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标记“到”的组配规律与语义提取

2023-10-19 08:56赵春利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补语指向宾语

张 博,赵春利

一、前人关于“到”的研究

“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多功能词,也是语法学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现代汉语词典》最早界定了“到”的语义内涵:(1)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2)往;(3)用作动词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4)周到;(5)姓。(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1页。目前,学界关于“到”的研究沿着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围绕“到”的句法功能及历时演变展开了广泛而细致的研究。

首先,在共时层面上,学者们对“到”的句法功能及分布规律做了细致的考察,“到”主要分布于以下四种句法环境中:一是在句中作独立动词;二是作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到+O+V);三是在“数1+到+数2”中作连词;(2)参见刘丹青:《“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汉语学习》1992年第6期。四是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V+到+O)。关于补语位置的“到”,学界围绕“到”同宾语的共现情况展开研究:吕叔湘全面考察了“到”同后面的受事、处所、时间、数量等名词成分的组配情况;(3)参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1—152页。朱德熙从述补结构的及物性出发,指出“到”字做补语组成及物性述补结构,可以带处所宾语、时间宾语、一般宾语、谓词性宾语;(4)参见朱德熙编:《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0—131页。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认为“到”组成介词结构做动词补语,用来介绍动作的趋向、动作涉及的范围和对象、动作持续的时间,以及所达到的程度;(5)参见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6—147页。邵敬敏、周娟基于“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将“到、至、在”归为介引“终点”的终点介词;(6)参见邵敬敏、周娟:《“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沈阳又进一步指出“V+到/在NPL”是汉语典型的“位移—终点”结构,并关注到动词的位移特征诱发和制约了介词“到/在”表“方向/存在”的终点投射功能。(7)参见沈阳:《现代汉语“V+到/在 NPL”结构的句法构造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2015年第2 期。

其次,在历时层面上,前人关于“到”的语法化路径基本达成了共识,“到”在语义上沿着“空间—时间—结果”的轨迹,由行为动词分别向介词、结果补语、构词语素等演化。陶振伟提出“V1+V2+O”中,V2表动作行为的语义特征消失,表动作行为结果的语义成分得到强化,进而重新分析为“V+C+O”。(8)参见陶振伟:《“到”的语法化》,《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仝国斌考察了“到”的两个语法化维度:一是介词(“到”后“于”的消失过程),二是表示动作结果的一种常见附着形式。(9)参见仝国斌:《“到”的语法化过程》,《殷都学刊》2006年第2期。刘芳全面梳理了“到”沿着“实义动词→趋向补语的趋向动词→结果补语的趋向动词→不能单独运用的语素”的虚化过程。(10)参见刘芳:《“到”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萧红注意到,近代汉语时期,“感觉动词+到”中“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同“动词+见”开始混同。(11)参见萧红:《动词补语“见”、“到”的现实差异及其历史发展》,《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1 期。罗耀华基于介词并入的类型学视角,指出“到”虚化为介词或词内成分后,依附于V,出现并入,实现词汇化。(12)参见罗耀华:《介词并入与“V+到”类结构的词汇化研究》,《语言研究》2015年第2期。总的来说,“到”的历时演变过程较为清晰,但由于描写的不充分性及缺少句法上的验证手段,特别是对趋向补语向结果补语的演变在论证上稍显单薄。

前人关于“到”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基本厘清了“到”的语法化历程,但是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句法描写得不充分,没有全面考察“到”同其他句法成分之间的同现约束关系,没有揭示出动词类型同“到”的组配规律;二是割裂了句法分布与语义提取的关系,句法描写没能进一步为“到”的语义提取和验证提供精细化手段,因而无法对同一句法位置的“到”做出统一性的解释。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义语法为理论指导,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并非任意动词都可以和“到”组配,那么,“到”究竟选择哪些动词,又排斥哪些动词呢?其次,同一动词和“到”组配可以表示不同的终点指向,例如“走到教室”(空间终点)和“走到天亮”(时间终点),“到”的终点指向类型到底有哪些?最后,基于动词组配规律和语义关系类型的分析,进一步提取并验证结果标记“到”的语义特征。

二、动词类型与结果标记“到”的组配规律

基于大规模语料库调查发现(13)本文使用的语料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络版语料库以及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并以《汉语动词用法词典》(1999)为参照,对动词与“到”的组合进行封闭式考察,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归纳主义与正反对比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力求全面揭示并验证动词和补语“到”的组配规律。,动词能否和结果标记“到”组配的决定因素在于动词内部的时间结构特征,以 Vendler关于动词时间结构特征(time schemata)(14)Vendler,Z.,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pp.97-103.的分类为基础,动词同“到”的组配表现出如下规律性:

第一,活动类动词。活动类动词如“玩、吃、学习、跑、睡、走、找、爬”等,其内部时间结构特征表现为[+持续性][-终结性]和[+可完成性],在句法上具有以下特征:可以用于进行时(正在玩)、可以和持续体标记“着”搭配(玩着)、大多数可重叠(玩玩)、可以搭配时量宾语(玩一会儿)。活动动词可以同结果补语“到”组配,表示动作的完成和结果,由“到”赋予了动作过程一个终点。例如:

(1)a.记者采访了几群欢快的青年,他们都说要一直玩到天明。

b.他们跑到农民的稻田里,抓小鱼、捉青蛙、踩倒大片的庄稼……

c.用一点小小手段买到了心仪已久的《鲁迅全集》,真是高兴。

第二,状态类动词。状态类动词具有[+持续性][-终结性][-可完成性]特征,通常情况下不能和结果补语组配。状态动词具有恒定性,或称之为“状态的保持性”,在句法上表现为:一般不能用于进行体“正在-”(*正在相信)、不能重叠“VV”或“V了V”(*相信相信)、不能搭配时量宾语(*相信五分钟)。状态动词大体上包括以下两类:

1)属性状态动词,如“是、有、像、好像、属于、等于、缺乏、具有”等,多表示事物内在的固有属性,通常不能和结果补语组配。

2)心理状态动词,表示主观情感态度的心理状态动词,如“喜欢、高兴、相信、知道、信任、失望、拒绝”等,一般也不能和结果补语搭配,如“*相信到五点”“*相信完了”等都是不合法的。但是,心理状态动词可以和“到”组配表示主观情感上的一种极性程度义(量极终点指向),其典型表达形式为“V到了极点”。“到”后面既可以是谓词性成分(爱到死去活来),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失望到极点),后接谓词性成分的“到”常常可以替换为“引进结果—情态补语的助词‘得’”(1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1—152页。,如例(2a-b);也可以在后面添加“……的程度”变为体词性结构。例如:

(2)a.难过到要窒息。→a1.难过得要窒息。→a2.难过到要窒息【的程度】。

b.爱到死去活来。→b1.爱得死去活来。→b2.爱到死去活来【的程度】。

c.这种颜面丢尽的耻辱纪录,简直令他难过到极点。

d.她为了自己的一片痴情无从如愿,失望到极点,只想一死了之。

心理状态动词和“到”组配表示的极性程度义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结果,由“到”的“空间到达义”虚化而来,将心理状态隐喻为一种有界(存在极点),且可以被“测量或量化”(16)参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145—148页。书中指出,程度的差别就是数量的差别,只要有测量的标准,程度也可以用精确的数量来表示。并且,表示程度很高,除了用副词、数量词外,还可以“用结果来衬托”。的结果。正如沈家煊指出,“语言中表示空间的词是最基本的,它们是派生其他词语的基础。派生是通过隐喻(metaphor)或引申从空间这个认知域,如时间域、目的域,等等”。(17)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第三,达成类动词。达成类动词具有[-持续性]和[+终结性]特征,动作发生在某一“时刻/时点”(区别于“时段”),即动作的开始和结束在同一时间点上,例如“死、发现、同意、出生、去世、看见”等。句法层面表现为不能和持续体标记“着”同现,不能和表示进行的“在/正在”同现。

瞬间达成类动词一般不能和结果补语“到”组配,但是在极少数情况下,非位移动词在一定语境中获得了“位移性特征”,可以和“到”组配,后面接地点名词,表示位移结果义。例如:

(3)a.宝庆一下子高兴起来了,高兴得把一天的忧愁都忘到九霄云外了。

b.“儿的病不治了,让他死到家里去吧。”陆贵老人流着眼泪说。

c.李伟男在参加完六届全运会之后,因腰伤加重退役到辽队担任教练。

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拾遇”类动词和“到”组配后,“V到”只能表示不具有过程性的瞬间终结事件,例如“捡到、拾到、见到、碰到、遇到”等。以“捡”为例,“捡”本身具有可持续性特征,可以说“他正在捡垃圾”,但是和结果补语“到”组配后,只能表示一个瞬间完成的动作行为,相应地,在句法上表现为状语位置不能出现表示时间量的词语,也不能受持续义副词“一直”修饰。对比下面一组例句:

(4)a1.赫维特【花了23秒81】才跑到终点。

a2.他吓得一步也不敢停下脚来,【一直】跑到了家里。

b1.他捡到一个钱包。→*他【花了五分钟】(才)捡到一个钱包。

b2.我在街上捡到了这个小孩。→*我在街上【一直】捡到了这个小孩。

尽管罗耀华等学者指出“找到、遇到”等一些高频紧邻的双音节单位有着高融合度的词化倾向(18)参见罗耀华:《介词并入与“V+到”类结构的词汇化研究》,《语言研究》2015年第2期。,但是,由于动结式的词汇化现象仍处于一个历时发展的动态进程中,其标准和界线存在一定模糊性,本文暂未讨论“V到”的词汇化问题。鉴于拾遇类动词同“到”组配后,同其他活动类动词一样,仍然表示动作的结果,因此,本文仍将“捡到、拾到、见到”等归为动补结构,而不将其归为达成类动词。无论是例(4a1-a2)中“跑到”表示的过程性终结,还是例(4b1-b2)中“捡到”的瞬间性终结,“到”在动作行为的终结性上具有统一性。

第四,结束类动词。结束类动词具有[+持续性][+终结性]特征,表示一个有着内在终止点的持续动作,汉语中结束类词在数量上较少,例如“抵达、创立、形成、实现、开通、摧毁、建造”等,可以和“正在”搭配表示进行,和“了1”搭配表示完成;在祈使句中不能和时量宾语搭配(*创立一会儿),也不能出现在表示短时体的重叠式中(*创立创立)。结束类动词不能和结果补语“到”组配。例如:

(5)a.经由哈尔滨抵达俄罗斯的中国劳工已超过了5万人。

→a’.*经由哈尔滨抵达【到】俄罗斯的中国劳工已超过了5万人。

b.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b’.*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到】教育现代化。

综上,满足[+持续性][-终结性]和[+可完成性]特征的活动类动词以及表示程度极量的心理状态动词可以和结果标记“到”组配;其余状态类动词、达成类动词和结束类动均不能同“到”组配(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动词类型同结果标记“到”的组配规律

三、结果标记“到”的终点指向类型

同一动词和结果标记“到”组配时,“到”可以指向不同的终点类型,或者说,可以表示同一动作的不同结果,以“吃”为例:

(6)a.为什么吃下药吃到肚子里面,它会治头痛呢?

b.就这样,我们从中午十一点半,一直吃到了下午四点钟。

c.全营所有的人都吃到了马肉,并因此而获救。

“吃”和“到”的组配,可以表示空间终点(吃到了哪)、时间终点(吃到了什么时候),还可以表示特定关系的达成或实现(吃到了什么)。可见,“到”究竟表示哪种终点类型,是由动词及其搭配的宾语共同决定的,即取决于VP层面的组合义。根据语料库调查,结果标记“到”可以指向空间、时间、量级、关系四种终点类型。

(一)空间指向:“V位移+到+O空间”

在“V位移+到+O空间”结构中,结果标记“到”指向位移的空间终点,即主体或客体通过位移运动而到达的空间终点。在动词选择上,表示空间终点指向的“到”选择具有位移性特征的位移动词,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位移方式动词,如“走到、跑到、飞奔到、游到、推到、端到、踩到、摔到、吹到、飘到、躲到、搬到、撤到、带到、领到、引到”等,例如:

(7)a.我想也没想,买上一张火车票就跑到了北京,成了一名“北漂”。

b.他把名片和信塞到侧兜里,又望了望行进中的士兵。

位移方式动词中既包括自移类动词,如“跑到、走到、跳到”等表示主体自主性位移,也包括他移类动词,如“塞到、扔到、丢到、端到”等,表示客体的被动性位移,如例(7b)中位移的对象是“名片和信”,并且他移动词多出现在“把/被/将”字句中。

二是位移趋向动词,如“来到、去到、进到、落到、回到、降临到、陷入到、转移到”等,主要以具有指示功能的趋向动词为主,凸显位移的方向。例如:

(8)a.迫于生存的需要,他们顺着非洲走,去到了埃及,然后来到了两河,产生了后来的两河文明——古巴比伦。

b.如果出现偏差,管理的任务就是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此外,还包括表示身体姿势或存在义的“坐、躺、站、住”等,这类动词本身既可以表示动态的动作(坐下来),也可以表示动作结束后存在的状态(坐着)。姿势类动词和“到”组配后,其位移性特征得到凸显。例如:

(9)a.那么你现在就赶快躺到床上去,用棉被蒙住头。

b.他帮明奶奶穿好衣服和鞋子,扶她坐到了大竹椅上。

c.我搬出在电影学院附近租的房,住到了位于北太平庄的一处地下室。

另外,在宾语搭配上,选择具有“处所化”特征的名词性成分,主要包括:1)处所名词,包括地名(卖到香港)、机构名(带到警察局)、行政单位(落实到县和乡)、空间方位(走到旁边)等;2)方所化的事物名词,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摔到了船底、交到了别人手上”,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回到正确的立场上”。表示事物的名词需要通过方位词使其方所化,如(10d)中“手→手上”,任何一个表示事物的NP加上方位词后都能表示方位,这是方位词的主要语义功能即“范畴方所化”(19)储泽祥:《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中国语文》2004年第2期。。

(10)a.广东的英吉利鸵鸟养殖场将他们出产的20多吨鸵鸟肉卖到了香港。

b.一胖一瘦两个警察一边一个架着我的胳膊,强行把我带到了警察局。

c.要认真检查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

d.将疏导情绪的责任交到别人的手上,始终是不够稳妥的。

(二)时间指向:“V持续+到+O时间”

在“V持续+到+O时间”结构中,结果标记“到”用来指向动作行为在持续过程中的时间终点。在动词上选择动作持续动词和时间推延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和时间的推延。具体表现为:

一是动作持续动词,如“吃到、睡到、玩到、上课到、工作到、使用到、坚持到”等,表示具有持续性的活动行为。例如:

(11)a.结婚那天她一直上课到下午5点钟,急坏了新郎和婚礼上的宾客们。

b.爸爸每日写到深夜,早上就睡到日上三竿,醒后第一件事就是抽烟。

c.他每天跑7个村民小组讲课,常常从早晨6点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

二是时间推延动词,如“延续到、截止到、推迟到、提前到、追溯到、维持到、保持到、沿袭到”等,表示时间的推移和延续。例如:

(12)a.英国政府对申奥一事的讨论从今年1月一直推迟到现在。

b.日本足协官员今天在东京表示,日本欢迎国际足联将决定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举办国的时间从明年6月提前到明年初。

c.从4月23日起,截止到记者发稿为止,安徽省累计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2例,无疑似病例。

无论是动作持续性动词还是时间推延义动词,二者和“到”的组配都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性特征,特别是动词前经常搭配时间副词“一直”。

另外,在宾语的选择上,表示时间终点指向的“V到”后所搭配的宾语通常是时间名词或短语,如“日上三竿、凌晨一点、现在、明年初”等,表示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终结点。有些句子中省略了时间词语,但是可以在句子中补充出来,如(12c)可以补充为“截止到记者发稿【那一刻】为止”。

此外,在时间终点指向中,动词前还经常出现表示时间起始点的词语,如经常受时间状语“从+时间词”修饰,如“从早晨6点、从今年1月”等,时间起止点的共现突出了动作在时间维度上的跨度,同样凸显了动词较强的持续性特征。

(三)量极指向:“V变化+到+O量极”

“量极终点”即由量变所导致的事物在量度或程度上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达到某种“程度极值”。在动词上,选择表示数量增减的变化义动词,主要包括:1)提升类动词,如“增到、增加到、提高到、升级到、上升到、发展到、进展到、推进到、上涨到”等;2)降低类动词,如“缩短到、降到、降低到、下降到、控制到、抑制到”等。例如:

(13)a.学校应当努力用良好的教育影响抵制社会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尽可能地把社会的不良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b.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用了三年时间,集中精力医治战争创伤,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c.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上。

d.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的文盲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

而与变化义动词相反的维持义动词如“维持、保持”等和结果补语“到”的组配只能表示时间终点指向,不能表示量极指向。例如,可以说“维持到明年(时间终点)”,但不能说“*维持到较高的水平”。

另外,量级终点指向中的宾语多选择“范围、程度、水平、标准”等程度义名词,并且前面经常受表示极值义的定语修饰,如“最小程度、最高水平、前所未有的水平”。除了程度义名词,还可以选择数量词来表达一个具体数值,如“百分之五以下”。

无论是提升类动词还是降低类动词,所达成的变化结果大多表现出预期性特征,或者说是符合主体期望的,可以概括为通过一定努力而“达到某种水准、降低某种损失”。例如:

(14)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规划,使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并进行检查验收。

b.在公安消防队员的奋力扑救下,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扑灭了大火,把火灾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c.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

例(14)中“制订实施规划、奋力扑救、近5小时的艰苦奋战、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等都表示主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及措施,或为此付出的努力,表现出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动词前还经常搭配遂愿义副词“终于”,而一般不能同“偶然、意外、碰巧、巧合”等意外义副词搭配。例如:

(15)a.凭着过硬的技术,经过精心调整,终于达到了外商的要求。

→a’.*【意外】达到了外商的要求。

b.该中心先后从德国、美国的一些动物园引进了15匹品种优良的普氏野马,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发展到59匹。

→b’.*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碰巧】发展到59匹。

(四)关系指向:“V获得/遭受+到+O对象”

关系终点指向表示的是某种关系的达成或实现,大体上可分为主动获得类和被动遭受类。

首先,主动获得类。表示主动获得义的动词包括感知义动词和获取义动词两类:1)感知义动词,如“认识到、了解到、感受到、感悟到、体会到、察觉到、猜到、注意到、联想到、预料到、想象到、打听到、看到”等,表示通过感官对外界信息的接收而获得的某种认知或感受。例如:

(16)a.生平头一遭,我真正体会到了做人的感觉。

b.人们能够通过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了解到其波源的信息。

c.听者从中既能体验到勃勃的山野豪情,又可感悟到暖暖的纯真柔情。

“感知”通常表示主体通过同外界接触而得到的某种认知或体会,动词前经常搭配“从中、从某处、在某处”等地点状语,宾语一般为某种感觉、情感以及信息知识等,如“做人的感觉、波源信息、纯真柔情”等。

2)获取义动词,如“得到、找到、买到、赚到、抢到、挣到、争到、借到、学到、捡到、抓到、捞到”等,表示主体获得某物。例如:

(17)a.他在经过半年的奔波求职后终于找到一个如意的饭碗。

b.我四处奔波,求亲告友,总算筹到了必需的启动资金。

c.国王历尽艰辛找到夜莺,听了夜莺歌声,感动得落下眼泪。

大多数情况下,获取义动词所搭配的宾语表现出[+价值性]特征,如“一个如意的饭碗、必需的启动资金”等,是主体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实现或获得的,如(17b-c)中“四处奔波、求亲告友、历尽艰辛”等都凸显了过程之艰辛。

其次,被动遭受类。遭受义动词和“到”组配,典型遭受义动词主要包括“受到、遭到、遭受到”,并且,多数情况下可以变换为被动句。

(18)a.内战已使这个国家一万多人丧生,经济已遭到了严重破坏。

→a’.内战已使这个国家一万多人丧生,经济【被】严重破坏。

b.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行课程改革时,实用主义受到严厉的抨击。

→b’.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行课程改革时,实用主义【被】严厉抨击。

c.该地区近日遭受到一场暴风雪的袭击,24小时内降雪深达1米左右。

→c’.该地区近日【被】一场暴风雪袭击,24小时内降雪深达1米左右。

与获取义动词相反,遭受义动词搭配的宾语通常表现出消极性,具有[-价值性]特征,如“破坏、反对、威胁、损失、打击、抵抗、限制、批评”等,并且经常受“严重、严厉”等程度义词语的修饰,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情态义。

综上所述,动词和结果标记“到”组配可以表示空间、时间、量级、关系四种终点指向类型。通过语料库定量统计发现,随着“到”在语义上的虚化,词汇化程度更高的量级终点(如“达到”)和关系终点(如“受到、得到”)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显著高于空间和时间终点指向(具体信息见图1)。

图1 “到”的四种终点指向类型的分布频率

四、结果标记“到”的语义特征

(一)终结性

从事件层面来说,动词和结果标记“到”组配表达一个终结性事件。以“跑”为例,“跑”作为一个活动动词,其动作本身不含有一个内在终结点,可以任意地延长或终止,并且在任意点结束都可以说“他跑了步”。而“跑到操场”和“跑到下午3点”中,“到”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为“跑”限定了一个目标或终点,当动作抵达这一目标时,便自然地获得了一个终结点,从而使该事件具有了终结性。那么,“到”的终结性在句法上如何体现呢?

首先,从时体的选择上来看,“V到”在“时”的选择上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出现在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的句子中,可以搭配时间名词“现在、昨天、后天”等。例如:

(19)a.股份化改造是企业改革的一种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这是您早就提出过的观点,【现在】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现在时]

b.想不到【后天】就可以见到他。[将来时]

c.她【昨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过去时]

但是,在“体”的选择上,“到”只能选择完成体,“V到”后经常出现表示完成的“了1”;而排斥进行体和持续体,具体表现为不能和表示进行的“在/正在”“呢”共现,也不能和表示持续体标记“着”共现。例如:

(20)a.这经验他现在体会到了。

→a1.*这经验他现在【正】体会到【呢】。

→a2.*这经验他现在体会到【着】。

b.6月14日,法国政府搬迁到了波尔多。

→b1.*法国政府【正在】搬迁到波尔多【呢】。

→b2.*法国政府搬迁到【着】波尔多。

其次,从终点的瞬成性上来看,事件的“终结点”表现为一个具体的时点(即终结发生在“时刻”而非“时段”),具有瞬间达成性特征。一方面,如上文所述,“V到”后不能和持续体标记“着”同现,表现出“终结”本身的不可持续性;(20)例如“我只花了20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20天”表示事件的过程,可以持续;而“拿到营业执照”表示事件的终结,发生在瞬间,不能持续。另一方面,“V到”后通常搭配表示时点的词语,如例(21a-b)中“那一刻、十二点差一刻”。并且,“V到”一般不能同表示时段或时量的词语搭配,如例(21c)“推迟到”后面不能搭配表示时段的“一段时间、两周”,只能搭配相对明确的时间点如“6月25日、两周以后”。例如:

(21)a.他和他的伙伴们在收到汇款单的那一刻,激动得当时就拥抱成一团。

b.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

c.由于运输工具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原定在6月18日之前把其余大部分军队撤回国内的计划将不得不推迟一段时间。

→c1.*推迟【到】一段时间。 →c1’.推迟【到】6月25日。

→c2.*推迟【到】两周。 →c2’.推迟【到】两周以后。

再次,从时间词的搭配情况看,“V到”经常和表示终结义的时间词语“最终、终于、最后、为止”等同现,也体现了事件的终结性特征。

(22)a.但是,马歇尔此时并未辞去国务卿的职务,只是不支领国务卿的俸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01年3月3日亚当斯总统任期届满【为止】。

b.最终让我下决心写这本书的原因,是我【终于】认识到,与其让别人杜撰我的故事,不如由我自己来讲述。

c.大胆地与教授接触,大方地向教授求教,【最终】会找到愿意做你的推荐人的教授。

(二)结果性

一般来说,一个事件的内部时间参照可以分为“开始—持续—完成—结果”,结果是在动作的完成或结束后产生的,高名凯指出,“完成了的动作或历程也只表示历程之终了,然而不见得有结果。反之结果体则表示动作或历程之有所获得”。(21)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4页。“到”的结果性主要通过“到”和宾语的黏合性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到”的目标指向性,可进一步分为目标实现类和偶然达成类两种结果类型。

首先,从“到”的宾语黏合性上看。“到”表示动作终结并产生了某种结果(空间、时间、数量、关系),但是,“到”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结果补语,而是需要黏合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共同充当动词的结果补语。(22)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将动结式中的“到”界定为“结果标记”而非“结果补语”,根本原因就在于“到”指向结果时的非自足性。也就是说,“V到”后面一定存在一个表示动作结果的宾语性成分。

一是从动词的[±及物性]上看,不及物动词(“锻炼、休息、工作”等)在表示完结时,可以和结果补语“完/好”等组配,且后面不需要宾语性成分。但是,不及物动词在和“到”组配时,后面必须搭配一个宾语来表示动作的结果,从而使其表现出及物性特征。如例(23)中不仅表达“休息、工作”的完结义,还表现出动作的时间结果。

(23)a.休息好了。→ *休息到了。→ 休息到【6月中旬】。

b.工作完了。→ *工作到了。→ 工作到【深夜】。

二是从补语的自足性上看,典型的结果补语可以自足地表示动作的结果,因此,常常可以省略后面的宾语,并且可以用“VC了吗”提问。例如:

(24)a.油箱内加满了汽油。→ 油箱加满了。 → 加满了吗?

b.他喝醉了酒。 → 他喝醉了。 → 喝醉了吗?

而结果标记“到”不能省略后面的宾语成分而自足地表示动作的结果,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也不能用“V到了吗”来提问。例如:

(25)a.买上一张火车票就跑到了【北京】。→?跑到了吗?

b.麻将玩到了【当晚12点】。 → *玩到了吗?

c.把潜在的危机降低到【最低限度】。 → *降低到了吗?

d.感谢大家,让我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了解到了吗?

可见,只有在关系指向中,可以用“V到了吗”提问,如“买到了吗?想到了吗?感受到了吗?”等等,可视为“到”在虚化过程中,其结果义进一步强化的结果。

其次,从“到”的目标指向性上看。“V到”指称的终结性事件中,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一个具有终结点的过程性事件,如“革命一直坚持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也可以表示一个只具有终结点而没有过程的事件,如“突然看到球向我飞来”。根据语料调查,二者不仅在时间持续性上存在差异,在动作的[±自主性]和结果的[±目标性]上都存在着对立。根据“到”的目标指向性,可进一步分为“目标实现”和“偶然达成”两种不同的结果类型。

一是目标实现类。“V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示的是具有终结点的过程性事件,表现出自主性和目标性特征,即主体通过一定努力所实现的结果。在句法层面,动词前经常出现表示主体自主性的“想尽办法、一次又一次、几经思索、坚持”等词语,还经常搭配“终于、总算”等遂愿义副词。例如:

(26)a.而且在解救中要想尽办法捉到俘虏,查明大股匪徒的行踪。

b.科学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些波力发电的方法。

c.几经思索,我终于想到买盆郁金香回家。

二是偶然达成类。“V到”也可以指称瞬间终结的达成类事件,多由感官类、拾遇类动词和“到”组配,经常表现出非自主性和偶然性特征。如动词前经常出现瞬时义副词如“一下子、瞬间、突然、顿时、猛然”等,以及意外义副词“碰巧、恰巧、偶然、意外”等,表示结果的达成或实现并不在主体的预期内。

(27)a.她那瞪大的双眼让人一下子想到了我国“希望工程”的宣传画。

b.这块小木板是他一次出去散步时,在一个院子里偶然拾到的。

c.他碰巧看到《时代联合报》上那条新闻,自己就想何不也仿效一下。

(三)方向性

同其他结果补语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终点指向性结果标记“到”具有方向性特征。实际上,方向性就意味着“参照性”,即事件过程中存在一个参照点。“到”的方向性在句法层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经常和具有指示性的趋向动词“来—去、前—后、上—下、内—外”共现;二是“V到”经常出现在“从[原点]V到[终点]”结构中,其中“原点”即参照点。

第一,在空间终点指向中,“到”经常和指示性趋向动词“来、去”等共现,且出现在句尾的“来、去”常常可以省略,可见,“到”本身蕴含位移的方向性特征。此外,还可以通过“从[原点]V到[终点]”结构表现出来。例如:

(28)a.他们没钱把试卷直接寄到中国,只好先寄给当地的华语俱乐部,委托他们把试卷寄到中国【来】。→ 委托他们把试卷寄到中国。

b.于是那两个弟弟该倒霉了,父亲和后妈对努尔哈赤的气,全都发泄到他俩身上【去】了。→ 全都发泄到他俩身上了。

c.可就在此刻,一条狗从【大路上】跑到【泉水边】来喝水。

第二,在时间终点指向中,“到”的方向性以特定时间点的前后为参照。有些动词本身就含有指示成分“前、后”,如“提前到、延后到”;“V到”还经常搭配含有“前、后”的状语,如“向前追溯到、向后顺延到”等。方向性通过特定时间参照点表现出来,如(29a)“从大马士革回来”;没有特别说明时间参照点的,多以说话时间为参照,如(29b)可变化为“追溯到【距今】一千年以前”;或默认时间参照点,如(29c),默认以“现在的营业时间”为参照。

(29)a.哈里里同意将他提交书面辞职的时间推迟到从大马士革回来【之后】。

b.在中国,最早的民间女性社团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

c.目前赛特已经把每天的营业时间都【向后】调整到晚22时。

第三,量极终点指向中,“到”表现出“上—下”的方向性特征,“到”前面的动词经常含有表示趋向义的“上、下”,如“上涨到、上升到、下降到、下跌到”等;此外,在数量宾语后经常出现表示方向义的“以上、以下、之上、之下”等;另外,动词前还经常出现表示数量参照的状语成分,如(30a-b)中“在……的基础上、从现行的……”。

(30)a.这些都为新疆棉花总产【在去年68万吨的基础上】提高到今年80万吨【以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b.对于南北经济交流合作项目,韩国政府决定将贷款年利率【从现行的6%】降低到4%。

c.到2000年,云南要在70%人口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以下】。

第四,在关系指向中,无论是主动获取类还是被动遭受类,都以主体自身为参照,通过同外界接触而达成的某种关系,表现出“由外而内”的方向性特征:“内”表现为主体自身的获知或遭受,经常搭配“心里、自身、内心”等以主体为参照的词语,如例(31a-b);“外”表现为从外界获取,由动词前状语成分“从[外界]”表示出来,如例(31c-d)中“从外界、从他那里”等。

(31)a.我说:“我怎么知道!”其实我【心里】猜到了是怎么回事。

b.薛定谔曾因抗议希特勒法西斯吞并奥地利和迫害科学家,【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不得不离开祖国,先后迁居英国和爱尔兰。

c.皮肤在脱去厚毛之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感受器,可以更好地【从外界】接受到冷、热、痒、痛、触、压等大量信息。

d.我【从他那里】学到了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如何将一件复杂的事情表达得简明易懂。

结果标记“到”由位移动词“到”虚化而来,“方向”被视为位移的必要因素之一,由此推断,结果标记“到”在虚化过程中,即从空间域映射到不同概念域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位移的方向性特征。方向性是结果标记“到”同其他结果补语的一个显著性区别。

五、结 语

根据语义语法理论,“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的关系是语法意义决定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制约语法意义”(23)赵春利:《关于语义语法的逻辑界定》,《外国语》2014年第2期。。因此,只有准确定位结果标记“到”的分布规律,才能进一步提取并验证其语义特征,从而为揭示不同结果补语之间的句法语义差别奠定基础。本文按照从句法分布到语义关系再到语义特征的逻辑顺序,逐层定位并细化结果标记“到”的组配规律及语义关系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取并验证结果标记“到”的语义特征:终结性、结果性和方向性。

总之,“到”的定性及其语法地位的复杂性就在于它处于一个动态的语法化发展进程中,本文将“到”界定为“结果标记”,主要原因在于“到”在结果补语中地位的非自足性——“到”和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共同做动词的补语。而从连续、发展的视角来说,随着“到”语义的进一步虚化,特别是在关系指向中,宾语出现逐渐脱落现象,“到”表现出进一步向独立结果补语(或动结式双音节词的词内成分)演变的趋势。正如董秀芳指出,“一个形式在发生语法化后还可以进一步语法化(further grammaticalize)。进一步语法化的一个表现就是:独立的功能性成分变为依附性的词内成分”。(24)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最后,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如图2所示的连续统将“到”的语法地位及其语法化倾向表现出来:

图2 结果标记“到”在语法化进程中的地位

作者贡献度说明:张博,负责论文初稿的撰写和修改;赵春利,负责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的审阅和修改等。

猜你喜欢
补语指向宾语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