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进宏(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荆州 434023)
校园霸凌是全球性的、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恶性校园霸凌事件屡见不鲜,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 亿青少年和儿童因各种原因受到霸凌[1]。大数据时代,社会急剧变革,新旧事物加速更迭,学校传统德育机制跟不上时代发展,出现滞后现象,导致德育效果弱化,学生容易陷入迷茫状态,而这也成为发生校园霸凌的潜藏因素。此外,管教型的教育模式导致现今的校园霸凌防治宣传效果不佳,使得仍有很多学生无法辨别校园霸凌,让很多霸凌行为在同学眼中成为了小小的“玩笑”,没有得到纠正,进而让错误行为愈演愈烈。为了切实维护校园安全,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何杜绝校园霸凌行为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2]。
在学校课程教学中,教育戏剧需要运用戏剧与剧场的相关方法与技巧来进行活动。除了可以学习戏剧与剧场艺术,增进表演艺术的技能外,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科目皆可以融入在戏剧的程序结构内作为教学方法[3]。通过一系列教育戏剧活动,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压力得到了纾解,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深刻明了的理解。教育戏剧活动所用的素材,大多取决于现实生活,利用戏剧模拟人生中所遭遇的各种状况。借由在戏剧活动中得到的体验或启发,发展对各种人生境遇的认知。这些感想与思考,都可以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参考应用。同时通过戏剧的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动教学活动的进行。如果能将教育戏剧与校园霸凌主题相结合,将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融入其中,便可让学生通过戏剧活动,深切理解校园霸凌对事件双方造成的影响,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并推动校园霸凌防治教育,共同构建和谐、安心、友善的校园环境。
教育戏剧通过戏剧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中多会与他人产生“联结”,且一定会有“表达”,“表达”不局限于语言表达,也可能是默剧式的肢体表达。在不同的戏剧情境中,新的情境不断地出现,学生需要在不同的新情境中做出不同的反应,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戏剧常常在模拟真实生活的片段,学生通过戏剧的形式,经历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挫折或是选择。通过模拟不同的人生片段,自发性地深入思考,找出解决方案。这能帮助他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类似事件。
戏剧提供了一个时空,使学习者以充满创造性、评论性的方式,去感受各种不同人物的情绪,并做出可能的反应。教育戏剧具有“移情”的效果,学生可以透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情绪,例如愤怒、悲伤、嫉妒、厌恶、喜悦、恐惧、焦虑等,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在教育戏剧中达到心理平衡。
戏剧是社会性的活动,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学生在参与戏剧活动时,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角色间的行为差异中,产生新的认识,思考如何在当前情景下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将这些经验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增进人际关系。
戏剧本身就能够让人感到愉快,并且教育戏剧通过戏剧性游戏与剧情张力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育戏剧以戏剧为媒介,可以融入任何领域、主题,让学习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寓教于乐。
通过教育戏剧活动,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分享感受、情感、经验,并建立合作关系,使得大家能够更了解彼此,有助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情谊的建立。
戏剧一般通过扮演一个角色的人生片段,来带给人启示。无论角色结局是好是坏,都能为学生提供参考,让学生用多方面的立场、观点审视问题。个体的人生经验大都来自于与他人所产生互动关系,而学生可以通过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建立新的认知。
教育戏剧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六种,它们的一大共同点为,无论哪种模式都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提前设定的、有框架的情境中,在放松平和的氛围中进行戏剧活动,并在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新认知。
以戏剧理解的教学模式是由英国的凯文 · 勃顿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戏剧教学模式,其主旨是为了解决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并由此推动戏剧中情节的发展,此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练习社会性的技巧,在短时间的排演中知觉外在行为表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活动程序并且清楚掌握自己在情境中所需扮演的角色,帮助学生在亲身经历事件后获得新的认知。
角色戏剧的教学模式是由澳洲的两位学者卡罗 ·塔林顿与派崔克·维立尔发展创立的。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及学生均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某个议题或事件,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发展问题、解决问题、复盘问题。 通过这五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程序戏剧的教学模式是由塞西莉·奥尼尔所创立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依赖于剧本,模糊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线,不区分演员与观众,主要在事件发生和进行的情节上做设计,教师一般从戏剧故事的中段介绍已发生的事情,将学生带入到戏剧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后续的角色故事,在这种模式下,戏剧往往不一定会有如预期的既定结局。
百宝箱的教学模式是由英国教育学者约翰·桑姆斯所创立的,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好奇心和寻求真相的心理,通过教师提供的一些与事件相关的线索或物件,让学生自行进行推测,通过对话与即兴创作塑造、推测出戏剧事件可能发生的人、事、时、地、物等相关因素,最后找出问题所在,共同构建出完整的故事全貌。
专家的外衣教学模式是由英国戏剧教育家桃乐丝·希思考特所创立的,其中的“专家”指的是学生,教师会依据不同的情境,赋予学生专家的角色,这种模式通常采用“教师入戏”的辅助教学策略,老师与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推动戏剧中事件的发展。
故事戏剧的教学模式是以文学故事作为基础,在故事中加入戏剧的元素进行课堂活动,这种模式可以加深并拓展延伸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常常被运用在语文课教学中。
具体课程设计见表1。
表1 教育戏剧课程设计表
为了更好地预防、减少校园霸凌事件,营造温馨、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设置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在校园中设立校园霸凌防治宣传专栏、建立校园霸凌防治工作小组、并将校园霸凌防治宣传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同时,也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宣传模式,研究证明,戏剧可以有效结合校园霸凌防治主题,通过教育戏剧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校园霸凌的危害。学校不仅可以将教育戏剧的教学模式利用于校园霸凌防治教育,还应从根本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并巧妙与教育戏剧相结合。在学校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的“校园友善周”,也可以使用教育戏剧教学模式,普及校园霸凌的相关知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频率增加到每学期三次(如开学第一周、期中考后、期末考后)。
教师作为除学生家长外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成年人,应更关心学生的身心状况,发现学生有反常的行为、表现,需及时给予关怀疏导。并且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加强对校园霸凌的专业认知,具备相对应的处理能力。并且,教育责任应落实在每位教师身上,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每个在校教师若是发现学生之间有霸凌行为,都有责任去纠正、引导。
在课程设计方面,可以善用教育戏剧,将其融入校园霸凌或其他主题的教学中,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将教学周期拉长,并将每个单元、每节课的内容更加细化,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适时地加入教学策略,推动活动的进行。例如,可以将校园霸凌的不同类型分别安排单元专题,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此外,课程设计者还需关注保护被霸凌者的扮演者的心理状况,适时安排必要的心理解压、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脱离角色,同时,教师应注意在遇到扮演霸凌者的内容时,应避免直接冲突,可以安排道具、用偶剧等形式安排活动,避免学生将课堂上的扮演带到课程结束后的现实生活中。另外,在实践中发现,因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很多学生难以分辨玩笑和霸凌间的界限,未来可以加入这一方面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更准确地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教育戏剧课程中的扮演呈现、专家的外衣、静止画面、教师入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及策略,可以很好地与校园霸凌主题融合。通过大量的扮演呈现,学生在活动中对于校园霸凌产生更多思考,其中包括对于校园霸凌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的有效处理方式。当然,对于校园霸凌行为的管制与预防,不能单单依靠学校与教师,更需要社区、家庭、广大新闻媒体等多方齐心协力,共同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与人生观,营造对校园霸凌“零容忍”的认识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