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展及趋势
——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3-10-19 09:14胥兴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0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弹性心理健康

◎ 张 媛 胥兴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儿童心理发展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留守儿童人数随之上升。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儿童群体,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且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由于各种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其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对于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不论是对留守儿童本身还是于社会而言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近十年的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行定量的可视化分析,为今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可视化分析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和高等教育中[2],不过该软件也完全可以应用于儿童心理研究中。本研究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 CiteSpace 对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全面了解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最新研究热点及未完善的研究领域。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 SU(主题)=留守儿童And 心理及SU(主题)= 留守儿童And 心理健康, 发表年份Between 2012-2022,数据来源类别选定为核心期刊”为检索表达式,为保证文献的可靠与一致性,逐一核对检索出的文献,删去导读与专栏导语、学术会议信息、年度总目次、新闻报道、人物介绍及机构介绍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信息433 条。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软件能够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对学科的演化路径和知识前沿进行分析与预测[3]。知识图谱用图形、图像形式来表示节点和关系,即呈现相关知识概念并挖掘复杂关系,最终辅助用户决策[4]。本研究采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同时运用Excel 进行图表绘制。直观地展示出年发文量、发文趋势、作者共现、机构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信息,进而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规律,探寻近十年来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进展及前沿领域。

二、文献计量分析

(一)文献年度分布分析

根据图1,2012-2022 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相关文献数量变化的趋势整体而言呈震荡上行趋势,且在2018 年达到峰值。这一趋势与我国有关留守儿童政策及文件的发布相关。如2014 年出台的关爱留守儿童文件、2015 年颁布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 年)》及2018 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等。

图1 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年度发文量统计图

(二)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将作者作为分析对象绘制出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核心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其中,作者姓名节点数越大,影响力越强;同时,连线数越多,代表节点间越密切,该领域核心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越高。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根据普赖斯定律可得,我国近十年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2 篇,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范兴华,累计发文7 篇。

图2 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研究核心作者共现图

利用CiteSpace 对研究机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可以直观分析“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核心学术机构及其合作与发展趋势(见图3)。从学术研究机构发文分布来看,大部分研究机构为师范类院校,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另外,从机构合作关系来看,大部分为机构内部合作,没有出现比较显著的跨院校合作情况,显示出各机构间的合作并不充分。

图3 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研究机构共现图

三、基于关键词图谱的热点研究领域分析

知识图谱能有效、直观地显示出研究热点与前沿。本研究采用 CiteSpace 的关键词分析功能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表、关键词共现图谱,全面展示了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

(一)高频关键词及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是对论文研究内容高度概括与聚焦的词汇, 因此研究关键词能够较好地掌握论文的主旨和核心内容。由表1 可知,位居前五的关键词分别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卫生、心理弹性。此外,将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 软件中,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时间跨度设为“2012-2022”,时间切片设为一年,得到如图4 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关键词节点数为347,连线数为818,节点关键词的字体越大体现了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大、中介中心性也就越强,而连线越粗则反映了关键词之间关联程度越高。由图可知,大部分关键词间具有显著的共现性。

表1 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关键词词频表

图4 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二)热点领域解读

通过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关键词词频表及关键词共现图,发现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热点集中在“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心理弹性”等方面。

1.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焦点所在

心理健康作为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与父母分离、学业落后、自身安全感缺失、支持不当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焦点所在。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相关研究、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等方面。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现有研究呈现出研究结果不一致的特征,但大部分研究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最明显的是情绪控制能力更弱,行为问题更多[5]。从情绪问题的方面来看,研究者们较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安全感、焦虑等。如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分离,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孤独感的困扰[6]。且留守儿童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就某些特定情绪或精神症状方面来看,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2.1%~51.4%,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3.2%~57.6%[7]。在行为问题方面,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率更高,其吸烟、酗酒、逃学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父母未外出务工的儿童[8]。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同学者研究结果呈现出差异性,如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与非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9]。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主题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两大方面。从内部因素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儿童自身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如留守儿童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关联,留守儿童内外向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均呈显著正相关[10]。此外,留守儿童生理、心理与其暴力行为存在相关关系[11]。从外部因素而言,负性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且心理健康在性别、民族、年级和父母外出状况上差异显著[12]。此外,贫困作为落后地区的一个显性因素,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较大影响。因此,不少学者研究过贫困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贫困程度较高,多维剥夺现象严重;贫困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健康均有显著性影响[1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策略也是研究热点。在影响因素方面,通过梳理文献,大致可以分为家庭、教育、社会三大类别。在家庭层面,亲子关系、父母外出务工[14]、隔代教养、家庭氛围[1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从教育角度出发,教育公平、班级结构[16]会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显著影响;在社会层面,贫困问题[13]、人口流动、城镇化、负性生活事件均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精神卫生成为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重点议题

精神卫生是来自于精神医学的相关概念。最早由心理卫生一词演变而来,是指精神卫生状态和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及措施。作为精神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领域,精神卫生近年来备受学者们关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儿童精神卫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产生精神卫生问题,如学习问题、情绪障碍、品行障碍、行为偏激、儿童虐待等。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近年来,我国针对留守儿童精神卫生的话题主要集中在精神卫生症状研究、精神卫生相关研究、精神卫生影响因素研究等领域。

其一,在精神卫生症状方面,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较非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更弱,更易产生退缩、无助、自卑、寂寞等心理。且更易产生心理病理症状,如强迫、焦虑、抑郁、偏执等[17]。其二,在与留守儿童精神卫生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较多关注留守儿童精神卫生与情绪情感相关问题。如抑郁、焦虑、情绪障碍、孤独症等。相关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且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学龄儿童遭受的伤害和情绪困扰程度更高[19]。由于其生活的特定环境及面对的各项负性生活事件,他们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孤独症,也更容易受到霸凌,进而影响到精神卫生状况。其三,在精神卫生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较多地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的角度考虑。如同伴关系、生活事件、留守特征、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家庭环境、学校氛围、不同监护类型等因素会对留守儿童精神卫生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支持作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状况的共有因素,被研究者们较多地关注。如社会支持对于留守儿童精神卫生状况、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恰当的社会支持策略能有效减缓留守儿童的抑郁及焦虑症状[20],亦能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度。

3.心理弹性成为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热点领域

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已逐渐渗透到教育学领域。从结果性定义而言,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 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21]。值得一提的是,心理韧性亦受到学者关注(见表1)。心理韧性与心理弹性相关,但目前学界对于二者并无清晰的划分,故此处不对心理韧性进行重复探讨。留守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更多地生长于逆境中,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是学者们的热门话题。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状况研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研究等方面。

在心理弹性状况研究方面,研究表明,通过独立样本比较检验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总分及下面的四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群体。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留守类型、认知风格等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差异的主要因素[22]。此外,在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来评估中国儿童的心理弹性现状的研究中,发现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得分高于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

心理弹性相关的研究主题较为广泛。如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弹性与社会退缩的关系、心理弹性与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弹性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心理弹性与孤独感及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总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4]。另外,社会支持能够提升儿童心理弹性水平,尤其是儿童对支持的利用度[25]。

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对策研究来说,研究者从父母、国家、学校等维度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如亲社会人群的识别并与之建立亲密关系有利于让身处危险的少年儿童得到相对有保护性的环境,成人可以通过角色示范帮助孩子获得心理弹性[26]。国家、社会、社区也可以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基于突现词变化的前沿主题分析

从近十年相关研究文献出发,利用 CiteSpace软件的变异检测算法对文献进行突现词汇提取,以掌握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发展前沿和演进方向。

(一)突现词探测

突现词是在某一时段激增的热点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突现情况,有利于把握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前沿。利用CiteSpace 软件的突发性探测功能,得到关键词的突现图谱(见图5)。可以看出,根据突现的时间依次排列,分别为:应对方式、农村人口、心理适应、心理弹性、少数民族、社会支持、效度、孤独、安全感、孤独感等。

图5 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二)前沿主题解读

1.留守儿童心理前沿聚焦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研究始终是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重点与前沿。从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看到,“应对方式”从2012 年持续到2022 年,且中心强度2.09,足以证明“应对方式”的重要地位。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身上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和情绪问题。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此类规划和意见的颁布旨在进一步探索如何从理论及实践上更好地服务留守儿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体系。因此,较多学者从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应对当前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应对方式”可以分为内部应对方式与外部应对方式两方面。内部应对方式主要是指留守儿童以自身的特质来自发地解决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如心理适应、心理弹性、心理资本等。研究表明,心理适应能力更好的儿童,其抑郁、焦虑、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更低,且面临此类心理问题时,更能从正向的视角去看待此类问题[27]。对于外部应对方式,学者们更多地从社会支持角度去论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并非只是单一地从社会层面提供的支持,它是一种包含家庭、同辈、学校、社会等共同力量,帮助个体应对压力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包括能让个体更好地处理困难的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系统[28]。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自尊的发展和心理弹性的构建,并在自杀意念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29]。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研究显示,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相对较多,违法和违纪行为显著多于非留守儿童[30]。

因此,面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研究者们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出发,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方式”及“支持策略”,既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亦能促进教育公平。

2.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突出情绪情感

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经历亲情的“缺失”、教育的“空场”、心理需求的“缺乏”,导致心理问题频发。尤其体现在情绪情感等方面,如孤独、不安、焦虑、抑郁等。因此,从近十年相关研究文献出发,利用 CiteSpace 软件的变异检测算法对文献进行突现词汇提取,发现孤独感、抑郁、安全感等是研究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关系网不满意时所产生的主观上的感受或体验,且通常伴随悲伤和空虚等消极情绪反应[31]。当前对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及相关研究两方面。在调查研究方面,主要以某地为例,展开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实证调查,如岳蕾、孙芳云和刘勇[32]对湖南省边远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以及郭智慧、韩志红和史永涛等[33]对宝鸡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分析。从相关研究而言,研究者们的研究视角较为广泛,如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关系、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关系、留守儿童孤独感与情绪表达的关系、亲子亲和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等。

留守儿童抑郁是近年来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从突现图谱来看,“抑郁”一词出现时间较晚,但该词突现强度却最强。在较早的年份,“抑郁”一词还未在国内盛行,但学校与社会中儿童抑郁的案例越来越多,且逐渐低年龄化,因此,“抑郁”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情绪与其问题行为存在明显正相关[34],有学者研究过留守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留守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人口学特征、家庭状况及个人生活方式与抑郁、焦虑症状检出存在相关关系[35]。也有学者发现留守儿童青少年中的大部分存在抑郁情绪等问题[36-37]。分析其抑郁原因,研究表明,父母的迁移与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呈现显著相关[38]。安全感是指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39]。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等方面。如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40],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心理韧性关系分析等[41]。

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要素渐趋多元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研究者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策略研究,如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精神卫生现状及应对策略等。但通过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看到,“农村人口”“少数民族”“心理弹性”“心理适应”等关键词位居其列。涵盖了人口学变量、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多方面要素。

从人口学变量来说,“少数民族”在2013 年出现,持续至今,且中心强度为2.34,说明该要素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或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又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特殊性,因而有较多学者关注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如刘洋[42]研究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关系,董泽松和何志魁[43]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等。都能证明学者们不仅从心理学方面考察到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将人口学变量也纳入其中,多维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从内外部因素而言,学者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不仅考察到了内部因素,如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资本、心理弹性、心理适应、自尊、问题行为等,亦考察到了外部要素,如社会支持。

因此,当今的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方向与要素逐渐走向多元化,能从多方面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五、建议与启示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近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及策略研究等方面。这与以往研究的综述大体一致[23]。但目前的研究尚存不足,结合近十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的总体分析,对未来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由理论走向实践,关注切实的支持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是难以避免的,教育者更多应思考如何从教育的角度去提出教育策略与方法,解决与完善问题[44]。因此,从理论走向实践是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有之策。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心理理论方面。如李晓玫、姜英杰等[45]学者利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SCL-90 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和Buss-Perry 攻击行为量表对754 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探究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关系。李丽娜、张帆和齐音等[46]研究了情绪表达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可见,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及其理论出发,探讨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留守儿童心理理论。其中也有学者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去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冯丽、姜英杰和刘志琳[23]基于冀北农村地区小学3~6 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及影响因素。王学男、吴霓从江西、四川两省的实地调研出发调研,讨论了“后撤并时代”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的挑战与可能,也提出了一些实践建议。

总体而言,我国的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缺乏实证研究。为此,今后研究者需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如何”而不是“为何”,提出更多实践性建议,为解决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供切实的建议与对策。

(二)由单一走向整合,结合多方的影响要素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对于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较多学者从家庭及社会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家庭及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学者发现,父母的迁移对于青少年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更易形成留守儿童孤僻、不安的性格[47]。也有学者发现,留守儿童父母缺位的成长经历可能对其心理理解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刘红升[48]基于中国留守家庭的现实情境来建构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分析框架,重点关注父母流动距离与亲子关系质量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有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去探讨社会客观条件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如张姝婧[49]提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谈到要从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家校联动等。但作者通过梳理近十年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发现,当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还是集中于家庭与社会,对于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及学校、同伴因素等其他方面涉及较少。事实上,在个体因素方面,留守经历可能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而致使其心理理解能力发展存在不足。例如,对于农村 2~3 岁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主动探索方面的发展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表现为对环境中新异事物缺乏关注和探索主动性[50]。因此,个人因素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我们不应只关注到留守小学生、中学生,更应该将目光投放至3~6 岁的儿童,他们由于年龄的差异,心理发展成熟度较低,对于挫折、逆境等情况更难以应对。因此,全面科学的考量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留守儿童的情绪表达或情绪调节等情绪适应问题以及其他心理问题,让教育和干预的顺利开展有规律可循。

(三)由消极走向积极,实现积极心理的转向

在前文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主题集中在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心理弹性等方面。事实上,在该主题下研究重点集中于留守儿童消极心理,如焦虑、抑郁、孤独感等。

留守儿童是否与落后儿童画上等号,“留守”儿童是真的被“留守”了吗[51]?此类问题值得商榷,但我们能肯定的是,即便留守儿童的生活轨迹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但留守儿童并非负面形象的代名词。有研究表明,家庭支持、希望感、感恩与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52]。且感恩是留守儿童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性因素[53]。为此,今后研究者需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考察并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克服其消极心理问题。

因此,研究者需要转变视角,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向的视角,鼓励性的话语与政策或许更能唤醒留守儿童内心深处缺失的感恩、亲社会、依恋、信任等积极情感。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弹性心理健康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