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路径初探

2023-10-21 00:44吴维娇姬咏华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时代

吴维娇 姬咏华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中华儿女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在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艰苦奋斗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青年。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应时刻关注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把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1]。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是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鲜明作风,也是党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身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奋斗观,形成于革命建设时期,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奋斗、甘于奉献、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随着时代变迁其内涵丰富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摆脱了物资匮乏,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仍需要去奢从俭、居安思危,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实干兴邦[2]。

(一)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艰苦奋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历经沧桑而经久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远古时期,大禹历经十三年磨难,终于完成治水大业,这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源头,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此外,《左传》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都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制胜法宝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党的艰苦奋斗史。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使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以弱胜强。延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重重包围,加之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边区的军民生活面临严重困难,亲力亲为、艰苦奋斗,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也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广大科技工作者奋不顾身、艰苦奋斗,使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曾强调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由此深圳由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市。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艰苦奋斗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我们所处的环境艰险坎坷,有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上的威胁,又有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肆侵袭,与此同时还有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实现。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我们党依旧凭借艰苦奋斗精神,埋头苦干、攻克难关,实现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步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新征程上,我们仍有许多困难要克服,有“卡脖子”的技术要攻关,全党仍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精神,必须时刻准备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被视为“两个务必”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弘扬。既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不断给艰苦奋斗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是党得到人民拥护和走在时代前列的思想支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3]。

二、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意义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就是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大学生追求知识的同时,更要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的群体,担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否具有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事关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一)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些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受到过多的保护和溺爱,存在一些自私的心理,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我满足,在社会中也缺少为他人考虑的意识。在教育导向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下,个别学生只注重分数而导致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匮乏,利己主义色彩比较强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新时代青年应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传承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秉持的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担负起青年的责任,以艰苦奋斗为底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二)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养成时期,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和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拜跟风,在生活中,不考虑自身的现实情况,无节制消费、提前消费,要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又想不劳而获,缺少自强自立的精神,个别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精神[4]。新时代,“吃苦”的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吃苦耐劳、锤炼意志、锻炼能力的本质没有变,广大青年要拿出肯吃苦、敢吃苦的决心,在精神上和环境上都不避艰苦,以孺子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往直前。

(三)有利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拼搏奋斗的品格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许多大学生找不到人生目标,出现一些佛系青年,喊着顺其自然、无欲无求的口号,为自己不努力找借口。《孟子》中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考验,青年人要敢于拼搏、敢于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与幸福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梦想,才能创造未来。新时代是奋进的时代,新时代青年要把握机遇,提升自我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奋斗的姿态同党和人民一起,一步步把社会主义伟大蓝图变成现实。

三、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

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课联系起来,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教材中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课的育人效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也是促进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加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校园内以艰苦奋斗为主题的活动、讲座和评价体系,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及社会搭建的实践平台都是显性教育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想信念与一言一行、校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与家风,以及社会风气都是隐性教育的手段,两种教育形式相辅相成。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利用这个渠道开展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工作。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艰苦奋斗精神的主渠道,所以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思政教师应深度挖掘课本中的艰苦奋斗素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事迹和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史,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的艰苦奋斗精神更加系统、完备,从而对艰苦奋斗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其次,突出理想信念的教育。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的航向标。将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结合,培养大学生不懈奋斗的人生目标。最后,加强对思政教师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教师所秉持的价值观。思政教师担当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首先,可以组织以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各项课外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和话剧展演、邀请时代楷模来校做报告;还可以发挥网络的传播引导作用,利用校园网络空间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建立健全以艰苦奋斗精神为主题的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践行艰苦奋斗精神。例如,倡导绿色出行,使大学生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文化氛围内潜移默化地被熏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才是对艰苦奋斗精神最完整的诠释。学校应该多创造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乡村支教活动,或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红色基地参观,住一晚延安时期的窑洞,吃一顿忆苦饭,切身感受艰苦的生活环境,从而提升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养成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基础。家长应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父母在给予学生物质保障的同时应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在生活中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日常中发扬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美好生活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需要长期努力奋斗[5]。在家庭教育里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助力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实践作用

从宏观角度而言,社会氛围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培养高校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上,应利用网络技术的发达,传播正确有价值的社会舆论信息,以其为导向,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艰苦奋斗是我们提倡的重要精神,社会应将各行各业中艰苦奋斗的先辈及优秀人物进行宣传,提高艰苦奋斗精神的地位。实践是培养和锤炼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途径,政府应积极为高校和企业搭建合作平台,让大学生到基层、艰难困苦的地方去锻炼,到贫困地区去支教,鼓励大学生创业,让学生在创业中体会和理解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以此来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同时,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打造并开放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文化博物馆,既可以借助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艰苦奋斗品质。

综上所述,艰苦奋斗精神是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艰苦奋斗精神不是天然养成、凭空产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培养、磨炼和锻造。新时代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越是物质生活丰富,越是经济形势利好,越要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接过革命前辈的接力棒,去跨越新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篇章。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