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丽玛
一、引言
当前,内蒙古不断出现“一专多能”型民族音乐新组合。这些新建立的乐队组合成为当下地方性传统音乐文化表演的中坚力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新型乐队组合更注重将地方性传统音乐并将其作为表演曲目,以继承传统、释义传统为根本目标,在对其进行改编、配器的同时,重新演绎地方传统音乐。其二,新型乐队组合更注重互联网宣传和现场表演,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的特质传播新演传统民歌,在现场表演中融入新的舞台科技要素,打破原来的舞台表演模式,引起观众和演员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最佳表演效果。本文以奈热乐队为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现场音乐会的表演,进一步说明其音乐作品将传统民歌作为创作核心的要素,在建构新的声音文化的同时,为传统民歌新的意义作出诠释。
民歌作为人类最初的音乐记忆,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影响深远,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对民歌进行着新的诠释,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民歌仍对大众日常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舞台表演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内蒙古各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乐队组合,奈热乐队便是其中之一。奈热乐队成立于2011年,成员有恩和、孟和乌力吉、牧仁、朝乐门、道力格尔玛、孟根胡雅嘎、恩泽、其乐莫格等8名蒙古族青年,恩和担任队长。他们以民歌改编作为表演作品的主要形式,保留民歌地域风格的同时,加以现代的编曲技巧与配器手法,呈现出与传统蒙古族音乐迥然不同的一面。奈热乐队在成立十周年之际开启了全国巡演活动。他们是以什么样的信念和毅力坚持下来的?如何从一个地方性组合成为公众视野当中的热门组合?曲目编排的初衷是什么样的?因此,笔者跟随奈热乐队的巡演活动,借此机会观察其表演形式、演唱曲目、乐队排练与编配方面的情况,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记录与分析。在此将2022年1月1日晚于海南省海口市海口湾演艺中心举办的海口新年音乐会作为个案调查,通过分析其表演形式与表演曲目说明传统民歌创作核心要素在表演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民歌与新作品的互动关系
奈热乐队主要乐器构成为马头琴、叶克勒、低音马头琴、四胡、陶布秀尔、图瓦三弦、羊皮鼓、口弦琴、吉他、贝斯等。他们以蒙古族民歌曲调为基础,加入现代的编曲手法将蒙古族弓弦乐、弹拨乐、打击乐与西洋乐器相互融合,形成原生态与流行音乐糅合的新颖风格,既体现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魅力,还符合现代音乐的审美特征。
如表1所示,本场音乐会演唱的《阿拉泰杭盖》《走马》《山顶》《十二生肖》《天上的风》《鸿雁》《酒歌》《我的故乡》等流传于蒙古国西部、科尔沁、苏尼特、鄂尔多斯、乌拉特、布里亚特等地区的民歌。《岱日勒查》为流传于科尔沁地区的好来宝曲目。奈热乐队队长曾谈道:“我们乐队的演奏曲目主要从民间挖掘传统民歌、好来宝,再加入现代的编曲手法与配器技术,形成个性化风格。传统民歌奠定了乐队的表演形式与演奏风格,所以通过该个性化表演风格传承传统民歌的特征与魅力。”因此,奈热乐队以传统民歌作为主线,运用马头琴、叶克勒、陶布秀尔、四胡、口弦琴、羊皮鼓、低音马头琴等蒙古族乐器与贝斯、吉他、键盘相互融合,演绎出一首首经典作品。例如,科尔沁民歌《天上的风》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表达出事物短暂,人要珍惜美好时光,努力拥抱美好世界的感情。在演奏中,马头琴双弦演奏两小节之后,键盘开始演奏主和弦作为歌曲的引子部分。由男声演唱歌词的同时,其他表演者轻轻哼唱烘托歌曲意境,仿佛被徐徐的微风吹拂着。之后,伴随着马头琴演奏主旋律,明亮的哨音呼麦响起,好像在告诉人们生活的真谛。最后,以乐队成员轻声合唱结束。显然,该曲目的编曲手法与演唱形式贯穿了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以简单朴素的和声构建出长者给晚辈讲述人生哲理时宁静祥和的画面。乌拉特民歌《鸿雁》由蒙、汉双语演唱。男声的蒙语轻声演唱与女声的蒙古族长调相互融合,乐队成员合唱一段后再以汉语演唱其他唱词部分。在此,观众能够跟随旋律与演员共同演唱至曲目结束。据笔者了解,奈热乐队将蒙古族传统民歌以蒙语、汉语两种不同语种展现,一方面是保持该传统民歌“原汁原味”的地方性风格特征;另一方面,本场音乐会在当地以“异文化”形式存在,所以在演出中需要搭建一个能让表演者与观众互动的桥梁,使表演更加完整,便采用了双语种的演唱方式,乐队与观众共同建构起声音景观。
三、传统民歌的声音塑造模式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有安达组合、蓝野乐队、杭盖乐队、九宝乐队等多支新生民族音乐组合与乐队,他们都致力于传承传统民族音乐,并在其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无一例外,奈热乐队也以传承传统民歌为初衷,在保留传统民歌风格特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的元素,体现出奈热标新立异的风格。由《十二生肖》为例,表演者以充满活力、轻快爽朗的节奏演唱,其中,以模仿十二生肖的声音特征作为间奏部分尤为引人注意。正如理查德·鲍曼所言:“表演是交流行为的一种方式,是交流事件的一种类型。” 通过对十二生肖声音的模仿,可以向观众贴切地展示该民歌的主题内容,这一表演行为便成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方式。奈热乐队的表演既能体现传统民歌的魅力,還呈现出传统音乐的多种体现方式。民歌不仅可以运用唱奏的表演形式,还可以通过声音模仿的方式去传承与传播其内涵。再如《岱日勒查》,该曲目是流传于科尔沁一带的民间好来宝曲目,奈热乐队在采风的时候发掘该曲目并进行改编。在民间,“岱日勒查”意为“辩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分为一组,一问一答相互辩论。而奈热乐队运用人声与呼麦的对唱形式表现出《岱日勒查》一问一答的演唱特征,通过马头琴、陶布秀尔、低音马头琴、羊皮鼓等蒙古族乐器凸显出演唱其说唱音乐的热烈气氛,并在间奏部分穿插乐队成员的即兴表演片段。由此看来,他们以传统民歌与说唱音乐为创作核心要素,跟随时代的发展,以符合现代音乐审美特征的一种崭新的形式演绎传统曲目。
以改编民歌为主的新生民族乐队颇多,风格各具特色。奈热乐队依旧保持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创作理念,将流传于蒙古国西部、俄罗斯布里亚特以及内蒙古各地区的民歌,在演绎为奈热风格的同时,赋予传统民歌新的意义。《走马》《山顶》《酒歌》《鸿雁》等歌曲都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奈热风格,在歌曲流传于苏尼特、鄂尔多斯、乌拉特民歌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加入流行与摇滚音乐的元素,使蒙古族传统民歌以匠心独具的表演形式呈现给观众。他们的音乐风格体现于和声走向与节奏掌握方面,如上述的鄂尔多斯民歌《山顶》中,以键盘、吉他、贝斯的和弦铺垫作为引子部分,烘托出凄凉沧桑的气氛,再以男女声对唱、合唱的形式刻画该传统民歌背后的爱情故事。因此,奈热乐队对民歌进行改编时,是根据民歌的历史背景、主题内容以及演唱特征,对声音构造方面作出创新。
四、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活动及表演新意
奈热乐队的8位蒙古族成员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科尔沁、昭乌达、锡林郭勒等地区。关于歌曲创作,他们首先从家乡的民歌入手,通过采风了解其历史背景、演唱特征以及唱词含义,再以符合奈热风格的编曲手法进行改编。最后在排练、演出和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具体的调整。如安东尼·西格尔所言“每一次表演都再创造、再建立或改变歌唱的意义。”听众欣赏到的每首曲目背后都蕴藏着不同的故事,而当他们表演时,就是在为传统民歌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女声独唱的《我的故乡》为布里亚特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歌。运用蒙古族传统弓弦乐器马头琴与吉他、贝斯、键盘等西洋乐糅为一体的配器手法,结合布里亚特蒙古语演唱展现出别具匠心的表演风格。另外,《阿拉泰杭盖》《走马》《山顶》《酒歌》都属于以传统与现代,原生态与流行音乐融为一体的风格新演的民歌曲目,给予观众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
该场音乐会所表演的曲目不仅有民歌改编作品,还有《呼伦贝尔大草原》《第一场雪》《春天》《牧马人之歌》和I Want My Tears Back等创作歌曲,《将嘎》《故乡的影》两首原创器乐作品。《将嘎》和《故乡的影》原创作品以现代创作技巧体现蒙古族传统乐器的音色特征。而I Want My Tears Back是将芬兰Nightwish乐队的作品改编为具有蒙古族韵味的器乐合奏,既体现出蒙古族器乐风格,又能展现金属音乐的独特魅力。《第一场雪》为呼麦独唱作品,其间有表演者为观众介绍呼麦演唱技法以及演示的环节设计尤为独异,由于当地部分听众首次聆听蒙古族呼麦,所以在表演之前加入此环节,让听众进一步了解蒙古族传统音乐。由此看来,奈热乐队会根据听众的实际情况安排演唱曲目以及互动环节,例如汉语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双语演唱的《鸿雁》以及上述《第一场雪》的互动环节。因此,奈热乐队的歌曲以独具民族特色而传遍大江南北,逐渐从地方性乐队成为公众知晓的新生民族乐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文化语境下,人们运用多种方式与途径传承、传播以及演绎着传统民歌。内蒙古地区新生民族乐队之奈热乐队将传统民歌作为创作核心要素,将现代编创技法与蒙古族呼麦、长调等演唱形式相互融合,加入马头琴、低音马头琴、陶布秀尔、口弦琴、羊皮鼓等蒙古族乐器以及键盘、贝斯、吉他等西洋乐器,采用新的舞台科技要素和表演模式重新演绎多首民歌。还运用独唱、重唱、合唱、合奏等多种表演形式,刻画出传统民歌中不同题材的中心思想与主题内容。奈热乐队独特表演风格既传承了传统民歌,又融入了时代的流行元素,符合当代的音乐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美]安东尼·西格尔.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亚马孙河流域印第安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赵雪萍,陈铭道,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博特乐图.从安达组合看民族音乐“走出去”[J].人民音乐,2018(09):42-45.
[4]洛秦.论音乐表演的艺术及文化本质[J].音乐探索,2022(02):3-13.
[5]萧梅,李亚.音乐表演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J].中國音乐,2019(03):5-14+34+193.
[6]诺尔吉玛.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创新及发展深思[J].参花(上),2021(06):66-67.
[7]孙梦娇.新媒体下蒙古族流行音乐创作的新变化——以蒙古族民歌为例[J].参花(上),2022(01):63-65.
[8]程畅.蒙古族传统音乐研究与鉴赏[J].艺术教育,2018(05):73-75.
[9]周丽青.试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创新发展[J].戏剧之家,2015(02):52.
[10]董海丰.浅谈蒙古族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219-220.
[11]包美荣.蒙古族音乐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J].前沿,2002(11):166-168.
(作者简介:安格丽玛,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