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晶
(沈阳音乐学院 大连分院,辽宁 沈阳 110818)
我国钢琴音乐自贺绿汀先生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第一次荣获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至今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音乐作品的呈现也由最初的田园风格,逐渐发展到体现人民生活、风俗习惯、民族精神等方面。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演奏民族作品的认知,对中国传统音乐例如板腔体结构、五声调式等深入了解,有利于培养传统民族文化审美取向。掌握中国钢琴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西方音乐流派出现了以马拉美为代表的象征主义和左拉为代表的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思想,欧洲音乐艺术在当时的背景下出现了新思想的涌动,音乐家的作品更以生活为动机,音乐以清新透明、贴近自然为主。代表作品有:卡米尔·圣桑(1835-1921)为双钢琴与乐队的《动物狂欢节》(1886),丹第(1851-1931)的《法国山歌交响曲》(1886),更有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拉威尔等诸多作曲家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快乐岛》(1904)、交响素描《海》(1905)、钢琴曲《月光》(1906),拉威尔的舞剧《达佛尼斯与克罗艾》(1907-1911)——此舞剧运用合唱性的交响配器手法,生动的描绘“黎明”时分的草丛、溪水、小鸟的叫声,奥涅格的管弦乐曲《太平洋》(1923)等诸如此类的作品非常多,所以自然主义的社会思潮直接在音乐艺术上刻下了自己的痕迹。
我国的初期钢琴音乐也受到了欧洲当时的影响,钢琴音乐作品《花八板与湘江浪》(1913)、《林间》、《湖上春梦》(1928)、《牧童短笛》等也具有亲近自然的创作特征。我国第一首获得国际作曲比赛的作品——贺绿汀所创作的《牧童短笛》(1934),描绘的就是一副牧童悠然地吹着笛子,牵着牛漫步在乡间田野,悠然自得中透着幸福陶醉的表情。《湖上春梦》描绘了轻舟在阳光下,轻轻地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四周环境祥和,让人慵懒,摇晃的小船宛如摇篮,划船者眼神紧闭,宛如进入梦乡。
此时的中国钢琴作品尚处在接受、探索阶段,作品特点尚未出现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并且从音乐鉴赏来讲,还没有完全摸索到听众的审美心理。所以,作曲家尽可能地挖掘大自然景象,把景物和意境进行融合,此为早期钢琴作品的一大特点。
20世纪中期钢琴作品音乐中民族元素相较于初期作品,不论从题材选择、作曲技法、和声配置、风格多样性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从题材来讲,中期作品的创作题材更丰富多样。丁善德的《第二新疆舞曲》(1955),是一首非常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一首作品。作曲家采用ABA三部曲的曲式结构,节奏型为典型的新疆节奏,突出舞曲的重音拍子,音乐语言以豪迈、气魄、好客和粗犷为主。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激烈,配以民族五声调式为旋律线,将民族元素的大调和弦与小调和弦交替进行使用。
A段的作用突出了新疆音乐特有的旋律美,奠定了整个曲子欢快轻盈的曲调。全曲采用6/8的拍子,切分节奏、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将新疆少数民族充满异域特色的歌舞文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全曲中间为插部,与前半部分形成节奏和氛围上的反差感。B段开始更加强调了欢乐奔放的气氛。A'段的再现,强调了欢歌笑语的场面。全曲以轻盈欢快的旋律云喇叭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人民对于新生活欢庆鼓舞的精神面貌,特色的新疆舞曲节奏仿佛让人们置身其中。
《乌苏里船歌》(1962)为我国著名作曲家陈铭志以黑龙江少数民族赫哲族的经典民歌改编的一首钢琴作品。相较于新疆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人口较少。但是也有不少经典民歌流传——《乌苏里船歌》改编自传统民歌《等阿哥》,全曲曲调悠扬、明快,音乐表现了赫哲族曾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的以渔猎为主要狩猎手段对渔猎收获的期待,对家乡的热爱。全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采用民族调式宫调式。尤其是带有引子的前奏,采用了“嫁令阔”的赫哲族传统音乐调型,实为全曲的点睛之笔。
70年代以后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加入了民族器乐作品和地方戏曲元素。王建中创作的钢琴曲《百鸟朝凤》(1973)是由民族乐器唢呐改编的钢琴曲。此曲的创作启发于民间唢呐的吹奏技法,散发出独特的民间情趣。从钢琴技法上讲,此曲发挥了钢琴音域宽广和多声部表现的长处,采用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四、五度音程。小二度装饰音的运用模仿和移植了唢呐吹奏滑音时的表现。通过大量的装饰音表现了唢呐花舌音的吹奏技法,和声依托于钢琴表现出富于民间色彩的融合。快速的附点十六分音符让乐曲体现出欢快的氛围,中段左手伴奏采用pp的力度,右手大量的颤音烘托出像唢呐的花舌吹奏。二度和三度音程不断叠置宛如百鸟争鸣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不断变换的回旋曲式结构体现出民族音乐中的传统艺术元素即兴性特征。
出生于广东的著名作曲家陈培勋1975年创作了具有优秀戏剧戏曲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平湖秋月》,此曲原为吕文成所创的粤曲《醉太平》(广东地方戏曲名曲—编者注)。粤曲广泛流传于粤港澳地区,拥有明亮的音调转换和华丽的音色。旋律的创作在传统折叠乐句手法上,左右手双旋律进行。
前奏段落—音乐从P进入,二度和三度音程叠置前进。左手用纯五度进行贯穿于前奏段落,右手宛如湖水波浪般的上下起伏。A段全曲进入旋律部分,前奏段落的右手转换到左手行进,右手以弱奏的形式轻触键,四度和六度和弦交替进行,好像月亮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充满了诗情画意。A段后半部分音乐通过减慢使情绪逐渐转强。B段右手为pp、左手为mf,双手演奏的跨度很宽,表现月亮在天上,人们在湖旁的情景。此段为全曲最优美乐段,把粤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粤剧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作)“戏棚官话”和广东民间音乐文化的戏曲和粤语本地方言进行兼收。B段运用了大量戏曲板腔体结构,配以“梆簧”作为基本曲调,此段彷如“玉带左”的演唱,音乐变化自然、腔落音止,使人听上去仿佛身临其境。C段为转折乐段,所有乐句行进均需双手配合,音乐技巧更像古筝的弹拨手法,音色明亮,醉人心弦。尾端回到主题音乐,主和弦的升高8度,把音乐带入更宽的区域,但是作曲家并没选择f结尾,而是p-pp-ppp的连续减弱,琴声随着连续减弱带给曲终人未尽的音乐感受。
中期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元素,采用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民歌为题材改编的钢琴作品,民族器乐经典曲目改编的钢琴曲和地方戏曲改编的钢琴曲等诸多富有中国民族色彩的民族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涌现了更多新的民族元素。
中国钢琴作品不管从体裁选择、中西作曲技法融合、民族思想的提炼和升华等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南国印象》(1992)由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归来的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先生所做,《南国印象》是一首钢琴组曲,全曲由五首独立的作品组成。从体裁上看,多首作品组成的钢琴组曲已属于大型体裁的钢琴作品。
钢琴组曲由《花之舞》《摇篮曲》《童嬉》《情歌》《阿哩哩》五首作品组成,分别描绘了分布于云贵川地区的布依族、佤族、哈尼族、彝族、纳西族五个少数民族优美的民歌和曲调。五首乐曲宛如诗画集,把云贵川的大美自然景象——四季如画,郁郁葱葱展现出来,更有人们美好生活洋溢在脸上的喜悦。
《花之舞》为第一首作品,作曲家运用了带三部性变奏曲式的结构形式,曲式结构为:ABACA.乐曲运用了大乐句的旋律写作,运用复调多声部的和声结构,主旋律的写作借鉴了布依族民歌,横向旋律线突出起伏感和流动感。纯四度、纯五度为主要和声运用,纯四度、纯五度空响性让整首曲子的和声更有大山深处袅袅炊烟、若隐若现之感。小二度、小三度叠置性结构表现了锣鼓的独特音响。主题和变奏的交替出现更为全曲带来了不同的音乐感受,四音羽调式体现了布依族独特的民族音乐元素,更像展现了身处深山大寨的画面。
《童嬉》为第三首作品,因其成熟的中西技法运用此曲被编入了我国钢琴考级教材之中,被列入十级考级曲目。《童嬉》取材于哈尼族儿童玩耍嬉戏的场景,哈尼族坐落在深山之中,旧时交通很不发达,人们传递情感都需要“喊山”。作曲家前四个小节通过2/4拍和3/4拍节奏的不断变换,和高八度不断的跳跃描绘了“喊山”的场景,五至九小节为过渡小节,自上而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滑动把人带入了音乐之中。第十小节主部出现,左手采用了不常见的双二度叠置,双手采用不同的调式调性,右手为C大调,左手为降E大调的关系小调,更添哈尼族不为人熟知的民族音乐文化。五十三小节增加了和声的配置,双手和声的更迭仿佛孩童们天真快乐的奔跑,七十五小节节奏从3/4,到2/4,再到3/4,接着转变到4/4,再到5/4,情绪非常热烈,节奏不断转换和错位形成了新的音乐表现空间。六十二小节开始,和声功能属性开始逐渐弱化,从I和弦转换到II和弦,上行5度严格模进,在之后五个小节加入了6音和7音,线性材料来自第一乐段,前后进行材料呼应。#E变化音开始慢慢在材料中出现,形成了新的音级关系,临时变化音形成了不均等音程和音级,中声部的加入丰富了音响色彩。这是一首非常成熟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钢琴作品,保留了原始民歌要素的同时,采用复杂的节奏型转换,大胆地加入新的和声元素。通过全局和局部的构思,推动了乐曲儿童嬉戏形象化的场面,不同调式的同时行进,又让乐曲平添了独特韵味。
20世纪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题材选择更加多样化,作品数量和质量均有质的飞跃。例如古代古诗词改编的钢琴作品——《恋镜·花溪》、《即兴曲五首——望舒诗选》等,具有北京奥运元素的钢琴作品——《动感北京2008》、《雪盈盈》等,包括民族复兴,中国梦等题材的作品涌现出来。
《中国之梦》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朝先生所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该曲以大气磅礴、历史积淀、主题鲜明为主要创作思想。全曲既有中华五千年历史之浑厚感,又有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之烙印,高超的作曲技法将钢琴音乐以中国民族语言的独特形式表达出来,呈现了一幅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堪称中国钢琴作品体现民族元素代表的杰作。
《中国之梦》的第一部分:在Largo广板的速度中,全曲迎来了以古代乐器——编钟为主题的前奏。编钟——是中国汉民族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的组成是由大大小小的钟有次序地悬挂一组或几组,因为音高不高,所以敲击声音各不相同。而普遍的都绘有当时年代的图案。1978年,考古人员发现了(约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经过声学专家研究发现,编钟中的频率跟现代乐音体系相像,大概可以发出90余个不同的乐音。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钢琴中央c一种规定方法为256赫兹,一种规定为261.6赫兹)。本曲前五小节以编钟这一乐器为乐思构建了编钟式的和弦,和弦由主和弦开始,在下中音做了还原的变化。第二小节左右手九个音同时进入,把音乐带入了编钟庄严、肃穆的感觉。第三、第四小节和声加入了转位和弦,音乐的和声性得到了增强。从第六小节开始,作曲家选择了五声民族调式的音阶,并且连续升高二个8度,让音乐从低到高慢慢引入到下一件乐器——古琴。古琴——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古琴是中国古代乐器地位最崇高的,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造型优美,常见形状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等形状。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从全曲第九小节开始,音乐进入广板的速度。最低音处为模仿古琴空弦,此处左手为旋律,右手用了15度的音程跨度,这在钢琴作品中极其少有(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用来模仿古琴“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的音色,尤使琴声表达出深远意境的精髓。
全曲的第三段,音乐从古琴中回到现实中来,作曲家用如流水般的伴奏音型揭开了现实的篇章。此处,作曲家用左右手二对三创作手法,配以柱式和弦点缀其中。右手快速跑动之下宛如尘缘中琴声,月皎波澄,缓缓流淌起来。此处音乐表现了当代人们的生活现状,犹如虽身处湖面,但内心平静,幸福生活围绕在身旁。琴声一转,音乐进入到波澜壮阔之处。全曲把更多的和弦音加入进来,此处左手和弦为递进式进行,右手持续在高音处,以期表现对未来之向往。右手用十处震音模仿无数的翅膀向天空飞翔(寓意着孔子为《诗经》撰写“十翼”),中华民族仍在继续,我们的脚步亦未停息。在党的带领下、在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走过昨日岁月,点燃新的希望,放飞新的梦想,在未来永攀高峰。
全曲在自由减慢的速度中(此处为rit.)慢慢结束,好像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带领我们去到了远方。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以“过去——现代——将来”为主题,通过六个音乐片段,从悠久的五千年历史开始描写中国的文化之厚重。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中,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从中国梦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此中华民族必将雄起于世界
《共筑中国梦》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印青所做,此曲为首批中国梦优秀主题作品,为中宣部、文化部等推荐。作品为4/4拍,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创作,但是作曲家没有选用传统的五声调式,而是选择了音响色彩更具丰富的六声调式——G调加清角。曲子所表达的是踏过大山、跨过大河是很困难的事,需要人们拿出勇气、毅力,还有坚持的信念。在梦想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定会把困难甩在身后,把梦想放在前方,迎难而上。
总之,钢琴自西方传入经历了从懵懂到接受、从模仿到创新历经近百年时间,无数作曲家奉献了大量优秀、经典的名作。体现时代性,具有开创精神、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民族文化始终是中国钢琴作品的主旋律。新时代中国钢琴作品必将有更多更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欣赏性和艺术价值,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