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3-10-19 14:51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医德医药医学生

王 曼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1 构建医药院校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总体布局

高等医药院校能否培养合格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关系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健康中国”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培养合格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就要加强对医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医药院校要从培养合格医药人才的高度出发,谋划全局,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不断拓展奉献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1.1 在学校工作的总体布局中,纳入奉献精神培育工作

医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要高屋建瓴,从“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出发,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总体布局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团委、宣传、后勤管理等多部门联合构建奉献精神培育机制。在医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以各种形式体现奉献精神培育内容;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各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明确指出奉献精神是医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宣传工作中,要加大奉献精神内容的宣传力度;在教育教学工作,如课程设置、考核中,融入奉献精神内容;要求各学院、各管理部门具备培育医学生奉献神的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融入医德、奉献精神培育内容;在学生工作中,凸显奉献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1.2 教师要树立培育医学生奉献精神的理念

医药院校要增强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一线教师培育医学生奉献精神的意识,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双向同行过程中,实现奉献精神培育的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要结合专业教育,在对医学生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讲述医德高尚的医者事迹,结合具体案例,引发其伦理思考。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医药专业教师兼具向医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双重任务。因此,专业课教师要牢记培育医学生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否则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医药人才。例如,在我校的一些专业课程中,如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针灸推拿、护理等,专业课教师均能结合课程内容讲授我国各历史时期医德高尚的医者案例,将中医医德理论、奉献精神融入教学,实现了“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实施。思政课教师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基点,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结合医药专业特点,引导医学生形成为国家、人民、患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校的思政课教师虽然来自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但大部分教师入职后能够自觉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从理论课堂的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选题等方面,体现中医药专业特点,部分教师还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彰显了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辅导员要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入手,通过显性和隐性教育,加强对医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

1.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奉献精神培育内容

校园文化是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主要载体,医药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彰显奉献精神培育内容。

一是通过校风、校训、校史教育,让医学生学习医药界前辈无私奉献的事迹。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健全医学生的人格、规范其言行,引导其发挥自己在奉献精神培育中的主体地位;校训可以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培养人文精神,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医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体现了医药院校的历史传承,目前大部分医药院校建有校史馆,医学生在校要接受校史教育,学习先贤的奉献精神。

二是在校园网站建设、校内雕塑、人文景点等方面体现奉献精神。例如,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中的医德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让医学生受到中医医德的熏陶和感染。例如,我校在走道、景观建设、教学楼走廊错落布置中医名人、名医的雕塑及格言等,彰显高尚医德,让医学生随时都可以接受奉献精神的培育。

2 树立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未来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首要任务和内容是树立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同时,党和国家要通过制度保障,处理好为国家、集体奉献与实现个人合法利益的关系,提倡个人价值的实现,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合法利益辩证统一的角度,维护、保障、不伤害大学生个人的合法利益,开创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双赢”的局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培育提供法律保障。

新时代的医学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成长的,针对他们的培养目标,理应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然而,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中,一些年轻人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个人发展作为主要标准,并以此来衡量个人价值实现与否,有的人甚至排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精神,于是,在部分学生的就业选择和未来职业生涯中出现了“短期化、物质化、利益化”的价值观。目前,我国医护人员的物质待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市与乡村、不同地区,医护人员物质待遇、个人发展机会和环境也不同,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医学生就业面临多种选择,除了传统的医护职业,还有医疗机械开发、药品研发、医药代表、保健医生、私人护理、家庭医生等。多重职业选择也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药院校要紧扣时代特点,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树立为国家、社会、患者无私奉献的信念,只有将个人价值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3 深化医学生为患者服务的医德理念

在中外发布的“医师宣言”“医学生誓言”中,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都要求医护人员竭诚为患者服务,强调医师应遵循患者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这些誓言不仅规定了医护人员、医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提出对其价值观的培育要求。

3.1 培育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精神内核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精神内核。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技术,其实施对象是人,对人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有直接影响。作为生理学意义上的“人”是平等的,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有经济、种族、身份、地位、亲疏等差别。但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中国古代中医,都反复强调在医者眼中,生命不分贵贱,医者都应竭尽全力救治患者,即“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蕴含着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对医学生进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伦理观教育,在新时代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环境大变革,使一些医学生的思想表现得更为现实、功利和自我。在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活动中难免有物质利益追求,仪器、药品、技术、服务以价格为标尺,贴上不同等级的标签,对患者的奉献也要求有相等的回报。例如天价医药费、过度检查、以地位和金钱来衡量患者是否重要,是否要付出更细致的关心,在中西医医院都是常见的现象。患者在对医疗行为的主观反馈中,这些现象成为其指责医院和医生的依据之一,医患矛盾难以顺畅解决,导致出现医患双向的不良主观体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树立医疗机构和医生“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这个理念在古今中外的医疗实践中被反复强调,其对于医生和医学生来说,是其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内核,需要对每一位医学生进行终身教育。

3.2 树立医学生“医乃仁术”的价值理念

中西名医无一不是“精求医道”的好学之士。我国古代中医认为:“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作为医学生,能够为患者、社会奉献的前提是具备精湛的技能。回顾中西医疗史,医疗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人类的健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技术,也使医学生面临繁多复杂的知识和技能。目前高校专业中,医学专业学时长、课业重。因此,培育医学生的奉献精神,首先要培育其不畏艰难、刻苦学习、不断钻研医术的精神,熟练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才能具备为患者服务的客观条件。但医疗技术的实施主体和客体均为人。医者的道德水平和精神意向极大影响其医疗行为的实施和体验。现代医疗技术较少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等主观意识诉求。在医患互动过程中,医者常有主导地位的主观认知,这种主导地位也常为患者所认可,那么,作为“医”方,是否能够为“患”方无私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从“患”方利益出发,关注其主观诉求,尽量减少其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成为检验医者是否合格的道德标尺。

因此,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教育其明确精湛的技能并不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唯一条件,医者的技能与思想品德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在中医医德观念中,医者首先要具备“仁术”。这样的伦理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旧闪烁着高尚的道德光辉。医药院校应培育医学生的“仁心、仁人、仁术”,并将其贯穿在未来从事的医疗职业中,这样医生才不会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科学技术才能真正为人所用,同时通过人的体验、反馈促进其发展。

4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具有医药院校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医药院校对医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既有高校的共性,也有医药院校的特殊性。医药院校的专业及其服务患者的性质,使医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更具必要性。同时,其实践路径也有了其他院校所不具备的特点。医药院校对医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4.1 引导医学生学习新时代医疗行业的先进事迹

医药院校要加大对医疗行业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力度,引导医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医德。医药行业的先辈、时代楷模、杰出校友等,是对医学生进行奉献精神培育的鲜活素材。医药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听讲座等形式,对其进行奉献精神的培育。学校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在校园布置展板、建设时代楷模墙等形式,向医学生推送先进人物无私奉献的事迹。医药院校还要教育医学生多关注、学习身边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身边的平凡人共同铸就不平凡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构筑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从共同学习到共同行动正是理论学习最终要达到的效果[1]。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医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走进校园,与医学生交流,用这些医疗行业先进人物刻苦钻研、救死扶伤的事迹感染医学生。例如,我校各学院及思政课教师多次邀请学校赴汶川地震医疗团队、“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支教教师和学生、革命先辈、烈士亲属等与医学生交流,让医学生了解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学习其伟大精神。

4.2 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活动

医药院校要利用专业优势,组织医学生开展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活动,如可以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并借鉴相关制度,探索出新的模式。学校可与街道办、居委会、社区卫生院等联合,深入社区、养老院、中小学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医学生开展送医药、志愿者服务。我校组织医学生利用周末走进社区,为群众开展义诊、医疗咨询、健康讲座等。让医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利用暑期开展一些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一些学校暑假开展了到农村送健康活动。这样的长时间、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联系医院、媒体等多单位联合举行,一般应由校领导、教师及其他参与单位领导带队,组织不同学历层次的医学生共同参与。

在已经举行过的活动中可以看出,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医学生的成长,对医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与奉献精神培育相结合。我校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医药扶贫、“三下乡”等活动,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学校组织在家乡不能返校的医学生,在符合当地疫情防控的条件下,报名参加核酸检测工作,上门为群众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学校组织在校医学生参与核酸检测,制作防疫香包,发放到社区,助力“抗疫”。在我国优化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学校又组织医学生深入社区,开展“防重症、保健康”的宣传、服务工作。

4.3 在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培育其奉献精神

医药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其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医学生不仅要检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锻炼技能,还要直接面对患者。医药专业具备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树立人文关怀理念,思考自己未来职业的道德价值,思考能否从患者利益出发为患者服务,能否做到无私奉献、服务社会。

因此,实习过程是对医学生进行奉献精神培育的较好时机。医药院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将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有机纳入实习内容中,如组织医学生观看实习单位的先进事迹和人物主题教育片、举办奉献精神主题讲座、进行知识竞答和沉浸式演练,引导医学生思考,面对不同患者,如何从患者利益出发进行治疗。

4.4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对医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医药院校的本科生导师不仅传授医学生知识,还肩负着培育其职业精神的任务。导师言行对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导师首先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以对社会、人民及发展医药事业的奉献精神影响医学生;转变教育观念,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观,树立培育医学生高尚医德和奉献精神的理念;改变奉献精神培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做医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的主要责任人。例如,我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的优良传统,导师通过言传身教,不仅引导医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还教育其了解中医药文化,培养良好的医德和奉献精神。

猜你喜欢
医德医药医学生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