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的探析

2023-10-19 14:51李茜茜冯文静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大思政资助育人

李茜茜,冯文静

(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2022 年教育部等10 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1],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是高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作为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理解为开设一门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筹划,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凸显思想铸魂的育人成效。传统的保障型资助育人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其缺点逐渐显露,新的时代呼唤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新型资助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中包含资助育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系统地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本文旨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进行深入探究,阐释高校要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的逻辑必然性、鲜明特征、内涵要旨及路径的创新性思考,以期系统构建既助困又树人、既成才又反哺社会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机制,在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给予最精心引导和栽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当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审视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和系统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民生水平的重要体现。各高校认真创新实践资助育人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资助育人模式,资助育人成效显著,但是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受到“就资助论资助”片面惯性思维的影响,在认定、教育、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亟须审视。

1.1 资助认定依据单一化,缺少对比机制

高校资助认定工作的开展,由学生根据家庭情况主动提交认定申请,提供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高校以学生提供的经济信息或者家庭状况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贫困等级认定,认定标准单一,缺少规则意识与公平精神,没有与民政部门、社区居委会、公安机关等部门对接与沟通,对学生提供信息的真实性缺少核实,主观性强,容易造成认定结果不客观、不准确。“诉苦大会”“相互比贫”等现象在认定的过程中频现,对申请资助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学生在学校食堂及超市等地的消费数据,在QQ、微信等App 上面发表的动态或言论等也容易被忽视,这些大数据也是高校进行困难认定的重要参考值。缺少数据支撑的经验型认定方式还容易忽略碍于面子不愿意申请资助的贫困学子。

1.2 资助育人活动形式化,育人实效难凸显

资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才。“为资助而资助,为育人而育人”已为常态,简单粗放地实施资助项目,应付式地开展活动。有些高校没有调研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就开展活动,一方面耗费时间与金钱,另一方面受助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或者是疲于应付,活动效果不佳。除经济援助外,思想动态、特长爱好、能力需求等都应是资助育人活动策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对受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研,有助于提升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1.3 资助环境待改善,受助学生诚信意识需提升

资助工作的本意是将社会资源再分配,帮助困难的学生维持正常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获得公正的发展机会。但是,诚信缺失现象的出现,导致不少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手持所谓的“贫困证明”申请认定,出现资助错位和扭曲的现象。受资助是每位应助学生的权利,但是获得国家资助之后也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有些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进行毕业确认或者直接拖欠不还款,享受国家给予的权利,但是不履行还款人的义务。资助是国家的政策,不是道德层面的施舍或者社会层面的慈善工作,受助学生要珍惜机会、感恩受助,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去回馈社会。

2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构建的逻辑必然性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1 树立“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创新“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推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前提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等8 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中也明确要求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如何立足时代要求、革新教育理念、完善资助制度,构建切实可行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落实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任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能力。

2.2 深化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拓展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和外延,是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之后,新的时代背景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精准资助与精准扶贫一脉相承,国家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高校要守住脱贫攻坚的成果,要动态关注贫困学生家庭易返贫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发展型资助坚持突出资助育人的价值导向,坚持以生为本,要把着力点由助人转向自助,由扶贫过渡到扶志,通过建立机制、强化队伍、严格考核评价等手段形成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机制,让资助育人的功效更加显著。在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方针的同时,高校还要思考着力从顶层设计开展,从上至下,积极落实“三全育人”的改革要求,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2.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情国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体系构建提出新要求

当前国际格局体系出现了深刻的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也在进行巨大的调整,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时,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来思考,要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推进。面对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原则性问题上守住底线,牢固把握住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与当今国家的现实情况紧密结合,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引导大学生认清世界形势、了解中国国情。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引领他们成长成才,这与高校思政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辅相成。而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融入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强化资助的育人功效,既能让困难大学生在经济上脱贫,更能在思想上致富,为今后走上社会蓄能发力。

3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的内涵要旨

3.1 “高定位”

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教育理念,在“大思政”的格局理念下,发挥资助育人的合力,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育人体系。在落实国家关于“三全育人”改革要求的同时,合理配置有利资源,坚持各方面力量的协同联动,提升育人质量,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做到助人、筑梦、铸人工作的常态化。

3.2 “准认定”

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树立发展型资助的长效思想,合理利用大数据平台,坚持精准施策,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精准资助的动态化管理。在深入学生、调查研究、把握实际、细致分析、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贫困度综合评判递阶层次模型,准确认定每个学生的贫困度,科学构建贫困生认定体系标准,确保应助尽助全覆盖。

3.3 “重自助”

正向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学生“等、靠、要”的思想,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保障型与发展型工作相匹配。根据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新形势,高校要搭建实践平台和励志平台,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发挥不同学生群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

3.4 “严监管”

常态化的监督机制有利于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合理进行效能评价,做到资助育人的透明,把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做到应助尽助。同时,要规范资助的申请、发放和管理,对资助全过程进行常态化监督管理。对资助育人过程中的育人实践进行效能性评价,用学生能力是否提升对资助是否精确进行衡量,用学生是否实现人生价值对学生能力是否提升进行评价,真正做到资助全覆盖、育人无死角。

4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的鲜明特征

4.1 认定的精准性和动态性

运用新技术和手段提高资助政策的知晓度,让高校学生意识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注与重视,让学生家里遭遇经济困难能找到有效的帮扶途径,敢于向学校申请帮助。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是认定的重要依据,家庭的贫困程度和问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认定工作时要把握好认定对象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资助对象。高校要建立经济困难生数据库,定期进行数据的动态滚动,做到进出有据、变动有法,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国家助学金的等级,做到应助尽助。在认定的流程上做到细化且细致,既能让学生和家长知晓认定的程序,又能保护他们的隐私,打消他们的顾虑。在此过程中,利用对比机制,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信息仅作为一个参考依据,学校还应积极与政府的民政部门、公安部门等建立联系,做到数据上的沟通,与推免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对比,进行综合研判,防止漏报,更避免虚报。

4.2 育人的思想性和引领性

发展型资助模式凸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将学生的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信念为导航,以规范促发展,以管理促教育,以科技促提升。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时,要谨记赓续党的光辉历史与红色血脉,加强红色传统教育;要丰富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牢记民族复兴大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引领,唱响时代“主旋律”,守好思政“责任田”,疏通育人“灌溉渠”。通过开展家访、困难学子回乡宣讲资助政策等形式,加强资助政策的宣传,将党和国家的关怀传达给每位学生。通过开展诚信教育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引导他们心怀感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声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4.3 获得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发展型资助育人重视受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综合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劳动价值功利化、劳动态度消极化等情况,高校要督促学生参与劳动,树立“劳动才会有回报”的思想。国家的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资助项目都是无偿给予学生帮助,这样容易让学生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高校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理解劳动最光荣的道理。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时长打卡、勤工助学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受助的学生参加进来,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让他们认识到付出才有回报。通过接触社会、与人沟通、接触自然等活动,受助学生也能够更早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自我意识,在他人的关注中增强社会获得感。高校也要在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校园环境、育人机制等隐性劳动因素上下功夫,营造劳动氛围,发挥其育人功能,协同做好大学生的培养工作。

4.4 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展型资助模式重视“以人为本”,大学生的需求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发展型资助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制定政策的着力点,解决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矛盾。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功能要瞄准学生的生活之困、心理之惑、学习之难、发展之需,做到在资助资源上面下力度,资助政策上面有深度,资助关怀上面有温度。从学生从进入大学到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每个时期的特点不同、需求不一,因此育人工作要贯通学生每个时期,在刚入学的时候注重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在学业生涯中期夯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在毕业前要培训就业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5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实现路径的创新性思考

5.1 深入研究发展型资助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型的资助机制

发展型资助育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精准经济帮扶、心理辅助、能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努力克服学生自身困难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技能,健全人格品性,成功地走上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发展型资助要立足4 个基本点,即物质、精神、品德和能力。物质上要做到吃透资助政策、用对资助方法、全覆盖资助对象,利用大数据资源,搭建“云平台”,做到精准认定、打造精准资助,不留资助死角,确保每位困难学生应助尽助。精神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层面,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拒绝受助学生群体被标签化和符号化,考虑学生的主观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消除身份构建的负面影响,关注学生的励志教育,由“等、靠、要”向自助方向努力,提升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品德上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填补学生劳动教育的短板,纠正“理所应当”的懒惰思想,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加大感恩教育的力度,让资助与育人结合,张弛有度,让学生成长成才后回馈社会。能力上要开展个性化的能力提升工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形成个性化的方案,扬长避短,对学生擅长或感兴趣的要突出教育,对学生缺失或不足的地方进行帮扶与协助改进。整个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力求形成一种“助困—树人—成才—回馈”的闭环模式,受资助于国家,最后再反哺社会。

5.2 守住脱贫的成果,坚持实事求是,强化资助的经济底线保障

政府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高校学生资助部门要厘清资助政策,明确资助的边界和底线,根据本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做好普惠性的资助工作的同时,开展个性化资助工作。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资助工作要把握“易助易退、可多可少、灵活严格”的原则,辩证看待“贫”与“不贫”的现实,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助”与“不助”的关系,建立“可入可出”的动态数据库,体现资助育人的动态效果,不要做“一刀切”或者“一边倒”。进一步深化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形式,在此基础上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的资助工作既要实事求是、精准到位,又要注重个性、蓄力温度。

5.3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大数据”思维,将资助工作做在前面

传统的资助模式是在学生出现经济困难的事实之后,高校根据其申请的情况进行认定和相应的资助帮扶。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平台精准便利,大量的数据可以有效地预判某个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或者家庭经济情况,并能够呈动态性的变更与发展,这样便于高校及早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合理的资助育人工作。此外,微信、QQ 等社交软件多为学生所喜爱,他们喜欢在这些软件上表达思想、进行沟通,可以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思想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提前做好预防与处置工作。

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在保护学生隐私和数据抓取上要找到合适的接口,明晰底线和界限,既要利用数据找到家庭经济困难但是碍于面子未申请的学生,也要重点保护其隐私。同时,在搜集和利用受助学生信息时也要以合理、合适的方法加以保护,以免被不法人员窃取,造成不良影响。

5.4 打造“大思政”育人生态圈,发挥育人合力,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高校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高校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全方面、全过程和全员中去,做到点、线、面结合,三位一体,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全员育人强调调动学校各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力量,在资助育人的工作上发挥合力,呼吁学校全体工作部门加入学生教育的队伍中去,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更需要较多的关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全程育人要注重动态监管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大学生涯的全过程,不能虎头蛇尾,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确保学生在大学的各个阶段都能有所得、有所进步;全方位育人要关注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简单地做好经济上的救助,更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能力、品德等各个方面的教育。

5.5 把握资助育人的价值导向,注重动态化管理,确保落实监督与评价有效实行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多样化需求,要进行资助对象的动态化管理,通过数据进行分析,横向比较受资助者的情况,纵向了解受资助者的发展趋势,合理地进行资助对象的动态化进入与退出,切实落实好国家的资助政策。评价监督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时要引入这一机制,并贯穿于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注重评价导向,着重看资助是否全覆盖、资助对象是否精准、资助方式是否得当、资助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还要关注受助对象对高校资助工作的评价、是否满足受助学生的个别需求等。要时刻检验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及时修正工作的方式方法。在育人导向上,要围绕满足社会对青年人才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诚信品质、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等,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心怀梦想,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大思政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