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要求与方法

2023-10-21 00:44刘文艳仇竹妮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二十大思政特色

刘文艳 仇竹妮

(长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体,思政课教师有义务在教学中宣讲党的二十大创新性理论成果,诠释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在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并有序推进,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1],这对于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党的奋斗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光明前景中,强化理想信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进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充分彰显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讲理论的特点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我们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我们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科技、教育与人才。报告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全”的民主,是一种有别于西方“少数人的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形态。

将这些最新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客观反映理论发展状态,使教学内容与党中央的最新理论成果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彰显与时俱进的课程特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全面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完成自我创新。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紧密结合国家政治生活实际,宣讲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多角度多方面多形式学好、讲好、用好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如春风细雨般滋润学生心田,指导学生实践,并成功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二十大总结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伟业,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3]”三件大事。把这些辉煌成就讲给学生听,可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2 年,我国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2021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976 元,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改革的举措稳步推进;科技上,“祝融号”火星探索、“墨子号”量子通信任务完成、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成功探海,种种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在民生上持续发力,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多措并举解决农村脱贫“重症”——因地致贫、因技致贫、因学致贫[4],在空间上的整体性贫困妥善解决;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对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自我革命方面,始终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持好、维护好、发展好共产党人自内而外的政治品格,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全面从严治党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尤其是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过去极不平凡的辉煌历程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不懈奋斗、笃行不怠的思想品格,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品格,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踏实勤勉、艰苦卓绝的实践操守,必将鼓舞青年学生接续奋斗、勇创佳绩。

(三)有助于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展现了党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的思想品格,为全党全社会谋划了未来一段时期的新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广阔的光明前景。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时代昭示[5],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坚定成长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决心和信心,催生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对过去辉煌历程的总结、对当下历史阶段及重要任务的谋划、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蓝图的擘画,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能集中力量抓重点、集中精力谋远事、聚精会神谋实事,最符合当下发展阶段、充分考虑国情党情的好制度。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这些优越性,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主动地认同党、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踔厉奋发,不懈奋斗,成为高度爱党与高度爱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不是简单的内容补充或突兀地加减,而是在科学方法的推动下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讲清楚思政课教材的基本内容,又要全面、实事求是地讲清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三个基本要求。

(一)在教学中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6]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出发,讲清楚党的领导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明确马克思主义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明确党的领导力在各级组织中充分发挥,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方式的科学化,依旧是我们在未来面临的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课在政治上的鲜明底色,这一底色绝不能丢。

(二)在教学中科学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道路不仅取决于各国人民,也取决于各国发展历史,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基本国情各不相同,必然会走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百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党与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道路、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才在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考验中取得胜利。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也在根本上改变了前途命运。面向未来,这条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是确保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阐释清楚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是思政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大责任。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必须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既要讲清我们的优势所在,又要讲清我们的道路为何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讲清讲透这条道路的必要性、重要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统一学生认识,增强其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

(三)在教学中深刻阐明当前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7]。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世界并不太平,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是困扰和平的两大难题,一系列错误思潮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虽然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绩,并且未来我们必将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图景,但是这一历程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只见光明之前景而不见曲折之道路,就极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忽略安全隐患,丧失风险意识。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增强安全意识,不掉以轻心。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方法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必须在宣讲好、思辨好、践行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坚持在教学中以真理让人信服、以思考引人启迪、以行动促进落实。采取科学可行的融入方法,是推动二者有机结合的关键。

(一)重视理论培基,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一方面,从文本入手,深度研讨报告,剖析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涉及中国发展与改革全局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因此,必须树立系统思维从研读好报告本身着手。一是从报告中的微观问题入手,深入思考这些具体问题的背景、性质及其重要性,进而“以点带面”地加强整体性思考。只有对微观切入点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才能从国家发展的高度感悟党中央决策思想的深邃性。二是要加强对宏观问题的深刻认识,掌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个确立”“三个务必”“中国式现代化”“六个必须坚持”等一系列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的精髓奥义。坚持先学、深学,以夯实理论为基础传递党的二十大精神。

另一方面,发挥六门思政课的理论特色,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突出课程在价值观形成、法治素养形成上的育人优势,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课程的人格养成、提高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应当突出其真理性及时代性,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科学思维;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当从“四史”出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结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两门课应着重讲清党的二十大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论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点;形势政策课程应突出党的二十大相关的政治热点与焦点,着力提升学生的政治敏感度。总之,各门课程要发挥各自的理论专长,通过专业性的讲解阐释,实现以理服人。

(二)坚持问题导向,思辨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中国之问”作为出发点思考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中国改革任务繁重、矛盾风险繁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这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些问题的思考,不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现成答案,也不能是理论者、其他国家实践和国外现代化的模板、再版、翻版。因此,必须在思政课教学中分析总结中国经验以及据此形成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首先,必须科学思考、回答好“世界之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量理论和实践课题亟待回答。这些挑战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走什么样的路、举什么样的旗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践行者,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把握历史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何使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必须科学思考、回答好“人民之问”。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新的社会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回答。在未来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不但要“行”,还要继续“行”,就必须回答好、解决好“人民之问”,始终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

最后,必须科学思考、回答好“时代之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面临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尤其是重大时代课题[8]。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动态考察,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并一以贯之地保持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作为学生思考的重点,引领青年学生由思考到深入思考再到努力践行。

(三)坚持身体力行,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目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其最终目的是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学好悟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身体力行,在行动上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广泛集中讨论后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主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可以通过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问题的讨论、比赛、演绎,增强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这种践行方式,既能寓教于乐,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又能聚焦特定重点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学习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勤勉劳动的场景中、在发奋学习的场景中……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感受劳动者如何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感受科研人员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感受法治工作者如何参与法治建设进程,等等。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而广泛的社会实践,将学思践悟有机结合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在奋斗和创造中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二十大思政特色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