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在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8)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72.41 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有984.11万人,在初中就读的有388.30 万人[1]。虽然我国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他们存在学习适应不良、逃课、旷课、学业困难和辍学率较高等问题[2],值得高度关注。
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4]。学业问题是当前我国流动儿童教育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研究者应优先关注和探讨的重要研究课题。促进学生的学业是学校的基本使命之一,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家长等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学生满意度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学生满意度测评可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5]。学习满意度是学生满意度最重要的方面,它既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质量的主观感知和评价,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促进教学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影响深远[6]。
学习满意度指的是一种对学习的满足感、愉悦感的测度或者衡量[7],包括课程教学、文化氛围、教育环境、教育服务和教育活动等多方面内容[8]。学习满意度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而获得的一种感觉和态度[9]。学习满意度可以有效预测生涯规划、学习成效、学习动机、教学效果和心理健康等[10],被视为学习质量的主体性评价,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11]。重视学生的满意度体验,深入考查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理应成为我国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
我国关于学习满意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1 世纪初,个别学者才关注这一领域。2010 年后我国关于学习满意度的相关研究开始增多[6]。截至目前,我国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对中小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研究较少,而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研究更是罕见,急需开展相关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拟调查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现状与特点,为提高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确保流动儿童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在北京、上海、武汉,采用方便取样各选取1所打工子弟学校的3~6 年级流动儿童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60 份,回收问卷1251 份。其中,男生705 人,女生546 人;3 年级288 人,4 年级297 人,5 年级330 人,6 年级336 人。
参照学习满意度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结合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现状,自编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量表。该量表为4 点量表,共38个条目,包括课堂环境、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学业成就6 个维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9,分半信度系数为0.87。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项目3、4、25 的因素载荷低于0.3,删除这三个项目后,再次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项目在其所属维度的载荷处于0.33~0.76 之间,说明整个量表具有较好的项目结构效度。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指标为:χ2/df=4.10(<5),NFI=0.97,TLI=0.97,CFI=0.95,RMSEA=0.05(<0.08)。 可见,自编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量表信效度较高,适用于流动儿童。
因为每个维度的题目数不同,所以表1 中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是流动儿童在各维度上所有项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最高分4 分,最低分1 分,中点分即中位数为2.5 分。
表1 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差异检验
表1 显示,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关系、学业成就、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堂环境和教学技能。从整体上看,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总分低于中位数,即2.5 分。单一样本t 检验表明:流动儿童家庭关系满意度最高且显著高于中位数,而学习满意度其他维度及总分显著低于中位数2.5 分。其中,教学技能满意度最低。本研究统计了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总分低于中位数2.5 分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结果表明:84.41%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总分较低。
1.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从表2 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对教学技能、同学关系、家庭关系和学习满意度的总体评价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流动男童对教学技能、同学关系的评价和学习满意度的总体评价高于流动女童,而其对家庭关系的评价却显著低于流动女童。
表2 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2.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年级差异
F 检验表明,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在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业成就和学习满意度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多重比较发现:在教学技能上,6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5 年级,4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 年级;在师生关系上,6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5 年级,5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 年级;在同学关系上,6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 年级和5 年级,4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 年级和5 年级;在学业成就上,6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 年级和4 年级,5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 年级;在学习满意度上,6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5 年级,4 年级得分显著高于3 年级(篇幅所限,多重比较表省略,下同)。总而言之,3 年级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最低,6 年级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最高。
表3 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年级差异
3.流入地时间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F 检验表明,流入地时间不同的流动儿童在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学业成就和学习满意度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多重比较发现:流入地时间不足1 年的流动儿童在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学业成就和学习满意度总分上显著高于流入地时间在1~10 年的流动儿童;流入地不足1 年的流动儿童教学技能得分显著高于流入地10 年以上的流动儿童;而流入地不足1 年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总分显著高于流入地10 年以上的流动儿童。流入地时间10 年以上流动儿童师生关系得分显著高于流入地时间1~10 年的流动儿童。总体来看,流入地时间不足1 年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最高。
表4 流入地时间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4.父亲学历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F 检验表明,父亲学历不同的流动儿童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学业成就和学习满意度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多重比较发现:父亲学历为高中和大学以上的流动儿童,其师生关系得分显著低于父亲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流动儿童;父亲学历为大学及大学以上的流动儿童同学关系得分显著低于父亲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流动儿童;父亲学历为高中和大学的流动儿童家庭关系得分显著低于父亲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流动儿童;父亲学历为大学及大学以上的流动儿童学业成就显著低于父亲学历为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流动儿童;父亲学历为大学以上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总分显著低于父亲其他学历的流动儿童;父亲学历为大学以上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总分显著低于父亲学历为高中的流动儿童。从整体上看,父亲学历越低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越高,而父亲学历越高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越低。
表5 父亲不同学历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5.母亲学历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F 检验表明,母亲学历不同的流动儿童在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业成就和学习满意度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6)。多重比较发现:母亲学历为大学以上的流动儿童教学技能得分显著低于母亲学历为高中以下和大学的流动儿童;母亲学历为高中的流动儿童教学技能得分显著低于母亲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流动儿童;母亲学历为大学及大学以上的流动儿童师生关系得分显著低于母亲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流动儿童;母亲学历为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流动儿童同学关系得分显著低于母亲学历为高中的流动儿童;母亲学历为大学及大学以上的流动儿童学业成就显著低于母亲学历为高中或高中以下的流动儿童;母亲学历为大学以上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总分显著低于母亲学历为高中和高中以下的流动儿童;母亲学历为大学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总分显著低于母亲学历为高中以下的流动儿童。整体上讲,母亲学历越低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越高,而母亲学历越高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越低。
表6 母亲不同学历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6.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独立样本t 检验表明,担任学生干部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存在差异(见表7)。除家庭关系外,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在学习满意度其他维度及学习满意度总分上显著低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
表7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7.学业成绩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F 检验发现,学业成绩不同的流动儿童在学习满意度各维度及其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8)。多重比较揭示,学业成绩优秀的流动儿童在课堂环境、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学业成就、学习满意度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学业成绩等级的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优秀的流动儿童其同学关系得分显著低于学业成绩中等和差的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优秀的流动儿童家庭关系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业成绩等级的流动儿童;学业成绩良好的流动儿童课堂环境、师生关系得分显著高于学业成绩中等的流动儿童;学业成绩良好的流动儿童教学技能、同学关系、学业成就和学习满意度总分显著低于学业成绩为中等和差的流动儿童;学业成绩差的流动儿童家庭关系显著低于学业成绩良好和中等的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中等的流动儿童学业成就显著低于学业成绩差的流动儿童。从上述结果不难发现,流动儿童学习成绩越好,其学习满意度越低。
表8 学业成绩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8.独生与非独生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独立样本t 检验表明,除家庭关系外,独生和非独生流动儿童在学习满意度其他维度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9)。独生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流动儿童。
表9 独生与非独生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差异
学习满意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包含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学习结果等方面,是一个综合的主观感受,是对学习质量的一种自我综合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生活的一种比较主观的感受[11]。本调查表明,84.41%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总分较低。这反映出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对自己学习质量的自我综合评价较低,对自己学校生活的主观感受较差。本研究结果与曹新美调研结果不一致[12],可能是由于调研对象、调研时间、样本量等不同所致。例如,本研究取样范围更广,样本量更大。
在学习满意度各维度上,流动儿童家庭关系满意度最高,这说明,流动儿童亲子关系比较好,家庭比较和睦。流动儿童对教学技能的满意度最低,提示被调研学校要加强教学评价,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回应,高度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帮助教师尽快掌握专业知识,努力增长专业技能。研究表明,体育教师教学关怀可以有效预测学生运动动机与学习满意度[13]。这启示我们:教师除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外,还要更多地关心流动儿童,努力改善流动儿童师生关系,引导流动儿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
1.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性别差异显著
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流动男童对教学技能、同学关系的评价和学习满意度的总体评价高于流动女童,可能是因为男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层次和精致性以及看待问题的准确性优于女生[14-15]。流动男生对家庭关系的评价显著低于流动女生,可能是由于性别角色、性格特点等差异让父母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例如,女生大多比较听话,男生大多比较调皮,所以即使同一家庭之中,父母对男女生采取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也可能迥然不同,从而导致流动儿童对家庭关系的评价产生差异。
2.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年级差异显著
本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在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业成就和学习满意度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多重比较发现:3 年级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最低,6 年级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最高。可见,年级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增长,6 年级流动儿童的认识能力不断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增强,逐渐能够理性地看待事物,能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对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因而其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较好,学习满意度比较高。
3.流入地时间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差异显著
流入地时间不同的流动儿童在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学业成就和学习满意度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流入地时间不足1 年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最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流动儿童成长背景和学习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与城市存在差距。流入地时间不足1 年的流动儿童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城市的生活环境更优越,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校园软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比农村更好,因而其学习满意度比较高。
4.父母学历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差异显著
父母学历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学历越低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越高,而父母学历越高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越低。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学历的父母对流动儿童的要求和期望存在差异造成的。学历越高的流动儿童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较高,导致流动儿童承受更大的学业压力,迫使他们对自己已有的学习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流动儿童对学习满意度的评价,从而不利于产生较高的学习满意度。
5.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差异显著
本调查证实,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显著低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相比,担任学生干部的流动儿童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能力比较强,对学业成就的要求比较高,其对课堂环境、教学技能和学业成就的满意度比较低。由于学生干部需要“上传下达”,与老师、同学的沟通比较多,有时可能会被老师批评,有时可能被老师、同学误会,有时可能因为沟通不畅而与同学产生一些摩擦等,这些都会影响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因而学生干部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满意度比非学生干部的差。
6.学业成绩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差异显著
本调查表明,学业成绩不同的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出学业成绩越好,学习满意度越低的趋势。其一是学业成绩越好的流动儿童成就动机比较强,学习的内驱力比较强,自律性比较高,对自己学习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其二是由于学习成绩比较好,所以父母和教师会对流动儿童寄予厚望,致使其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这类学生对满意度的评价。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学习满意度是根据学生内在标准而得出的一种主观判断。
7.独生与非独生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差异显著
本调查发现,独生与非独生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流动儿童。这是因为非独生流动儿童闲暇时可能会相互交流所在学校的情况,了解了自己学校的优劣势,知晓学校发展中的不足。另外,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在某种层面上是竞争关系,都希望自己比兄弟姐妹赢得父母更多的宠爱,而成绩往往是父母评价孩子最重要的尺度,这就促使他们不满足学习现状,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力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致使其当前学习的满意度较低。
学习氛围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度[16]。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成就感和获得感维持学生长期的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良好体验[11]。在学习环境方面,要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宽松的室内外环境,给学生亲切的感觉,提高流动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归属感,帮助他们尽快熟悉、适应学习环境。在班级学生管理方面,要树立民主班规,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维持良好的秩序和纪律,保障学生在良好氛围下形成和提高学习力。在学习支持方面,教育工作者要为流动儿童创设包含教师、学生及其辐射关系在内的一贯的、系统的支持。当流动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挑战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求助,教师要乐于为他们答疑解惑。要提倡学生间互帮互助,可以通过优秀生与流动儿童“结对子”的方式,帮助成绩落后的流动儿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支持性学习氛围中主动学、快乐学。
教学效果越好,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越高。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课前充分准备、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技巧、关注师生互动[5]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在课前准备时,一方面,教师要在深层次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知识储备情况,结合教材要点和课标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团队学习,提高分组讨论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要爱岗敬业,不断使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手段,精心设计作业难度与数量。教学环节优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此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主动改进教学,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把流动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体验学习活动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师生互动上,教师要坚持双向沟通,鼓励流动儿童积极参与,保证流动儿童受到关注、得到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引导流动儿童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满足流动儿童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保障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其学习满意度。
人际关系状态对学生取得成绩有着独特的影响模式,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朝气蓬勃的健康情绪、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17-18]。为此,教师不妨从人际交往能力入手,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满意度。而要提高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要引导流动儿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流动儿童创造师生交往、同学间交往的机会,多引导流动儿童与他人交流互动。同时,教师可以向流动儿童传授一些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经验、注意事项等。特别是个别流动儿童从老家来到流入地,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他们自卑、情绪低落;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为其创造展现自我的平台,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合理地缓解或者消除负面情绪。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心流动儿童,不嘲笑、挖苦流动儿童,主动与流动儿童交朋友等,尽其所能地帮助流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