消费基金预付的,而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如果仅仅孤立地从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很容易产生一种假象,似乎工人的工资是资本家用自己的消费基金预付的。但是如果不是从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的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看,而是从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来看,这种假象就会消失。因为工人今天的劳动所获得的工资,是资本家用工人以前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支付的。所以,马克思说:“只要我们不是考察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而是考察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货币形式所造成的错觉就会立即消失。资本家阶级不断地以货币形式发给工人阶级票据,让工人阶级用来领取由它生产而为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产品中的一部分。工人也不断地把这些票据还给资本家阶级,以便从资本家阶级那里取得他自己的产品中属于他自己的那一部分。产品的商品形式和商品的货币形式掩饰了这种交易。”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3、654、655、656 页。又说:“只有从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可变资本才会失去从资本家私人基金中预付的价值的性质。”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3、654、655、656 页。

其次,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管它最初是从何处来的,经过一定时期,就都是由剩余价值积累而成的。我们假定某个资本家原有资本100 万英镑,他用这100 万英镑办工厂,每年榨取工人20 万英镑的剩余价值,这20 万英镑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基金消费掉,过五年以后,他就消费掉100 万英镑。如果没有工人每年为他创造的20 万英镑剩余价值,他原有的100 万英镑就被全部消费掉了。但实际上,五年后他手中仍有100 万英镑,显而易见,这100 万英镑全部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如果资本家把自己预付资本的等价物消费掉,那么这些资本的价值不过只代表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总额。”“撇开一切积累不说,生产过程的单纯连续或者说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即使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是资本使用者本人挣得的财产,它迟早也要成为不付等价物而被占有的价值,成为无酬的他人劳动在货币形式或其他形式上的化身。”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7-658、660、666-667、668、690 页。

再次,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说明,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工人的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一方面,工人在生产中通过他自己的劳动消费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就是他的生产消费,同时也是资本家对他的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工人把出卖劳动力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货币,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这是他的个人消费。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论在劳动场所以内或以外,在劳动过程以内或以外,都是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所以,马克思说:“虽然工人实现自己的个人消费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资本家,但事情并不因此有任何变化。役畜的消费并不因为役畜自己享受食物而不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必要的要素。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资本家可以放心地让工人维持自己和繁殖后代的本能去实现这个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7-658、660、666-667、668、690 页。

最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还说明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劳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或起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本身的进行中,必须不断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这样,它就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并使这种条件永久化。它不断迫使工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相应地使商品市场上的互相对立,已经不再是偶然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必定会把工人不断地当作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投回商品市场,并把工人自己的产品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家的购买手段。实际上,工人在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家了。工人在经济上的隶属地位,是通过他的卖身行为的周期更新、雇主的更换和劳动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实现的,同时,工人在经济上的这种隶属地位又被这些事实所掩盖。马克思指出:“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时,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7-658、660、666-667、668、690 页。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只能在原有的生产规模上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能实现资本积累。只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才能实现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马克思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7-658、660、666-667、668、690 页。像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一样,资本积累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中,随着生产的发展,也会有物质财富的增加,这并不表现为资本的职能或资本的积累。马克思指出:“在极不相同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中,不仅都有简单再生产,而且都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虽然程度不同。生产和消费会累进地增加,因此,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产品也会累进地增加。但是,只要工人的生产资料,从而他的产品和生活资料,还没有以资本形式同他相对立,这个过程就不会表现为资本积累,因而也不会表现为资本家的职能。”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7-658、660、666-667、668、690 页。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作为收入自己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过程。这部分投入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就成为积累的资本。在剩余价值一定时,这两部分的比例成反比,其中的一部分越大,另一部分就越小。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两部分分割的比例决定着资本积累的量的大小。因为资本家是资本的所有者,资本的主人,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所以,剩余价值也由资本家分割。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和历史存在权。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它不只生产交换价值,而且还要使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83、683、708-709 页。这就是说,资本家在狂热地追求剩余价值、从而使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的同时,也为资本主义自身的灭亡、新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诞生创造了基础。以上对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分析,充分说明,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增加资本积累的数量和速度。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具有绝对的致富欲。资本家之间互相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归根结底是为了争夺剩余价值。竞争迫使资本家进行技术创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只有通过资本积累,从而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资本家如果不通过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就不仅不能保持住原有的资本,而且会遭到破产,失去自己的所有资本。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的资本有不断增长的必要,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他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83、683、708-709 页。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一方面使资本家的资本不断增大,不断再生产出更大的新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使被剥削的雇佣工人的人数日益增加,不仅使现有的雇佣工人可以继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且还可以生产出新一代的雇佣工人,使他们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马克思指出:“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资本,不能脱离资本,它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只是由于它时而卖给这个资本家,时而卖给那个资本家才被掩盖起来,所以,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683、683、708-709 页。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条件扩大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量的大小,除去取决于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以外,还受其他情况的影响。假设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已经确定,资本积累量显然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越大,积累的资本也就越多。剩余价值绝对量的增加取决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增加对工人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首先取决于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假定工资和劳动力的价值相等,那么,把工资压低到这个价值以下,就可以把工人的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基金,从而增加资本的积累。另外,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也能够增加剩余价值,从而增加资本积累。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也会增加。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量也会增加;甚至在剩余价值率下降程度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缓慢的情况下,剩余价值量也会增加,资本积累量自然就会增大。第三,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随着资本的增长,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也会增大。这个差额转化为追加资本,从而扩大资本积累。第四,预付资本的扩大。在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既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量就取决于被剥削的工人人数。因为工人人数同资本的量是相适应的,预付资本的量越大,使用的工人人数就越多;生产的价值量增加得就越多,积累的资本也就越多。

二、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工人对资本从属关系的加强

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研究的主题,是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内容,是资本的构成和它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构成要从价值和物质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构成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额的比率。从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单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需要的劳动力的量之间的比率。马克思把前一种构成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明确表达这种关系,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投入每一个特定生产部门的许多单个资本,在有机构成上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把所有这些单个资本的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得出这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的有机构成。最后,再把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加以总的平均,就形成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我们把它简称为社会资本的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与以下所讲的几个问题有密切联系,所以,这里简要地作了以上的说明。

资本的积累过程,同时也是无产阶级人口的增加过程。资本的积累包括不变资本的积累和可变资本的积累。新增加的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转变为可变资本的部分,就是转变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的组成部分。假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也就是说,为了推动一定量的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始终需要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同时其他有关情况也不变,那么,对劳动的需求和工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基金,显然是按照资本增长的比例而增长的,而且资本增长得越快,对劳动的需求和工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基金也增长得越快。因为资本每年都生产出剩余价值,其中的一部分每年都并入原有的资本,因为这种资本的增殖额随着已经执行职能的资本的规模的扩大每年都在增长。最后,因为在资本家致富欲的特殊的刺激下,例如:在由于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需要而开辟了新的市场、新的投资领域等的情况下,只要把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较多地用于积累,较少地用于资本家的消费,积累的规模就能扩大。所以,资本的积累需要,能够超过劳动力和工人人数的增加,即对工人的需要超过工人人口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工资就会提高。但是这些多少有利于雇佣工人的维持和繁殖的情况,丝毫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资本积累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因为雇佣工人除去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他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得不到必要的生活资料,所以他的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增殖的手段并入资本,他不能脱离资本,不能不从属于资本,只是由于他把自己的劳动力时而卖给这个资本家,时而卖给那个资本家,掩盖了他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实际上,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由于伴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阶级的人口也在增加。所以,马克思说:“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09、714、715、715、716 页。

前面已经讲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在不断增长,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不仅更为加强,而且更为扩大,也就是说,资本的剥削范围和统治范围随着它本身的规模和雇佣工人人数的增加而扩大。在资本积累比较顺利的条件下,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产品中,可能会有较大的部分以支付手段的形式付给工人,使他们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力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锁链已经够长、够重,资本家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不是为了用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满足个人的需要,而是增殖他的资本,是生产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劳动比他支付给工人报酬的劳动多,也就是资本家不花费分文,却会通过商品的出售得到更多的价值。所以,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09、714、715、715、716 页。雇佣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表现为他的劳动力只有在它能够把生产资料当作资本来保存,不仅把自身的价值当作资本再生产出来,而且还以无酬劳动提供追加资本的源泉的情况下,才能够卖出去。所以,劳动力的出卖条件不管对工人怎样有利,总要使劳动力不断地再出卖,从而使财富作为资本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工资按其本性来说,就是要求工人不断地提供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即剩余价值。工人工资的提高,至多不过说明工人必须提供给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的量稍微有所减少,但这种减少永远也不会达到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程度。劳动力的价格,即工人工资的提高,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在资本积累不顺利的情况下,资本的积累就会减少。随着资本积累的减少,使资本积累减少的原因,即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也就消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制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09、714、715、715、716 页。。在劳动力价格提高的情况下,并不是劳动力和工人人口的绝对增加或相对增加的减缓引起资本的过剩,相反,是资本的增长引起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的不足。在劳动力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并不是劳动力和工人人口绝对增长或相对增加的加速引起资本的不足,相反,是资本的减少使可供剥削的劳动力过剩。所以,马克思说:“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绝对运动反映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因而看起来好像是由后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用数学上的术语来说:积累量是自变量,工资量是因变量,而不是相反。”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09、714、715、715、716 页。

资本主义生产规律是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基础,这种关系可以简单地归结如下:“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不外是转化为资本的无酬劳动和为推动追加资本所必需的追加劳动之间的关系。因此,这决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量,即资本量和工人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反地,归根到底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之间的关系。”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09、714、715、715、716 页。如果资本家阶级所积累的即工人阶级为其提供的无酬劳动的量增长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劳动才能转化为资本时,工人的工资就会提高;相应地,在其他一切情况都不变时,无酬劳动就会减少。但是,这种减少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减少达到这样一点,即滋养资本的剩余劳动不再有正常数量的供应时,就会发生反作用,资本家就会采取限制工资提高的各种严厉措施,使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这个界限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再生产能够持续进行。马克思指出,由此可见,“被神秘化为一种自然规律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实际上不过表示: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决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在一种不是物质财富为工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为现有价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产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别的样子。正像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头脑的产物的支配一样,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受他自己双手的产物的支配”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16-717、718、718 页。。

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资本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奠定下来,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就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时刻:那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或者说是最大的动力。马克思说明了如何规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16-717、718、718 页。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之增长,这些生产资料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一部分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大机器生产,在同一时间内加工的原料增多了,因而进入劳动过程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量也增多了,这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另一方面,一部分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例如:劳动过程中使用的机器、役畜、化学肥料、排水管道等的量的增长,建筑物、炼铁炉、运输工具等形式积累起来的生产资料的量的增长,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不论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还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只要生产资料的量的增长大于并入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的增长,就能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16-717、718、718 页。资本技术构成的这种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的相对增加,或者说推动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减少,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就是不变资本的增加靠可变资本的减少来实现。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不变资本的相对量,同资本的积累增进成正比;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同资本积累的增进成反比。资本积累的增进虽然使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同时也就是提高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形成的要素。这是因为剩余价值不断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转化为资本,使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量不断增长。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又反过来成为扩大再生产以及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马克思指出:“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条件,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引起资本的加速积累。因此,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发展。这两种经济因素由于这种互相推动的复合关系,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从而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越来越小。”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0-721、721、721、721-722 页。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增大个别资本的两种形式。资本积聚是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马克思指出:“每一单个资本都是生产资料的或大或小的积聚,并且相应地指挥着一支或大或小的劳动军。每一个积累都成为新的积累的手段。这种积累随着执行资本职能的财富数量的增多而扩大这种财富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的积聚,从而扩大大规模生产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的基础。社会资本的增长是通过许多单个资本的增长来实现的。”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0-721、721、721、721-722 页。但是,资本的积聚推进个别资本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的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第二,社会总资本分散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分散在许多单个资本家手中,他们作为彼此独立而又相互竞争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所以积累和伴随着积累的积聚不仅分散在许多单个点上,而且资本的增长还同新资本的形成与旧资本的分裂交错在一起,从而阻碍资本的积聚。马克思指出:“因此,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0-721、721、721、721-722 页。

由于资本积聚受到以上两个方面的限制,所以,为了扩大单个资本的总额,不仅要有资本的积聚,而且还需要有资本的集中。资本集中是若干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的过程,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另一种形式。个别资本的扩大就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的。仅仅依靠资本积聚,限制了资本规模扩大的速度,真正能使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的是资本集中。马克思指出:“社会总资本这样分散为许多单个资本,或它的各部分间的互相排斥,又遇到各部分间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这已不再是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简单的、和积累等同的积聚。这是已经形成的各资本的积聚,是它们的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这一过程和前一过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仅仅以已经存在的并且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分配上的变化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膨胀成很大的量,是因为它在那里,在许多人手中丧失了。这是不同于积累和积聚的本来意义的集中。”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0-721、721、721、721-722 页。

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通过竞争,总是能使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作为胜利者的大资本家的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信用事业,是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逐步形成起来的。起初,它只是作为资本积累的小小助手不声不响地挤进来,通过一根一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的大大小小的货币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它很快就成为竞争中的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转化为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股份公司就是这样的社会机构。资本积聚造成的个别资本规模扩大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资本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可以把大量资本集中到一些大资本家手中。资本集中在加强和加速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可变部分而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绝对需求。马克思指出:由此可见,“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4、726 页。。

四、资本积累与相对人口过剩互为条件是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显著特点

资本积累最初是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前面已经讲过,它是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即通过减少可变资本部分来不断增加不变资本部分而实现的。这就是说,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即不是总资本大对劳动的需求就大,总资本小对劳动的需求就小;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的大小决定的,可变资本部分大,对劳动的需求就大,可变资本部分小,对劳动的需求就小。简言之,对劳动的需求不是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增加。与此相反,对劳动的需求,随着总资本的增加而相对地减少,而且总资本的量的增加的速度越快,减少的速度也越快。诚然,随着总资本的绝对量的增长,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即并入总资本的劳动力的量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资本家为了吸收一定数目的追加工人,甚至为了在旧资本不断发生形态变化的情况下继续雇用已经在职的工人,就不仅要求总资本积累的速度不断加快,而且要求这种不断增长的积累本身,又成为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的一个源泉,也就是成为可变资本部分与不变资本部分相比再次迅速减少的一个源泉。于是形成马克思所说的这样的一种情况:“总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这一事实,在另一方面却相反地表现为,好像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即工人人口的就业手段增长得快。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4、726 页。

社会总资本积累的运动,所引起的不同生产部门的周期性的变化,情况极其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有些部门,由于单纯的资本集中,资本的有机构成发生变化但资本的绝对量却没有增加;(2)在有些部门,资本的量的绝对增长同它的可变资本部分或它所吸收的劳动力的绝对减少结合在一起;(3)在有些部门,资本时而在一定的技术构成基础上持续增长,并按照它增长的比例吸收追加的劳动力,时而发生有机构成的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缩小;(4)在一切生产部门中,可变资本部分的增长,从而导致的就业工人人数的增长,总是同过剩人口的激烈波动,同过剩人口的暂时增加结合在一起,而不管这种增加采取排斥已就业人口这种较明显的形式,还是采取使追加的工人人口难于被吸收的这种不大明显但作用相同的形式。总之,随着通过资本积累而造成的执行职能的社会资本量的增长及其增长程度的提高和增长速度的加快,随着生产规模和所使用的雇佣工人的人数的增大,随着雇佣工人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财富的一切源泉变得更加广阔和充足,资本对工人的更大吸引力和更大排斥力互相结合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资本的有机构成和资本的技术形式的变化速度也不断加快,那些时而同时地、时而在时间上交替地被卷入这些变化的生产部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发生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7-728、729、730 页。

资本积累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互为条件,是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一个显著特点。相对过剩的工人人口是资本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增长的必然产物,同时,相对过剩的工人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资本支配的产业后备军,这支产业后备军必须绝对地从属于资本,似乎它是由资本养大的一样。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他们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的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随着资本积累和伴随着资本积累而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突然膨胀力也增长了,资本的突然膨胀力的增长有以下几个原因:(1)执行职能的资本是有弹性的,资本的弹性和绝对财富会伴随着资本的突然膨胀而增长;(2)信用每当遇到突然刺激会在转眼之间把这种财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交给生产支配;(3)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条件,如:机器、运输工具等,有可能以最大的规模迅速地把剩余产品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资料,即转化为不变资本;(4)随着资本积累而膨胀起来的并且可以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涌入那些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需要的新生产部门。对于资本积累与过剩人口形成的关系,马克思作了如下的总结:“在所有这些场合,都必须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决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这些人就由过剩人口来提供。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由中常活跃、生产高度繁忙、危机和停滞这几个时期构成的、穿插着较小波动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上的。而工业周期的阶段变换又使过剩人口得到新的补充,并且成为过剩人口再生产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7-728、729、730 页。

过剩人口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活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独特的生活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是不存在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那时,资本构成的变化还极其缓慢。由此可见,对劳动的需求的增长,总的说来是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但是,不论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资本积累的增进同资本主义发达时期的生产相比是多么缓慢,它还是碰到了可供剥削的工人人口的自然限制,这些限制只有用暴力手段才能消除。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是它突然收缩的前提,而生产规模的突然收缩又是它的突然膨胀引起的。如果没有不取决于人口增长可供剥削的工人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跳跃是不可能的,可供剥削的工人人口的增加,是通过使部分工人不断地被“游离”出生产过程的简单过程,通过使就业工人人数比扩大的生产相对减少的方法造成的。现代大工业的整个运动形式依赖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失业的或半失业的人口。马克思指出:“正如天体一经投入一定的运动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一样,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的运动,也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而结果又会成为原因,于是不断地再生产出自身条件的整个过程的阶段变换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这种周期性一经固定下来,那么,就连政治经济学也会把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过剩人口的生产,看做是现代工业的生活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27-728、729、730 页。这里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是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强调:“对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人口自然增长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劳动力数量是绝对不够的。为了能够自由地活动,它需要有一支不以这种自然限制为转移的产业后备军。”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31、739 页。

五、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处在失业和半失业的工人都属于相对过剩人口。工业周期阶段的更替,使相对过剩人口具有显著的、周期反复的形式。例如:在危机时期,相对过剩人口急剧地表现出来;在营业停滞时期,过剩人口缓慢地表现出来。如果撇开这种周期反复的形式不谈,那么,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以下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停滞的形式。下面分别简要介绍马克思对这三种形式的论述。

流动的形式。无论在机器大工厂中,还是在使用机器或者仅仅完成现代分工的工场手工业工场中,都需要大量处在少年期的男工。少年期一过,只有少数人被雇用他们的资本家留用,大多数人通常要被解雇。其中一部分随着外流的资本移居国外。由此造成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增长得快。工人数量的增长不能满足资本积累的需要,而同时又超过这种需要,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本身人口规律的一个矛盾。资本需要的少年工人多于成年工人。比这个矛盾更引人注目的另一个矛盾是:“在成千上万的人却流落街头的同时,有人却抱怨人手不足,因为分工把人手束缚在一定的生产部门了”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688 页。。这里的“分工”,是指旧式分工,即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分工,这种分工把工人长期固定在一种职业上,工人的技能畸形地、片面地发展,失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技艺的工作。此外,资本消费劳动力是极其残酷的,以致工人早衰,衰老的工人落入过剩者的队伍,或者从较高的等级被排挤到较低的等级,收入明显减少。大工业的工人大都寿命最短。马克思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无产阶级的绝对增长就需要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它的成员迅速耗损,但是它的人数不断增大。这样就需要工人一代一代地迅速更替。(这个规律对人口中的其他阶级是不适用的。)这种社会需要,是通过早婚这一大工业工人生活条件的必然后果,并通过剥削工人子女以奖励工人生育子女的办法来满足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31、739 页。

潜在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占领了大工业,而且占领了农业,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力。资本主义占领农业的程度越高,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随着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积累而绝对地减少,而且对农业人口的排斥不像在非农业产业中那样,会由其他产业更大规模地吸引而得到补偿和缓解。这样,一部分农村人口就准备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队伍的成员,他们经常等待着这种转移的条件。相对过剩人口的这一来源是川流不息的。农村过剩人口不断地流入城市,是以农村本身经常存在着潜在的过剩人口为前提的。因此,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压到最低限度,他们总是有一只脚陷在需要救济的、赤贫的泥潭里。

停滞的形式。停滞的形式的过剩人口,形成现役劳动军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就业极不规则。因此,这种过剩人口为资本家提供了一个储存着可供支配的劳动力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蓄水池。这种劳动力的生活状况极其低下,降到了工人阶级的平均正常水平以下,正是这种状况使他们成为资本家的特殊的剥削部门(即劳动条件极其恶劣的劳动部门)的广泛基础。这种劳动部门的特点是劳动的时间长,所得的工资低。这种过剩人口不断地从大工业和农业的过剩者那里得到补充,特别是从那些由于手工业生产被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打垮,或者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被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打垮而没落的工业部门那里得到补充。它的数量随着由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能力的增大造成的过剩工人的增长而增加。停滞的过剩人口同时又是工人阶级中一个会自行再生产和繁衍不息的要素,它在工人阶级的增长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于其他过剩人口。实际上,这种过剩人口不仅出生和死亡的数量,而且家庭人口的绝对量都同工资的水平,即各类工人所支配的生活资料量成反比。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个规律,我们在野蛮人中间,或者甚至在文明的移民中间,听起来都会感到荒谬的。

除去上述三种过剩人口的形式外,马克思还谈到相对过剩人口中的最底层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者的境况。除去流浪汉、罪犯和妓女,简言之,撇开真正的流氓无产阶级不说,这个社会阶层由以下三类人组成: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要粗略地浏览一下英格兰需要救济的贫民的统计数字,就不难发现,他们的人数每当危机发生时就增大,每当营业复苏时就减少。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子女。他们是产业后备军的候补者,在高度繁荣时期,他们迅速地、大量地被卷入现役劳动军的队伍。第三类是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属于这一类的,主要是因为分工而失去灵活性以致被淘汰的人,还有超过工人正常年龄的人,最后还有随着带有危险性的机器、采矿业、化学工厂等的发展而人数日益增多的工业牺牲者,如:残疾人、病人、寡妇等。需要救济的赤贫者,形成现役劳动军的残疾院和产业后备军自身的重负。赤贫者的生产包含在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中,它的必然性包含在相对过剩人口的必然性中,它和相对过剩人口一起,形成财富的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一个存在条件。马克思指出:“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项非生产费用,但是,资本知道怎样把这项费用的大部分从自己的肩上转嫁到工人阶级和中等阶级下层的肩上。”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42、742 页。

马克思在讲完了以上几种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以后,概括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说:“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的实现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42、742 页。

马克思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作为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后备军的扩大以及工人阶级贫困化的关系。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积累的机制在不断地使工人人数适应资本增殖的需要。这种适应的开头是创造出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结尾是现役劳动军中不断增大的、各阶层的贫困和需要救济的、赤贫者的不断增加。其次,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花费越来越少的人力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这个规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驱使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表现为: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就业的困难和压力也就越大,因而工人的生存条件,也就越没有保障。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比人口增长得快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却与此相反地表现为:工人人口总是比资本的增殖需要增长得快,这就必然出现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最后,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越来越恶化,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牢牢地关进资本的牢笼中。马克思指出:“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743-744 页。

六、遵循适度人口规律,制定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政策

新中国建立以来,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规律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开始提倡人越多越好,认为人多议论多、热情高、干劲大,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认为人不仅有口,要吃饭,而且有手,能够从事生产。所以,不仅要讲“人口论”,而且要讲“人手论”。当发现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生产发展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时,又提出严格限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把这个政策提高为“基本国策”,规定每对育龄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超生”要受到严格处罚,不管“超生”者实际情况如何,都要处罚,甚至强制怀孕妇女堕胎,对这些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有的农民要为多生一两个孩子,背井离乡去外地生育,成为所谓的“超生游击队”。近来发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造成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痛苦的反思,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先是允许有的夫妇可以生二胎,后又提倡所有育龄妇女都可以生二胎,再后又有人提倡可以生三胎,似乎生育越多越好,并且政府有关部门在考虑制订对多生育子女的奖励政策。但是,由于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房价太高、年轻人买不起房、以致影响结婚;教育和医疗费用太高、培育子女花钱太多,导致不愿或不敢生育子女,更不愿多生子女;上班时间太长(如:所谓的“996”)、工作负担太重,以致于无暇照料子女;工资不高、生活压力太大,进而无力培养子女;重男轻女观念导致人口比例失调,特别是在农村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愈演愈烈,更有甚者,不少男子无法娶妻生子,等等。这些情况造成一些青年晚婚甚至不结婚,结婚后不愿意早生子女,甚至根本不愿意生育子女,喜欢过“二人世界”的生活。通过鼓励生育来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设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我们缺乏对人口生产规律的认真研究和科学认识,没有根据的正确的人口生产规律,制订正确的人口政策。那么,什么是人口生产规律呢?

人口生产即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生产、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有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人口生产与社会发展(主要是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构成了人口生产规律,理论界把它称为适度人口规律。适度人口规律,是指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生产与社会发展(主要是物质生产发展)在一定时空中保持比例的基本协调,要求人口生产与社会发展(主要是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以适度的人口数量为准则来调节和控制人口生产。因此,作为社会发展(主要是物质生产发展)和人口生产之间这种比例协调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构成了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普遍的人口生产规律。这个一切社会所共有的、普遍的人口生产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具有自己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特殊的人口规律,这就是说,适度人口规律这个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普遍的人口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这一普遍的人口规律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于是形成了原始社会的人口规律、奴隶社会的人口规律、封建社会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这些特殊的、历史地发生作用的人口规律。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未来新社会也将形成自己特殊的人口规律。这就是说,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普遍地起作用的适度人口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强调,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特殊的人口规律,是要求人们要具体地研究而不能抽象地谈论每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口规律。他反对的是把人口规律抽象化,而不是否定人口规律的普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十分具体、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马克思之所以严厉而又深入具体地批判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违背了适度人口规律这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笔者在前述五个问题中具体阐发了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人口规律的丰富内容,下面我们着重阐述适度人口规律的普遍性的主要内容。

第一,适度人口规律要求人口数量的变化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性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物质生产中,生产者通过消费自己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人口生产中,生产者又通过消费自己所创造的生活资料,再生产出自己的体力、脑力和他人的生命。在这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中,物质生产是人口生产的基础,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始终起着决定作用。同时,人口生产又是物质生产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的存在,物质生产便不能进行。同时,离开人口生产物质生产不仅丧失了主体,而且就没有了生产发展的动力机制。因为人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者,离开了人的消费,物质生产便失去了其必要性。人口数量是否与物质生产相适应,会促进或阻碍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与人口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口资源与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的数量相适应,人的物质消费与生活资料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相适应。如果人口数量少,劳动力供给不足,势必影响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人口数量过多,劳动力超过物质生产和自然资源开发的需求,就必然造成各种情况的失业人口,也会影响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而破坏生态平衡。

第二,适度人口规律要求人口质量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古代和近代,一般说来,人口质量较低,科学文化素养不高,而在现代的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物质生产上的广泛运用,形成很多高科技生产部门,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人口质量提高,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需要。在当代,各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口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如果缺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第三,适度人口规律要求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如果年龄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对老龄人口的供养发生困难,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同样,如果人口性别构成失衡,有些人不能结婚组成家庭,也会影响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人口年龄构成失衡的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比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人口生产的周期,是就两代人之间的时间间隔而言的。这个周期最短也需要十五六年,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婚龄、育龄都在明显推迟,这就使人口生产的周期愈加延长。人口生产的性别失衡,除去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之外,还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就多数国家和地区来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所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克服重男轻女的思想,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对人口性别失衡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适度人口规律要求人口生产要调控人口的空间分布,使之与产业布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人类自身生产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一定的地理空间。而人口的一定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变动,又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人口在一定空间的合理控制,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我国的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大量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有些地方甚至人烟稀少。调整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任务。

总之,适度人口规律要求人们沿着适度人口的多种内容来调节和控制人口生产。借助利益机制和政策杠杆控制人口生产率,进而达到对人口总量的调控和人口构成与人口分布的调控;在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人口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遵循人口生产的适度人口规律普遍性的要求,结合我国人口生产的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探寻我国现阶段人口生产的特殊规律。只有准确地掌握了我国现阶段人口生产的特殊规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人口生产的正确政策,才能有效解决我国人口生产存在的各种问题,形成合理的人口结构和布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资本家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与社会责任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