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琳 曾凡解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4)
2019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强调:“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1]
大学语文在思政教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它选取的内容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力作,传承着往圣先贤上下求索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精髓。这为军队院校弘扬主旋律、创造新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引领军校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语文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截至2023 年3 月,在知网上查询篇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检索到条目200 余条。但涉及军校的(包含武警)却寥寥无几。
有关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论文主要由两类构成:一是从课程的教学模式、思路、实施路径入手做宏观研究,抓住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的特点,突出“以文化人”。比如陆军工程大学徐培亮的《军校语文课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策略探究》、陆军装甲兵学院李凯敏的《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二是从具体教学内容入手,抓住其思想内涵,做解析赏读研究,比如: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的《课程思政视阈下“诗经”战争诗的再赏读》等。这些研究都有可取之处,值得借鉴和学习。
1.思政教育着力点不准,聚焦“四有”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兼顾艺术性和思想性研究不够;其二,在教学方法研究上,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堂“为战育人”研究不深。当前,军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选”大部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篇中反映当代军人思想境界和追求的作品不多,尤其是表现军人血性胆气、忠诚爱党要求的作品不够。
2.课程体系多模块杂糅,全程育人不够。军校大学语文教学包含作品赏析、应用写作、实用演讲三个模块。由于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又缺乏宏观的整体设计,导致模块之间的衔接被忽视,呈现出自发性、零散性特点。往往作品赏析模块注重思政教学,而其他模块则忽略这方面的渗透。同时,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之间缺乏闭环管理,校内外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尚未形成,不能达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总要求。
3.评估体系不完善,效果测评不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政教育效果难以量化评估。军校思政教育以培养“四有”军人为宗旨,但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听懂不等于认同,认同不等于行动。让学生对“四有”军人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需要一个过程。当前,对学员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进行量化评估。这种量化评估大多以闭卷考核的方式,测试的是学员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而针对学员“思想、信念、思维、表达”的全面评估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机制。
我们提出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试图提升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效
“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即紧扣文化育人功能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以接受美学为依托,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基础,以实践作品产出为导向,采用互惠式教学与合作式学习方法,构建作家(Writer)+作品(Literature)+教师(Teacher)+学生(Student)+生活(Life)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从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层面,点滴式、沉浸式、渗入式地开展全过程育人,也是一种具有“价值引领、显隐结合、协同育人”特点的全过程育人模式。价值引领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显隐结合与协同育人则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从传授知识向立德树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低阶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转变。
1.以“四有”为标准,重构为战育人思政课程体系,打造系统工程
(1)从识记、理解和表达三个层面搭建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块。统筹作品赏析、应用写作和实用演讲三个模块,以战斗力需求为目标,按照“四有”军人的标准,设计“爱国”“爱党”“忠诚”“奉献”等思政专题,打造一个有重点、有倾向、有照应、有衔接的有机整体,使整门课程围绕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这一核心集中发力。同时,在涉及思政素材和专业知识点衔接设计环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不让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打好组合拳,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2)构建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打造系统工程。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必修加选修、讲座加社团的混合式教学体系。如录制线上慕课“文心剑胆——文学与军旅人生”和“军队应用文写作”作为学员课堂学习的预修课程;增设“军队机关公文写作”和“中华文化经典导读”等选修课程;组织文学俱乐部和文学沙龙等,推动大学语文课程分阶教学、高阶实施、闭环管理。
2.组织三维立体式教学活动,以作品产出为依托,促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有序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实现从单一课堂教学向“课堂、网络、课外实践”立体化教学转变。
(1)以情动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鉴赏活动,做到精神引领。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展现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战斗精神和使命担当的相关作品。教师重点讲解有关军旅生活和军旅热血的作家作品,通过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解读作家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知性美,揭示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深度与文化价值,让学员感受经典文本的精神伟力,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密码入脑入心;以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方式,加深学员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正确认识,着力解决学员现实存在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和情感困惑,引导学员坚定政治立场,培养学员具备“四有”军人的素养,争做强军兴军路上的时代楷模。
(2)以写促思,通过学员作品产出,实现思政教学目标落地生根。积极鼓励学生以军校生活为源泉,感悟生活、感悟生命,用原创作品积极发声,把革命精神、红色基因融入自身的自觉行动中。写作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文学创作类,如《诗经·采薇》改写、《四年后,我为祖国守边疆》散文创作、《高山下的花环》话剧改写等;二是口语表达类,如边塞诗诵读比赛、“飞扬的青春、火热的军营”演讲故事会、《羌村》场景剧演出等;三是学术、评论类,如《从唐朝边塞诗看唐朝兵役制度的演变》《评项羽之死》等;四是实用写作类,如军事新闻稿、典型材料写作、英模报告、表彰性通报等。此类活动设计试图在写作过程中培塑学员爱党、爱军、勇敢、忠诚的品格和信念,为其完成向“四有”军人转变提供内在支撑。
(3)以评促写,通过教师点评、学员互评等手段,深化巩固思政教育成果。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点评、学员互评环节,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探究,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闭环迭代。在文学作品赏析和应用写作模块,以教师点评为主;演讲和文学沙龙发言、情景剧创作等,以学员互评为主。点评标准上,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齐头并进,关注价值导向,强化学员的价值追求。点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以期通过点评,让思政教育深化巩固。因此,学员最终要消化点评,对作品进行深度修改。
3.加强师资素养,确保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1)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培育政治理论深度。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要有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我们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真信真懂,才能在课程思政中发挥引领作用,才能在学员困惑时发挥引领作用。为此,我们制定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分阶段安排学习活动。一方面依托每周的政治教育学习,另一方面利用军事职业教育网络平台,研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政治理论读本,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提高政治素养,加强看齐意识,具备站好三尺讲台的政治自觉。
(2)提升军事教学素养,增强思政教学能力。军校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必须有一支军事素养过硬、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锻造这样的师资队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与其他院校思政教学研究成果交流,推动思政教学精细化、集成化,大胆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二是深入部队基层进行调研,紧贴时代发展和军事改革需要,培养懂政治、懂军事、懂教育的人才队伍梯队。只有既懂军事、又懂教育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实效性。
4.增加过程性评价权重,优化成绩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育活动输出的关键环节,而学员成绩往往是教育效果的直接评价指标。常见的学生成绩一般为综合成绩,由日常教学中的表现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通常占30%,由出勤率和作业率两部分构成;期末笔试占70%,由选择、填空、判断、简答、论述、材料等题型构成,偏重考查学员的知识识记能力。本课程的成绩评价也由两部分构成,但平时成绩占50%(文选占20%、写作占20%、演讲占10%);期末笔试占50%,由主观题构成,材料分析题、文学鉴赏题、应用写作题、文坛现象论述题各占1/4。
我们借鉴相关考试模型,借助教育心理学手段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式问题,对答题过程中的操作路径和结果进行心理分析和判断,通过直观、可操作化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重点考查学员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最终分析学员的思想状况[2]。这种成绩评价方式能够全面考查学员的学习成效,把较难量化的能力评价和情感评价融入评价系统中。
大学语文“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推广以来,我们针对2020 级与2021 级的学员评教展开跟踪调查,评教有6 项指标,总分100 分。2020 级的学员评教得分是98.03,仅有课堂纪律一项高于院系平均分。经过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2021 级学员的评教得分,6 项评价指标全部超过院系平均分。学员表示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善于与学员交流互动,注重激发学员兴趣和学习动力;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方面,对课程的满意度明显增高。
教改实践以来,学校每名学员都有自己的原创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论文,每4 人中有一人参与演讲比赛或自编短剧表演,每5 人开展了读书心得分享,等等。学员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先后有30 余名学员在教师指导下公开发表文章,编撰了军旅文学原创文集、“飞扬的青春,火热的军营”演讲集及视频合集等。这种原创活动,点燃了学员们的热血激情,掀起了一股爱军精武的热潮,坚定了他们从军报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